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11日电(记者李荣、杨静)在上海和云南采访,我们对沪滇合作扶贫的探索几乎得到了相同的印象和结论:我们已经走过了“输血”阶段,稳定建立了“造血”新机制,使“血液”良性循环。
在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宁洱县,有一家华谊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这是上海和云南合作的一个成果。该公司总经理徐建华表示,该公司不仅可以为附近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与乡镇的蘑菇种植者形成一个社区。“公司以‘成本价+补贴’的形式向农民提供菌袋和技术。木耳种下后,公司按保护价收购。”同时,在沪滇合作中共同开拓市场。
这是“使血液良性循环”造血机制的“落地”样本之一。小冲子村农民郭成书是和公司一起种植黑木耳受益的种植户之一。两年前,他开始尝试种植黑木耳,没想到当年就看到了效益。扣除菌袋成本,他净赚7万元。
近日,第四届“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在上海举行。面对来自东盟国家的“村官”代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姚海说,云南毗邻东盟多国,经贸往来频繁,也是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近年来,上海、云南等地在小额信贷金融帮扶、“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捆绑机制等产业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上海、云南两地扶贫协作部门统计,自1996年9月建立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以来,上海对云南各类帮扶投入超过3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近8000个。经济合作项目1950多个,上海企业在云南实际合作投资645亿元。
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罗小平说,近年来,沪滇两地企业、园区、行业协会率先实现了从“帮扶合作”到“合作共赢”的转变,涵盖现代农业、生物医药、能源矿产、基础设施、文化创意、电子科技、旅游金融等诸多领域。
以姚海向东盟村官介绍情况时提到的“小额信贷金融援助”为例,“合作共赢”机制的探索已经非常具体。“血液的良性循环形成金融信用所需的信用,信用形成新的血液循环,这才是真正的造血机制。”区域合作专家徐长乐是这样认为的。
来自云南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两年来,上海金融机构已向云南省富宁县6700多户养殖户提供贷款6500多万元,重点支持罗非鱼养殖业。当年渔业年产值2700万元,受益人口3.7万余人,贷款的发放也使上海企业受益。
在“金融造血”上,上海太平洋保险集团正在探索为云南省普洱市咖啡种植户推行“安心农业保险”,一方面让咖啡种植户“旱涝保收”,另一方面为政策性、扶贫性保险“探路”。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创新。在上海中心城区商圈建立了新型对口支援开放服务平台“云品中心”,汇聚各类市场主体,为云南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提供质量监测、物流仓储、结算融资、渠道销售等一站式孵化服务。这种“平台化、市场化扶贫”的“造血”新探索,也得到了各方的青睐。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沪滇协作项目,沪滇帮扶纪实":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39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