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增资是整改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虽然融资规模较之前计划减半,但仍有助于解决黄金消费发展的瓶颈。未来公司商业模式的确定还是需要征信和金控两个牌照的落地。
文|财经记者唐军、张巍
编辑|袁满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于越医疗(002223)披露的公告。SZ)11月14日晚间显示,包括蚂蚁集团、杭锦投数码科技、虞舜光学(2382。HK)、传化智联(002010。SZ)、于越医疗、管波科技和重庆农信投资,将参与蚂蚁金服此轮增资的股权认购。
公告显示,蚂蚁金服此轮增资总额为105亿元。增资完成后,其注册资本将达到185亿元。作为蚂蚁集团整改及相应应对工作的重要一环,蚂蚁的减资增资备受关注。
“蚂蚁金服增资后将是资本最多的消费金融公司。”郑雷告诉《财经》记者。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蚂蚁金服注册资本80亿元,在国内同行中排名第二,招联金融金融注册资本100亿元。
此前,2021年12月,相关投资人披露蚂蚁金服增资220亿元。然而,一个月后,随着原投资方中国信达宣布放弃认购,蚂蚁金服调整了增资计划,一直在寻找新的资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财经》表示,蚂蚁的增资反映出蚂蚁集团的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股票业务转到消费公司时,需要满足杠杆率等相应的监管要求。要保证现有的业务规模和未来的增长空,增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更大的行业角度来看,蚂蚁的减资也体现了互联网金融领域整治工作的新进展。
截至11月15日收盘,蚂蚁金服增资公司三家上市公司股价涨跌互现,其中虞舜光学科技上涨9.64%,传化智联下跌3.47%,于越医疗上涨5.41%。
蚂蚁整风的重要进展
蚂蚁的增资源于蚂蚁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暂停以及随后整改工作的开始。
自2020年暂停IPO以来,市场监管环境发生变化,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业务面临整改。根据整改方案,将“花呗”、“借呗”全部纳入蚂蚁金服,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2021年6月,蚂蚁金服获准开业,注册资本80亿元。同年11月,蚂蚁集团旗下的“借呗”和“花呗”相继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借呗”和“花呗”成为蚂蚁金服独家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产品将分别以“信用贷”和“信用购”品牌上市。
蚂蚁集团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旗下的微贷科技平台共贡献信贷余额2.15万亿元。其中,以“花呗”、“借呗”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主体为重庆蚂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蚂蚁上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余额合计1.73万亿元。
为了满足接受1.73万亿元消费信贷余额的需要,蚂蚁金服增资扩股是预期和必然的。因为蚂蚁金服原有的80亿元资本,按照13倍杠杆计算,只能支撑不到1100亿元的信用水平。
某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对《财经》表示,增资计划对蚂蚁来说是一件好事,增资是蚂蚁集团整改完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去年11月华远的品牌隔离和借壳百吉,蚂蚁花费的80亿资金确实已经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存量业务。
对于一年前蚂蚁金服增资减资的消息,市场并不陌生。
2021年12月24日,中国信达(1359.HK)披露,将与蚂蚁集团、于越医疗、虞舜光学、广州管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管波科技”)、御府资本等公司共同以现金方式向蚂蚁金服增资220亿元。根据当时透露的信息,增资完成后,蚂蚁金服的资本金将从80亿元增至300亿元。
上述公告发布不到一个月。2022年1月,中国信达再次宣布放弃认购,蚂蚁金服的首次增资扩股计划迎来变局。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信贷退出后,蚂蚁金服一直在寻找新的资本。“目前可以说是185亿元。”接近蚂蚁的人士表示。
根据最新方案,中国信达、重庆渝富退出增资,由杭州金投数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金投”)、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化智联”,002010。SZ)和重庆农村信用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农信”)。
