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7月19日。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无信用,不分黑白,100%付款”,“只需要身份证,日利率0.01%”...现在各种网贷广告花样百出。
然而,据《新华每日电讯》调查发现,一些大肆宣传的网贷平台其实是“714高射炮”(即贷款期限为7天、14天的高息网贷,一般包含高额砍头利息和逾期费)。他们明目张胆地提供明令禁止的“砍头贷”、“校园贷”,甚至行业内上市公司搞阴阳合同,收取高额“砍头利息”,进行暴力催收,窃取公民隐私,侵犯公民名誉权,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专家指出,不少非法网贷平台违规放贷,扰乱互联网金融市场,加剧金融风险,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迫切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安全、健康、规范发展。
“714高射炮”横行,非法收藏“呼死你”
根据一些社交软件推送的广告,今年2月底,《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下载了水象分期、乐分期、秒贷三款网贷app。
注册登录后,一步步提交个人身份证、人脸识别、工作地址、家庭住址、通讯录。三个app分别给了3200元、2600元、2000元,借款期限分别为28天、14天、7天。记者点击确认借款单后,发现“水象分期”和“乐分期”均扣款800元,实际收款分别为2400元和1800元;从“二次借款”中扣除600元,实际到账1400元。
据记者调查,3月15日央视曝光“714高射炮”后,大量非法网贷平台依然猖獗。有平台开发了“55超级高射炮”,即从1000元借钱拿到500元,五天后还1200元。
在一款名为XX财富的网贷APP上,记者下载测试了“长贷钱包”、“红鲤鱼”、“闲花”等十几个贷款“口”,发现大部分“口”都属于“55超高射炮”。有些“口”虽然把还款期限延长到30天,但却设定每5天还一次款,利息超过法定的36%。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714高射炮”app在苹果或安卓应用商店都无法搜索下载,需要通过特定链接下载。这些网贷平台大多通过短信发送链接。用户的手机号一旦在这些平台中的某一个注册,就会有大量的平台对其进行短信轰炸。而且这些app还会不定期更换名称和页面,以逃避监管。目前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已经下架了部分网贷app,但在一些社交软件上仍能找到现金贷广告和下载地址。
业内人士告诉《新华每日电讯》,目前国内有上千个“714高射炮”平台,即使全行业坏账率居高不下,也有暴利可图。平台会在借款人未还利息的情况下,引导借款人去下一家关联公司还款。从理论上讲,只要风险控制得当,“单户转平户”和“以贷还贷”是可以无限循环的。
在“714高射炮”层出不穷的同时,无资质电商平台发放“校园贷”也值得警惕。
新华社发朱惠清
今年2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大四学生高建军(化名)无意中点击了手机短信中的一个广告链接,下载了一款名为“小象优品”的APP。在贷款界面上传个人身份信息后,高建军获得了21000元的额度,系统自动设定还款期限为3月,还款总额为25400元。
高建军告诉《新华每日电讯》,他还清第二期后,因生活困难,无钱还债,逾期未还。潇湘优品一天给他打五六次电话讨债。高建军向客服索要合同,要求依法调整利息。客服说没有合同。
记者从“潇湘有品”的客服咨询了解到,这个平台的借贷对象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无论是不是大学生。这与原银监会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的通知》中“暂停所有网贷机构开展大学生网络借贷业务”的要求明显不符。
记者搜索田燕发现,“大象优品”属于京源石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网购平台。其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开发与设计、广告宣传等,不具备发放小额贷款的资格。
随着“714高射炮”和“校园贷”的猖獗,非法催收更加频繁。去年5月,云南昆明市民李勇(化名)通过“恒易贷”APP和“云钱贷”APP分别借款7万元和5万元,均分24期还款,还款总额分别达到12万余元和9万余元。今年5月,李勇因经营失败,资金链断裂,未能按时还款。让李勇没想到的是,两家机构都是通过外包催收公司向他讨债。每天都有几十个催收电话轮番骚扰辱骂他,并多次拨打他的通讯录联系人,冒充“公安机关”伪造法律文书进行威胁恐吓。李勇忍无可忍,最后向亲戚朋友借钱还债。
和李勇的经历一样,近年来,网贷机构以暴力或软暴力手段催款的现象日益猖獗,不仅给借款人造成身心困扰,还危及社会稳定。业内人士表示,“呼死你”和短信轰炸都是低成本的催收方式。网贷机构委托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非法催收,出了问题就怪催收人。
海外上市公司变相获得“斩首利益”。
来自“21CN聚投诉”平台的投诉案例显示,2017年12月22日,孙悦(化名)通过“宜人贷”APP借款8万元,分36期还款。她在“宜人贷”APP上提交了个人身份证、通讯录、工作地址、银行卡等信息后,收到了8万元。
但是,事后她从“宜人贷”官网看到了借款合同。合同显示本金为103896.10元,多出的23896.10元为信息咨询服务费。在“宜人贷”APP上,孙悦每月需要还款3974.22元,分36期还款共计143071.98元(记者注:3974.22元*36期= 143071.92元)。
为什么收到的金额和合同本金不一样?孙悦投诉此问题时,宜人贷客服回应称,平台提供信息采集发布、信用评估、贷款匹配、贷后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因此平台收取信息咨询服务费23896.10元。孙悦的年综合利率约为26.28%,包含所有费用,不超过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年利率36%,因此不属于高利贷。客服还表示,贷款操作时页面上已经告知了年综合费率、月还款额、合同金额、上交金额、期限等内容,客户本人确认后才签订合同。
