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48)丨云阳泥溪镇:产业引领 泥溪蝶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48)丨云阳泥溪镇:产业引领 泥溪蝶变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现在我有动力了,就继续扩大养猪规模。”

“在家可以挣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环境好了,客人多了,我酒店的收入肯定会涨。”

泥溪镇,位于云阳县七瑶山生态自然保护区,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镇之一,海拔188米至1290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

自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泥溪镇通过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巨大力量。如今,致富之花遍布泥流,获得感和幸福感充斥着村民们的话语。

不靠“穷帽子”,养猪脱贫奔小康。

走到泥溪镇桐林社区二组村民胡建菊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此时,胡建菊正在猪圈里喂猪。

说起自己养猪的故事,不善言辞的胡建举突然开口了。

几年前,胡建菊的丈夫在外打工时遭遇车祸。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

面对丈夫的疾病、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胡建菊不得不回到家中照顾家人。

但这次返乡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家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2015年,胡建菊家戴上了“贫困帽”。

如何摘掉“贫困帽”?胡建举摸索出一条出路。

“刚开始我试着小规模养猪,但是规模小,收益差,让我有点吃不消。”胡建举说。

转眼间,已经是2017年了。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的斗志,泥溪镇定期在全镇开展“讲好身边的扶贫故事”“颁发扶贫荣誉证书”等活动。

听了周围人分享的扶贫故事,了解了各种扶贫政策,胡建菊意识到,只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才有脱下“贫困帽子”的强大动力。

“跃跃欲试”的胡建菊决定继续养猪,准备扩大规模。

“曾书记,我想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准备借点钱。我该怎么办?”胡建菊主动给桐林社区党支部书记曾一峰打电话了解情况。

看到贫困户有贷款需求,曾一峰立即联系了泥溪镇银行的贷款助理。很快,贷款助理带着驻村工作队成员上门,为胡建菊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有了这笔小额贷款,胡建菊很快规划了猪舍建设,扩建了土地,购置了设备,忙得不可开交。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高,胡建菊的生猪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仅2018年,她家养猪收入就达数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2019年,胡建菊家的养殖收入高达35万元。

当被问及2020年的预期收入时,胡建菊轻笑一声说,“据初步估算,应该超过40万元。”胡建菊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蘑菇变“金”菇,共同致富。

路过胡建菊家的时候,有一段路弥漫着蘑菇的香味,白色的蘑菇大棚矗立在路的两边,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是桐林社区近年来引以为豪的蘑菇产业园。

在蘑菇棚里,蘑菇袋就像列队的士兵,时刻准备迎接基地首长刘军的“检阅”。

2008年,选择回到家乡建立蘑菇基地的刘军,多年来因缺人、缺钱而无法扩大产业规模。

直到2017年8月,泥溪镇被准确认定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镇之一,刘军的蘑菇基地才得以迎来发展机遇。

2017年底的一天,时任云阳县泥溪镇CPPCC办公厅扶贫组组长的何到桐林社区走访。

当时在桐林社区,村民都是靠旱地生活,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产业规划。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越来越冷清。

“要脱贫,就要有产业!”他李冰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是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呢?

何走访调研后发现,香菇产业占地面积小,带动性强,大有可为。

于是,何李冰主动找到刘军:“如果找到钱、地、人,你有没有信心把蘑菇做大做强,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你要是不敢,我就尽我所能唱大戏,为我搭建舞台!”刘军毫不含糊地回答。

在这样的机遇下,刘军充满信心扩大蘑菇产业规模,蘑菇基地升级为蘑菇产业园,开始带动群众加快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桐林社区贫困户王丽就是受益者之一。

王力家有两个孩子,第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第二个因为健康问题已经花了几万元的医疗费。

为了照顾孩子,夫妻俩决定回村子。结果收入减少了,支出却在增加。这让王有点喘不过气来。

如何增加家里的就业和收入,成了王丽的头等大事。

刘军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让王丽去蘑菇工业园工作。在农忙季节,王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同时,刘军还让王丽的丈夫负责蘑菇工业园的钢棚建设。

“这样来来去去,现在我们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年七八万。”王丽一边笑着说,一边迅速用扎口机把棍子封好。

依托蘑菇产业园,王力家成功脱贫。“现在孩子的教育和医疗都有了保障,我会继续努力,为全家创造更幸福的未来。”王丽欣喜地说。

改造生活环境,致富路越走越宽。

走出蘑菇产业园,前往泥溪镇石岗村。

小路整洁宽敞,路边的农家院精致别致。房前屋后,菊花、月季、绣球,给村庄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随意走进路边的一栋房子。厨房和卧室干净整洁。虽然陈设简单,却散发着温馨的味道。

见到石岗村党支部书记黄城明,屋主曹胜华热情地迎了上来:“黄书记,进来坐。你刚刚煎了酥肉。来试试吧。”

42岁的曹胜华,19岁从邻村嫁到石岗村。谈起刚结婚时的情景,曹胜华感触颇深:“那时候这里的环境太差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土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泥泞不堪。厕所是和猪圈一起建的,气味很难闻,还不如我原来的村子。”

“没想到,现在我不仅搬进了新房,路也铺好了,水也通了,厕所也改造了。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很舒服。”曹胜华满脸笑容。

今天的美丽改造,是泥溪镇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果之一。

2017年以来,泥溪镇在李安平村等10个村社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对人口密集的院落进行污水垃圾处理和堤坝硬化绿化,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快乐远不止于此。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泥溪镇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云阳县龙角镇至泥溪镇的主干道扩建工程一直牵动着全镇人民的心。

返乡创业的和贫困户吴都是公路扩建的受益者。

2016年初,一直在外打拼的石岗村村民梁冰回乡创业,流转当地1300亩土地,建设农耕家园项目,发展乡村旅游。

然而,梁冰一直有一块心病:“在平均宽度不足5米的道路上,你只能驾驶19座以下的公交车。如果要大规模接待旅游团游客,交通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2018年,直到这条路开始扩建,梁冰才真正放下了压着的石头。

同样充满期待的,还有在农耕家园开了民宿和小卖部的村民吴·。交通的改善,人流的增加,一定会给他带来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

“客人多了,自然钱就多了。谁不想过得更好?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吴荣石乐呵呵地说道。

现在,有了脱贫攻坚的动力,有了产业的支撑,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泥溪镇的村民更有动力为幸福生活不懈努力。

相关阅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48)丨云阳泥溪镇:产业引领 泥溪蝶变":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392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