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苏南乡镇企业,苏南地区农村

苏南乡镇企业,苏南地区农村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一、苏南模式的概念

苏南,通常指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县(市),还包括浙江北部部分地区。这里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因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闻名全国,并被誉为“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他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正式提出 “苏南地区模式”的概念。所谓苏南模式,其内涵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先工业化再市场化。

二“苏南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一)苏南模式的孕育期(1958至1978年)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南各地在原有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包括是小农具厂、小砖瓦窑、小棉织厂、小水泥厂、粮食饲料加工厂等。这时的社队企业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机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是“三就地”,即原材料就地获取、原材料就地加工生产、产品就地销售。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苏南的社队经济经历了一个较短的停滞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田电气化事业开始起步,农业资金积累逐渐增多,加上电力、交通等外部条件的改善,使得社队工业又恢复了生机。许多企业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大搞技术革新,不仅走出了困境,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进入70年代,苏南的社队工业开始了加快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首先,江苏积极贯彻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江苏举行了相应的会议,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鼓励各地办起了许许多多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系的小型农村企业。同时,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下,也办起了一批并非农字头的工厂。其次,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由于闹派别斗争,使得社会经济活动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而这时的苏南农村相对比较稳定,于是社队企业接替了城市企业的部分职能。最后,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苏南的社队工业送去了技术和信息。知识青年的来来往往,为农村与城市、社队企业与城市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牵线搭桥。

(二)苏南模式的辉煌期(1978年至1995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大地全面改革开放的序幕,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队工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凡是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城市工厂要把一部分宜于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支援设备,指导技术。对社队企业的产、供、销要采取多种形式,同各级国民经济计划相衔接,以保障供销渠道能畅通无阻。国家对社队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这些纲领性文件的贯彻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

首先是发展速度加快。1983年,全省乡镇工业产值162.09亿元,比1977年的52.39亿元增加了109.7亿元,增长了209.39%,年均增长25.34%。1983年,苏州乡镇工业产值33.66亿元,比1977年的6.83亿元增加26.83亿元,增长392.8%,年均递增37.58%。其次是出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工业开始从农村工副业中跳出来,成为农村中一个重要行业,而不是“副业”了;农村工业的行业范围也相应扩大了,这一时期为80年代中期的高速发展打下了专业化基础和技术装备。

1985年到1989年,江苏的乡镇工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49.7%、51.8%、56%、57.6%和59.0%,而苏南的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省乡镇工业产值的62.0%。这主要得益于城乡开通,城乡合作。这一时期苏南模式真正是在实行着“以工补农”,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江苏乡镇企业最辉煌时期,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省GDP的1/3,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3,占全省农村经济总量的4/5,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90%以上。

(三)传统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的转换(1995年至2008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转入正常发展轨道,随着我国市经济经济的初步兴起,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发生根本变革的严峻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中国经济总体上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产品在价格、质量、款式上都无优势,不再是一枝独秀。其次,市场竟争对手日益增多,国营企业在放开搞活后进入了市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并以其机制灵活,手段高明,抢占了市场上的先机;三资企业逐步增多,并以其实力雄厚、设备先进,产品优良而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从内部环境看。

传统的苏南模式的体制弊端开始呈现出来。一是产权模糊,无论是戴“红帽子”的企业,还是在原有社队企业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都与地方政府有着说不明、理不清的关系,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动力;二是地方政府干预过多、吸取过多,企业缺少自主权;三是产权不清限制了经营者与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四是乡镇企业眼光短视,经营行为短期化,导致资源配置浪费过多,环境污染严重。

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南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开始意识到要走出苏南发展困局,必须实行改革,创新制度,改变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垮越。

1、企业改制

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改制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8年至2000年,这次改制的基本思路是引入股份制,把产权逐步量化到个人。1998年前后,大部分乡镇企业改制成为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遗憾的是,这次改制的成效并不理想,基层政府并未完全退出企业,企业内部规范化的治理机制并未真正建立。第二个阶段即2000年至2004年,这次改制的基本思路是,实行政企分开,基层政府完全退出企业,实现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到2001年,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改制面达92.4%。改制后的一般情况是,资产达500万至1000万以上的大型企业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资产5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小而亏的企业实行拍卖和转让,变为私营企业。为了推动企业改制,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甚至通过半卖半送的方式,把一部分小型乡镇企业卖给了私人,以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通过企业改制,苏南地区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8年,民营经济已经占到苏南经济总量的50%以上,翻开江苏前100强民营企业的名单,超过半数是由乡镇企业转制而来的,位列前几名的阳光,红豆等都曾是清一色的“红帽子”企业。

