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链条”上的企业财务问题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常州调查时,金石机器人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石坦言:“我看到了一个订单,但因为资金垫付的压力,我无法接受。在机器人行业,一般的付款方式是买方在签订合同后只预付30%,剩下的60%和10%在设备安装使用一年后支付。”
刘金狮告诉记者:“按照订单融资等传统信贷,只有客户担保后,银行才能放款。客户往往不愿意担保供应商,或者中间有复杂的手续,导致融资不畅,生存压力倍增。”
专门从事建筑材料的常州强龙福安建材有限公司也有同样的苦恼。公司董事长卢建伟向记者抱怨:“平时的货款到年底都收不回来。以前账期是3个月。如果给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账期其实是9个月。贷款利率最低10%。我们可以用来抵押的固定资产并不多,有时需要求助于民间借贷融资。”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的信贷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发挥作用。供应链金融的背景是融资的结构性分化。基于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麒麟指出,对于银行来说,大企业资质好,还款能力强。很多银行争夺大企业的业务,银行的利润空有限;对于企业来说,大企业很容易授信,可能会过度负债。而中小企业经营时间短,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很难提供合格的抵押物。一般来说,他们资质不足,很难获得银行信贷。
李麒麟说:“总体来看,大企业信贷过度,产能过剩;中小企业融资不足,发展困难。这种模式对银行、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都有一定的弊端。”
打开万亿市场空房间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13.48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8.5%。分析人士表示,如何盘活如此大量的资金,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是当今许多金融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5万亿元。中泰证券预测,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8.18万亿元。易宝研究院认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供应链金融增速超过25%。受监管政策影响,互联网金融C端业务受到冲击,B端业务有望爆发。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27万亿左右。
目前,不仅中、农、工、建等四大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浙商银行、江苏银行等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多家银行相继推出基于线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因地域、行业不同而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依靠银行开发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
浙商银行通过企业调研,推出了三个平台:集合融资平台、应收账款链平台、易银行平台。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应收账款链平台上,企业可以办理应收账款的签发、承兑、支付、转让、质押、支付等业务,将应收账款提前变现或实现无障碍流通,让企业敢于接大单,对应收账款无所畏惧。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江苏大型民营钢企永钢集团看到,近年来,由于产品升级优化,产生了大量应收账款。但在浙商银行的帮助下,永钢集团盘活了应收账款,实现了多渠道、多元化融资,优化了财务报表。
永钢集团副总裁吴毅介绍,通过浙商银行这个平台,集团盘活了企业账面上持有的大型央企应收账款,然后用于支付永钢欠上游的债务,帮助上游焦煤企业等资金压力较大的集团在浙商银行的信贷体系中实现提前变现,获得相对低成本的融资。
应收账款链平台上线已近一年。截至今年8月底,浙商银行已帮助企业搭建平台830个,用户超过3000人,累计应收账款超过610亿元。
光大银行的阳光E链保理业务是与TCL集团的简单汇兑平台合作。在这个平台上,TCL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开发了独一无二的简单汇款平台“金钞”,在平台上可拆、可转、可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以凭借“黄金订单”在简单汇款平台上方便地进行账款支付、融资等操作。截至今年8月31日,简单交易所注册企业8400家,95%以上为中小企业。
光大银行贸易金融部融资中心主任田华表示,通过使用阳光e链、全流程在线操作、交易流程可视化和深度嵌入等产品,提高安全性和风险控制,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并且产业链上的一级、二级甚至四级、五级供应商可以共享信用,实现共赢。
数据显示,光大银行“阳光E链”自上线以来,已与30余家核心企业合作,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超百亿元融资,转让发票近万张。
供应链金融可能走向“去中心化”
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TCL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健表示,目前主要障碍是系统对接。一方面,从核心企业的角度,很多公司会考虑客户敏感信息的共享和系统对接是否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银行要投入大量人力去做这件事,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李麒麟指出,对于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贷款存在三方面的风险:放贷前,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审核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材料,可能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贷款和普惠金融的优惠政策骗取贷款的情况;在借贷中,中小企业会挪用资金搞生产以外的事情,比如发员工工资,没有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削弱了企业未来的还贷能力;贷款后,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可能带来信用风险问题。
李麒麟建议,通过引入商业保理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综合运用担保、风险保证金、保险购买、承诺回购等方式,降低用户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专款专用,专账拨付。其中一些可以通过银行分配,甚至不需要通过贷方。大数据征信,将数据提供者从原来的核心企业拓展到物流公司、电商平台、ERP厂商等。,帮助监控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保证交易的真实性,解决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
“做供应链金融需要核心企业来推动,这就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李健表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金融时,需要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增加信用,帮助贷款,但是占用企业本身的信用额度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所以很多大企业并不热情。但如果企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建立,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兄弟”才能更好地成长。
CICC认为,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可能会朝着“去核心化”的方向发展,核心企业不是作为还款来源,而是作为信息提供者和资产管理者。更多的企业可以作为核心企业加入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造。比如平台企业有很多交易数据,物流企业有很多真实的物流数据,这些都可以作为打造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切入点。
此外,对于银行而言,未来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文认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加速发展,银行通过大数据对企业的信息和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可以加速推进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对而言,大型银行和股份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更具优势,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与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股份制银行更加注重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来加速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雨认为,未来通过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AI+区块链”构建透明供应链,夯实资产端;打造高效平台,打通资产端;通过渗透监管技术拥抱监管端,发展供应链金融。利用不同的金融科技,银行会创新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从而发展不同。
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实体企业。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江苏、广东等地调研发现,多家银行相继推出基于线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因地域、行业不同而各具特色。依托银行开发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降低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目前主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都不是核心企业的纯信用,但仍然无法回避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业内人士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为上游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盘活应收账款资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如何确认上下游交易真实性、防止贷款企业挪用贷款资金、企业经营不稳定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等问题。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将不断创新,有望成为新蓝海。(记者王)据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2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