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官网市,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很快,通知对金融机构提出了要求,这使得话题#柏华借白不给大学生贷款#登上了微博热搜。
《通知》指出: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瞄准大学校园,面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为此,《通知》不仅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还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风险管理。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银监会的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诸多讨论。《通知》表面上关注的是金融业务监管领域的专业性问题,但实际上,大学生过度消费、过度消费甚至陷入“贷款陷阱”的情况早已超出金融监管范畴,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通知》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基本上堵住了各种小贷、消费贷在高校“吸客”的渠道。从舆论对《通知》的积极反应来看,这些措施的出台不仅顺应了人民的意愿,也有望有效解决仍然存在的具体问题。
此前,有关部门已经针对各种“校园贷”展开了多轮清查整治。2017年上半年,教育部会同银监会、人力资源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禁止校园贷业务,任何网贷机构不得向大学生发放贷款。此后,专注于校园、针对大学生的网贷产品逐渐销声匿迹,相关问题似乎也得到有效解决。但没过多久就有人发现,在“校园贷”的名义之外,还有很多消费贷款项目可以借钱给大学生,大学生的“钱包”仍然不够安全。
当时,为了解决“校园贷”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精准打击”的解决方案。一方面,禁止管理相对粗放的网贷机构向大学生放贷,另一方面,鼓励正规商业银行为大学生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以满足他们的日常财务需求。从初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相关部门如此规定的原因,大学生也可能有正当合理的经济需求;但从结果来看,这一政策留下的“口子”无疑成为了一些持牌机构的目标。在“合法经营”的幌子下,很多大学生仍然可以轻松获得自己实际上并不具备足够还款能力的消费贷款。
与频频引起社会新闻、利率高得离谱的“校园贷”相比,这些正规牌照方发放的消费贷款似乎要“温和”得多,利率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很少以非法手段催收。但本质上,这些贷款也可能对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债务压力。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费主要由家庭提供,结余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难独立偿还消费贷款,无论是利率还是金额。
所以,不代表大学生没有贷款资格。对于真正需要的大学生来说,使用得当、还款周期长、由国家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可以作为资本金的金融工具。相比之下,以短期还款为目的的消费贷款没有理由针对这些缺乏独立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决不能容忍某些金融机构利用系统空 sub的做法。
对于那些打算借消费贷款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政策的意图,会认为这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自由。但他们需要明白,只有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消费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贷款换来的“消费自由”只是以“自由”的名义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年轻人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无可厚非,但这应该通过学习和步入社会来实现,而不是在“财务陷阱”中越陷越深。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学生消费贷款:不是自由是枷锁":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258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