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捷信是违法高利贷,国家还不取消,2021年还支持放贷,捷信有没有上市

捷信是违法高利贷,国家还不取消,2021年还支持放贷,捷信有没有上市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写作/富姐

编辑/Salmon

55岁的彼得·切尔纳,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几乎等同于无名小卒。中国有5000万人向彼得·切尔纳借了钱,这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

现在,这个从事借贷的商人成了捷克首富。他在中国深圳的公司捷信集团已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不出意外,再过几个月,捷信集团将登陆中概股主板。那时候,亿万富翁会变得更富有,这样更多的人会成为他的债务人。

01

我估计国内很多人不知道捷克在哪里。这么说吧,捷克是中欧内陆国家,与德国、波兰等国接壤。

捷克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特产,一个是波西米亚风情,一个是布拉格广场。

其实还有第三个专业,只是一直比较低调,鲜为人知,那就是捷克式的消费贷款。一向低调的彼得·切尔纳(Peter Chelner)从2004年开始就希望把这种捷克式的消费贷款带到中国。他那么努力,坚持了15年。今天,中国有超过5000万人成为捷信的债务人。

彼得·切尔纳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

皮特先生生于1964年,1986年毕业于捷克布拉格经济学院工业经济系。早年,他曾和朋友一起经营办公用品。20世纪90年代,日本理光复印机风靡全球,彼得·切尔纳正是借助这一商机,在1990年发了第一笔财。

如果剧本继续这样下去,皮特先生或许已经成为捷克最大的办公用品代理商,但成为捷克首富的概率微乎其微。然而,皮特先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办公用品的小水池肯定不会是他的最终目标。在他的商业理念中,他应该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很快,时代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90年前后,东欧剧变,捷克爆发“天鹅绒革命”。1991年2月26日,当时的捷克政府通过了新的法律框架,决定通过证券私有化逐步将所有国有公司私有化。为了体现公平,所有捷克公民都有权参与这一私有化进程。

然而,世界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呢?

在支付注册费后,所有捷克公民将获得一张投资券,其中包含1000个投资点。与此同时,捷克政府将大中型公共企业的估值分成股份,等待全民投资。

显然,这种全民平均分享股权的方式会导致股权过于分散,所以捷克政府设计了投资基金制度,鼓励设立投资基金。

这样,普通公民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购买公共企业的股份,但由于个人股权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对公司治理没有发言权;一种是把投资债券交给投资基金,转换成私有化证券成为基金股东,基金代表他们成为企业的大股东。

当时绝大多数普通捷克人都不知道这个投资基金系统,但彼得·切尔纳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1991年9月,他成立了捷克“首个私有化管理基金”,注册资金10万捷克克朗,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1.56万元。几乎所有转卖日本理光复印机的利润都在这里。

不久,彼得·切尔纳得到了一家名为“斯科尔联盟”的国有玻璃厂的资金支持,该厂向他投资了2000万捷克克朗。到1991年11月,这个在皮特先生新成立的小基金的注册资本已上升到660万克朗,增长了66倍。

经过两个月66倍的扩张,我不得不对皮特先生杰出的商业能力表示钦佩。

至此,彼得·切尔纳商业帝国的种子开始真正生根发芽,成为日后遮天蔽日的大树。这棵树的名字叫PPF。

通过一系列商业操作,PPF在捷克第一波私有化浪潮中获得了全部证券投资点数的1.4%,在当时所有同类基金中排名第11位。1992年,PPF购买了200多家公司的股票,价值50亿CZK。

一个28岁的年轻人,一年内资产从10万变50亿。让我们欣赏效率。

之后的故事就有点老生常谈了。

随后几年,彼得·切尔纳第一次进入保险业。1996年,他控制了捷克保险业。当时他32岁,大学毕业才十年。

2006年,切尔纳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第一位捷克亿万富翁,也是该国首富。时光飞逝,光阴似箭。这位彼得·切尔纳先生也是捷克十几年来的首富。

02

2004年4月,捷克总统克劳斯访华。作为该国最富有的公司,PPF金融信贷集团也派成员随代表团来访。

捷克是个小国,面积不到8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00多万,和深圳差不多。虽然彼得·切尔纳先生有很强的商业能力,但捷克市场实在太小了。与中国市场的汪洋大海相比,它只是一个小池塘。因此,自2004年以来,PPF一直试图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人民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但彼得·切尔纳先生选择了一个有争议的行业。

