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以前在农村工作。父亲转业后也参与了扶贫,母亲也多次在农村学校支教。现在我住在村里扶贫,也算是完成了家人的心愿。”出生于1992年的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企业客户经理、河源市紫金县上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2018年来到上村,帮助当地所有村民脱贫。
银行经理成为城里90后村里的第一书记。
刘出生于1992年。2014年起在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工作,在基层网点担任公司客户经理。此前,他一直在城市长大,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但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农村梦”。
“我爷爷过去在农村工作。父亲以前在部队当兵,转业后也参与了扶贫。我妈是老师,但也不止一次下乡支教,曾经在村里的学校住过很长时间。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机会去乡下待一段时间,向长辈们学习。”刘对说:
得知单位在河源有指定村后,他主动报名去村里。2018年6月,城市男孩刘如愿以偿,来到上村扶贫。
上村位于河源市紫金县的大山深处。这里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乡村风光,却因为交通拥堵、土地稀缺、劳动力外流,变成了贫困村。
刚开始在村里呆的时候,刘的压力很大。“我年轻,没在农村住过,对农村情况不熟悉。上一个单位的前辈扶贫效果很好。另外,全村44户贫困户中还有10户181人,43人未脱贫,留给我的扶贫任务重,时间紧。刘告诉南都记者,他不断向村里以前同事的领导请教,主动了解农村情况,利用在银行工作的优势,与村民一起努力,最终实现了村民脱贫的目标。2019年5月,刘也成为上村第一书记。
帮助贫困户申请贷款养鱼。
如何在扶贫中发挥金融优势?来到上村后不久,刘发现这里的村民还是习惯把现金放在身边。遇到大额支出时,主要靠向亲戚朋友借钱,居民储蓄借贷意识非常薄弱。
刘回忆说,当时他通过对上村情况和银行贷款产品的分析,提出了小额信贷扶贫的想法。随即这个想法得到了支持,很快针对上村的实际情况发布了专项贷款产品,让当地贫困户享受免息,村民享受基准利息。
然而,让村民接受贷款产品,却让刘碰上了钉子。有村民曾经直接对刘说,“虽然贷款好,我穷但我不欠钱。我从银行贷了款,欠债的时候睡不好觉。”
为了改变村民的观念,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宣传。他告诉南都记者,他了解到一户贫困户的鱼塘闲置,没有资金购买鱼苗和饲料。刘和家里商量养鱼的投入和产出,和银行的同事交换贷款。在他的帮助下,这户人家的贷款很快就有了着落:贷款3万元,养了3000多斤鱼。这些鱼当年就卖完了,销售收入高达35370元。这个案例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截至2019年8月,该村已发放12笔贷款,总额47万元。
种植百香果,拓展产业链
他去上村之前,当地已经种植了100亩三叉戟苦的中药材,村里盛产的山楂、蜂蜜都已经形成产品,由爱心企业收购,然后转卖。
“那时候我才发现,村里虽然有三叉戟苦等产业,但并没有形成产业链。村里所有的产业都只停留在养殖环节,后面的加工、包装、销售、物流几乎没有。”刘告诉南都记者。
经过多次调研,刘想出了种植电子百香果的主意。他了解到,百香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水果。水果也可以再加工制成果汁。经过多次沟通,在各方支持下,上村种植了20亩高科技百香果,并引进当地一家百香果企业提供种植技术、包装、物流等方面的支持。
2019年3月初,金色百香果园正式种植。2019年6月中旬,果园开始结果。截至2019年底,黄金百香果线上线下总销售额突破10万元。
刘告诉南都记者,如今,在上村已经形成了以三叉戟、百香果为主,蜂蜜、山楂、鸡鸭、鱼等家庭农副产品为辅的产业格局。
统筹:南都记者向
南都记者周菲采写
受访者供图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河源90后村官:从城市白领到驻村干部,帮贫困户申请贷款养鱼,村干部利用贫困户贷款搞养殖":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041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