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鼓励金融消费的号角吹响,越来越多的商业巨头向这种牌照发起冲击。现在,保险系首张消费金融牌照已经尘埃落定,授予中国平安。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这将是中国平安“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态”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延伸。
单击链接查看详细信息。
重磅|中国丁奉108将军评选正式启动
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获得上海银保监局批准开业,平安金融布局进一步加码。作为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从保险到银行,到科技,再到消费金融,随着战略的变化,平安的“触角”也在不断延伸。
根据开业核准通知书,平安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50亿元,由中国平安牵头,由易蓉有限公司、微为(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金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其中包括:
中国平安出资1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
易蓉有限公司出资14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8%。
不明原因(上海)科技出资13.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7%。
金炯(深圳)科技出资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15%。
需要注意的是,易蓉有限公司、微为(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金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都是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而陆金所是中国平安打造的投资理财平台,属于中国平安的全资子公司。
作为世界级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的实力不容小觑。同时持有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基金等金融牌照。,打造消费金融公司,打造金融消费生态圈的意图更加明显。在此之前,消费场景下诞生的很多金融产业链,如陆金所、金融一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汽车之家、平安智慧城市等,都已经在中国平安体系内落地生根。
“不仅全面,而且闭环”的“金融+商业”模式,随着中国平安越来越多的探索,或许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跨界融合"的保险资深掌舵人在批准本次开业后,监管层还公布了平安消费金融经理的名单。
回复显示,平安消费金融董事长为,倪为董事总经理,为首席财务官,李为首席产品官,为首席风控官。陆俊是首席运营官;陈宁、郑希贵、王志广为公司董事。
陈东琪,老平安人,1996年加入中国平安。曾任平安产险吉林分公司、河北分公司总经理,后出任平安普惠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销售官。在此之前,陈东琪主要负责平安普惠各事业部的销售管理和新渠道开发。
倪,老平安人,1995年加入中国平安。历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平安养老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平安养老保险总公司总经理助理、东区、西南区总经理、陆金所副总经理。上任前为平安普惠总经理助理兼首席产品官。
两位老平安人也有着丰富的保险经验,尤其是毕业于南开大学保险专业的陈东琪。这样的任命或许会让“保险+消费金融”更有意义。
而且,在中国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战略布局下,联想此前由平安联席CEO设定的管理方向,个人客户综合金融服务、企业客户综合金融服务、科技服务,都预示着中国平安将在消费金融领域再上一个台阶。
互联互通有望增加保险创新。从业务范围来看,平安消费金融的业务范围包括:
发放个人消费贷款
接受股东的境内子公司和境内股东的存款。
向国内金融机构借款
获准发行金融债券
国内银行同业拆借
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和代理业务
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
固定收益证券投资业务
其中之一就是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对于以保险起家的中国平安来说,保险对于中国平安的意义不言而喻。
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无证第三方平台作为营销合作机构参与保险活动仅限于受保险机构委托,业务范围仅限于展示、讲解、网址跳转等营销活动,不得从事保险销售咨询及相关禁止行为。
对于消费金融等相关平台来说,上述禁止事项也是不允许的。但在集团体制下,有了平安消费金融的存在,中国平安人寿、平安产险、平安养老可以互联互通,实现业务无缝发展。
就像那些无证的第三方平台,想要深度参与保险业务,需要取得保险中介牌照,从事保险销售和保险咨询业务。而平安消费金融或许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环节。
由此可见,随着平安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将再次加码,营销水平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成为第一关。当然,除了中国平安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之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也布局了消费金融领域,其中有一些是无证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有的只是参与行动。
资料显示,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推出了E保贷,入口在中国人保App首页。目前这个产品是邀请制,只对部分用户开放。据悉,宝E贷由重庆PICC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PICC小额贷款”)提供,PICC小额贷款是PICC金融服务公司和中国PICC的全资子公司。
PICC金融服务是PICC中国旗下的一个平台,真正专注于消费金融。其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服务、互联网保险、普惠金融、支付科技等。其中,普惠金融服务由PICC小贷提供。
此外,阳光保险旗下的广州汇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也专注于消费金融领域。不过,阳光保险也马上参与了消费金融,持股比例为0.9%。
以上说明保险公司通过自己的牌照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对于更多的保险公司来说,大多是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比如借助中国人寿控股的广发银行、中国再保险、阳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民保险等。,还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或信用保证保险业务。
但需要注意的是,信贷业务衍生的保证保险是有风险的。近年来,由于网贷平台的爆发,不少保险公司也受到牵连,如浙商财险、长安责任等。这也使得监管叫停了相关保险公司和现金贷等网贷平台的相关业务。
受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9年,PICC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巨亏28.8亿元,综合成本率攀升至121.7%。
虽然很多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向消费金融领域拓展,但是面对相对较高的隐性风险,在风险控制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对于消费金融机构,对于非持牌机构,严格监管的核心点是持牌经营;对于牌照方来说,严监管的核心点是合规管理。2019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因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存在重大风险等违反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管理相关规定受到处罚。
消费金融机构了解多少?对于大多数保险机构来说,消费金融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热门的细分领域。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比较分散,传统银行、持牌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三足鼎立”。
截至2019年6月,持牌消费金融机构24家,无保险机构。只有阳光保险立即参与消费金融,持股比例为0.9%。
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务院鼓励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利好政策下,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摩拳擦掌,借助金融科技提升战斗力。
与保险机构相比,持牌消费金融尚未形成规模,但对金融市场培育新动力不可小觑。截至目前,已有约10家公司公布上一年度业绩,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净利润超过10亿元。
(统计来源蓝鲸财经)
结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保险消费金融贷款,消费金融保单理赔一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447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