他想在中国办一笔消费贷款。

那些年,切尔纳经常访问中国,他的爱好之一就是在中国的商店和市场闲逛,观察中国新崛起的中产阶级是如何消费的。1985年,布拉格有一笔消费贷款。他相信,刚刚有点钱的中国人会愿意借大笔贷款为他工作,以便立即得到一些东西。

2010年12月1日,PPF从中国银监会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消费金融牌照,随后在津成立了全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即“互金”。

今天,已经有超过5000万中国人向捷信借了钱,包括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也包括生活在十八线小县城的普通人。得益于这5000万用户,捷信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

现在,捷信正准备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消费金融公司。

乍一看,捷信似乎是一家优秀的外资企业,但细究起来,可能并非如此。

几年前,央视著名栏目《经济半小时》曾揭开捷信的神秘面纱。面纱之下是一个可怕的黑洞。

据央视报道,当时重庆某大学有两名大一新生。他们买手机的时候被商家建议去捷信贷款。

其中一人以2999元的价格买了一部手机,还了300元贷款2699元,分12个月还清,每月还款339元。这个大学生可能数学成绩不太好,回国后才知道一共要还4068元,比贷款本金2699多了1369元,利息和各种费用居然超过本金50%以上。

央视记者查询发现,该笔贷款的月贷款利率为1.67%,月客户服务费率为1.79%,还有每月0.77%的担保服务费,总费率为4.23%,年化费率为50.76%。

另一个大一新生买了一部2550元的手机,还了500元贷款2050元。当时因为刚入学,不能办理学生证,所以原来的助学贷款也办不了。捷信的业务员帮他做了个假证件,把他包装成学校培训部的工作人员,月薪2500元。事实上,他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生活费。

当时捷信还没有急于IPO,低调行事,以至于央视记者以为捷信是国外某个不知名骗子的皮包公司,以为他们会“打一枪换个地方”。

然而今天,捷信准备把中国作为它的长期基地。

03

根据捷信集团刚刚提交的招股书,其已在9个国家开展消费贷款业务,其中中国区总资产近千亿,累计客户超过5000万,为捷信集团贡献了超过60%的收入和贷款金额。

在中国,捷信的主要用户是低收入的年轻人,现金贷和销售点贷是其主要的贷款形式。其中,现金贷款占比逐年上升,而销售点贷款占比从50%以上逐渐下降,2018年占比分别为49.6%和44.6%。

从贷款用途来看,手机、家电分期贷款占比明显下降,现金贷款占比快速上升。

如今,捷信集团拥有42万个销售点,其中在中国有近24万个。这些销售网点主要位于三四线城市,其中只有13%由捷信进驻,其他都是由零售网点的员工直接提供。

捷信将这些零售店的员工称为“促销员”,中国有21.3万名这样的“促销员”。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

这么说吧。当你以消费者的身份购买家电或手机时,捷信的推荐器会随时来到你的身边。他们会告诉你的是,不用担心那些商品贵,可以通过捷信申请分期付款。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捷信目前在中国有58000名员工,其中催收团队超过23000人,催收效率在业内有口皆碑。

至于收集手段,还得自己补。

移动分期贷款是捷信的核心业务。过去几年,捷信最重要的渠道变成了遍布三四线城市的OPPO和VIVO手机专卖店。很多OPPO和VIVO的手机卖场其实都是由当地的小贷业务经营者转型而来,这些消费信贷变相促进了OPPO和VIVO的线下渠道拓展。

根据2015年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正常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款人与借款人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贷款人返还已支付利息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但最近三年,捷信集团现金贷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31%,2018年才达标。

表面上看,其实除了现金贷利率,捷信还通过手续费变相收取利息。对此,捷信无意隐瞒。

根据捷信集团的招股书,手续费和佣金是非常重要的收入。手续费主要是客户保护费和弹性服务套餐的收入。所谓的客户保护费,名义上是大众化的贷款保险,但按照规定,要计入综合资金成本来折算年化利率。

招股书也坦承,监管层因为加强了对现金贷的监管,很难通过手续费来增加收入。

在5000万中国贷款人的支持下,捷信集团正在为港股主板的IPO而奔波。如果不出意外,再过几个月,捷克首富的身家将翻两番。

他会成功吗?不知道,等着瞧吧。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捷信是违法高利贷,国家还不取消,2021年还支持放贷,捷信有没有上市":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922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