但孙悦告诉记者,她在“宜人贷”app上申请贷款时,点击提交信息后,并没有关于信息咨询服务费的页面提示。她只在“宜人贷”网站查看了合同,发现本金中包含了23896.10元的信息咨询服务费。“这明显是虚假宣传,合同欺诈。”孙悦说。
信息咨询服务费可以计入本金吗?事实上,对于变相收取“砍头利息”的“聪明”行为,相关法律法规早有明确规定,将各种服务费纳入本金,提高利率,增加还款额。
根据2015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借据、收据、借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确认为本金。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撮合或变相撮合不符合法律相关利率规定的借贷业务;禁止提前从贷款本金中扣收利息、手续费、管理费和保证金,设置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和罚息。
云南泉中律师事务所律师袁琼飞认为,网贷平台提前扣除各种费用,变相收取“斩首利息”是违法的,而且计算利率的基数只能是本金,各种服务费也只能算利息。如果要收取服务费,应该一次性收取,不能作为本金再次收取,提高利息。
此外,“宜人贷”还存在暴力催收、侵犯公民隐私等违法行为,其中不乏威胁恐吓行为。2019年3月11日,因资金短缺,孙悦未能偿还每月还款人民币3974.22元。此后,“宜人贷”催收员一直骚扰孙悦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多次给其工作单位打电话,散布孙悦“欠债”的消息,威胁孙悦偿还借款及逾期费500余元。孙悦名誉受损,精神压力很大。
据记者调查,孙悦的遭遇并非个例。据“21CN聚投诉”平台介绍,“宜人贷”于2018年3月9日作为集体投诉上线。截至记者发稿时,有效投诉3470件,其中有效解决361件,有效解决率10.4%。“阴阳合同”、“高利贷”、“暴力催收”是用户投诉最多的三个。网络上也有关于“宜人贷”暴力催收导致受害人自杀、死亡、精神失常的报道。
据天眼查了解,“宜人贷”属于恒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18日在纽交所上市。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海外上市第一股”。
金融监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有待解决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网贷行业整体交易额为1.7万亿元。自2017年6月以来,中国已发现1000多万起非法收集,行为人79万人,受害者92万人。
专家认为,2019年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基础的一年。非法网贷风险大,需要重点加大打击力度。很多非法网贷平台成为民间高利贷的“变种”,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挑战法律红线。目前国内仍有大量的网贷机构在开展非法业务,保守估计有800多家。网贷行业野蛮生长背后的监管漏洞值得警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目前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现金贷利率极高,不透明。他们在突破法律红线的同时,设置各种陷阱,增加借款人负担。由于贷款客户普遍缺乏鉴别能力,容易陷入“套路”,事后维权成本很高。
专家认为,网贷平台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补充,有其社会价值,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投资者的理财需求,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但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督管理不严,大量非法网贷平台成为不法企业和个人攫取高额利润的工具,损害了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网贷应该在规范化、制度化的框架内有序发展。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从制度上防范和堵塞监管漏洞,加快合法合规网贷机构备案进程,坚决清退和关停不合格网贷机构。同时,要严厉打击非法网贷机构利用黑恶势力进行暴力讨债,加大对虚假网贷广告的查扣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我国监管部门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建设上明显滞后,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防范体系以及一整套系统的统计调查、风险预警、处置、缓冲和补救机制。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加快监管技术的发展。”欧阳日辉建议,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化监管体系,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三级模型体系:平台自控监测体系、行业协会监测体系、监管机构监测体系,改变目前“人工计数”、“运动式”被动监管、事后监管的局面,实现实时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同时,要做好平台的信息披露和平台与监管层的信息共享,整合信息资源,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借款1000元到手500元,5天后还1200元,有人因此自杀……这样的贷款你也敢碰?":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59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