增资方案公布的同一天,传化智联与蚂蚁集团在杭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物流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供应链生态圈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对此,博通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王鹏博表示,在首要目的是寻找资金认购股权的前提下,可见蚂蚁金服对消费金融运营场景的重视。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雷注意到,新的增资计划中没有商业银行背景的股东。他认为,现在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在银行业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或者由商业银行作为大股东。这有利于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快提升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加快业务转型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金服现有股东中,有两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国泰世华银行。对此,郑雷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零售业务较少,也希望通过蚂蚁金服打开业务渠道,对蚂蚁金服业务的帮助有限。
同时,郑雷也认为,行业内消费金融公司有两种类型,主要是非银行股东和银行股东,这是一种很好的竞争状态。“发挥各自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有利于两类消费公司的未来发展。非银行股东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就像这个生态中的鲶鱼,有利于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曾刚表示,在“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的要求下,日益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体系将为相关企业的稳健发展和金融体系的高效运行奠定更好的基础。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健康和规范,进一步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增资后的业务承载能力
根据新的增资计划,蚂蚁金服将增资105亿元至185亿元,而根据此前的计划,蚂蚁金服拟增资220亿元至300亿元。与之前相比,本次增资的金额和增资后的资本缩水了一半左右。
中信证券此前预计,如果增资至300亿元,蚂蚁金服最多可承担4000亿元自营信贷业务或1.3万亿元联贷业务。此次增资减少,意味着蚂蚁金服能够承接的业务规模也将减少。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理论上小金公司的杠杆率是10倍,但我们认为一般可以达到13倍。按照13倍计算,185亿元的资本可以支撑近2500亿元的自营信贷业务。如果全部作为联合贷款,可以支撑8000亿左右的规模。
王鹏博表示,以蚂蚁金服目前的资本可以直接承接的业务规模,与之前花呗和借呗的信贷余额相比,并不合适。未来蚂蚁金服的具体业务规模将取决于整改后其自营业务和助贷业务各自的占比。“我个人一直看好蚂蚁消费金融整改后的发展。整改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降低,蚂蚁消费钱的消费金融业务和助贷业务在行业内是绝对的头把交椅。整改后大概率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此外,市场更关心的是后续蚂蚁消费是否有进一步增资的计划。上述金融科技人士表示,以前花呗和借款都包含银行资金,所以规模巨大。品牌隔离后,很多用户的借款已经转化为信用贷款。“在银行资金过来的情况下,蚂蚁需要大规模扩张资本的意义取决于其商业模式。"
中信证券认为,蚂蚁资本消耗和增资的落地是整改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虽然融资规模减半,但有助于解决黄金消费规模发展的瓶颈。未来公司商业模式的确定还是需要征信和金控两个牌照的落地。解铃还需系铃人,蚂蚁整改过程对互联网监管风向标的意义值得关注。
董希淼表示,消费信贷是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如果增资落实,标志着蚂蚁集团的整改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他认为,由于征信牌照、金控牌照等悬而未决的事项,目前还不能断言蚂蚁集团的整改接近尾声。
“蚂蚁金服增资后将是资本最多的消费金融公司。”郑雷告诉《财经》记者。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蚂蚁金服注册资本80亿元,在国内同行中排名第二,招联金融金融注册资本100亿元。
《财经》记者注意到,蚂蚁金服的增资价格为注册资本每增加1元人民币,与之前版本相同。在这个价位上,蚂蚁金服的整体估值也从300亿元缩水至185亿元。对此,王鹏博认为,估值实际上与注册资本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公司的估值一般与公司的资产和盈利能力相对应。蚂蚁金服的持续融资和业务量的增长将影响其未来的估值。但蚂蚁金服目前增加注册资本更多是为了满足监管对杠杆率的要求,目的是帮助蚂蚁金服消化“库存”。
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蚂蚁金服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为合规而努力。除了寻求资本和增资承接更多的花呗和借贷信贷,还转让了银登中心大量的信贷资产收益权来消化存量。据不完全统计,蚂蚁金服已转让近400亿信贷资产收益权。
此外,有分析指出,蚂蚁要想在行业内健康、长久发展,不能只专注于拿花、借花。2022年8月,蚂蚁金服针对2020-2022届毕业生推出了今年的首个活动“新市民陪伴计划”,这也被业界认为是蚂蚁金服的一次新尝试。
(作者是《财经》记者)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蚂蚁消金获批开业 两家小贷公司一年内平稳退出,蚂蚁消金成立":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456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