2、引进外资

为了走出传统苏南模式的困局,苏南地区积极实行对外交流,引进外资。外资企业在苏南地区的投资和发展是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到2002年,苏南地区共有三资企业22063家,2003年,仅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就达68.25亿元,占全国的12.7%,居全国各城市之首。2004年上半年,苏州注册外资达87亿美元,远远超过第二名的上海(61亿美元)。至2006年,在苏州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共达113家,投资兴办企业达349家。据统计,现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经有三分之二进入江苏,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手提电脑都是苏州制造,鼠标也有超过二分之一是在苏州制造的。

3、建立各类开发园区

与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南地区,抓住国家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历史机遇,呼应浦东的开发开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布局开发区、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加工出口区等工业园区的建设。仅苏州市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5个、省级开发区11个,还有130多个乡镇工业园区及特色园区。昆山先自费建开发区后被国家承认为国家级开发区;张家港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保税区;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兴建的工业园区也落户在苏州。据统计,苏州全市各类园区的经济总量占到全部工业总量的80%以上。苏州市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给予了特别的优惠,使园区形成最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强化了经济的拉动效应,为接轨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发区的建设可谓一箭双雕,既成为外资企业落户的载体,又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平台。在各类开发区中,发展最快的是民营企业,五年翻了两番。

至2006年末,苏州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全市较2005年新增私营业企业1.77万家,累计达11.01万家;全市工商个体户累计达到24.98万户。2006年,全部3929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8.40亿元,增长23.6%,户均产值达9744万元,到2006年末,全市民营企业较2005年新增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2个中国名牌产品,累计分别达到22个41个。

2006年,无锡全市民营企业达8.94万家,比上年增加7000家,从业人员为141.77万人;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GDP为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0%,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2%,完成工业总产值52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上缴税收2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75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2006年,常州市民营经济完成的GDP占全地区GDP的6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33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4%,完成工业总产值1950.9亿元。2006年民营经济完成投资6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占全社会投资的66.3%。2006年全市私营企业达5.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2万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06.2万人。

(四)苏南模式的新变化

与其他几种模式不同,苏南地区的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一直处在转型升级之中,与之相对应,苏南模式也处在演变之中。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认为,苏南模式是一种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发展道路。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两次调整改革,即集体经济逐步私有化、民营化后,吴敬琏先生认为,原始的苏南模式己演变成新的苏南模式。近几年来,外界对苏南模式也有一些负面评价,但客观地讲,苏南在转型升级当中有些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1、腾笼换鸟促转型

从2010年开始,苏州将全市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以及一部分传统的淘汰的低端产业从市内转移出去,在盐城圈地50平方公里,利用沿海港口和滩涂的土地优势建工业园区,来安置上述企业。据统计,到2011年,苏州下属的县镇就腾出和平整原转移出来土地达4000多亩。这在寸土寸金的苏州,无疑是笔巨大财富。

2、依托上海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到2015年,苏州第三产业的占比已达49.5%,较上世纪90年代末增长了1倍多。苏州市的金融总量己达1.9万亿,汇集了147家银行,59家保险公司,70家证券公司,80家创投公司,授信400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

3、工业园区再升级

苏南地区是我国建开发区和工业园最早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苏州就与新加坡合作建起国内外闻名的苏州工业园区。建园区之初,主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入园门坎不高,其中不少传统产能也进驻园区。近几年来,苏南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之中,要求建高层次高科技园区,对原有工业园区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引进高科技项目和配套产业入园。到2016年,该地区共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园区16个,其中国家级的有7个。各类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占江苏省的43%。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项目四分之一在高科技园区。

4、着力提高研发能力,实现创新驱动

近几年来,苏南地区先后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建成国家级的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了引智合作关系,建国家级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引进高层次人才9万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91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其中有20名被列入国家千人重点培养计划。

三、苏南模式形成的基础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

苏南农村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苏南农民与上述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存在密切的血缘和非血缘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此外,苏南农村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些都为苏南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优久的商业文化传统

苏南历来是商贸云集之地,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源地,民众商品经济意识较强。这里素有务工经商,兴办手工作坊,开发庭园经济的传统。

苏南地区也是吴文化的发祥之地,这里文化高度发达,即使在广大农村,见多识广,识文断字的能人也是比比皆是。在吴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苏商,善于学习、模仿,做事稳健,规范,为人敦厚、精细。这些都构成了传统苏南模式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三)强势有为的基层政府

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依靠基层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的力量建立起来的。大多数乡镇企业,或是利用政府行政动员力量组建的;或是利用政府原有的集体积累兴办的;或是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创办的。乡镇政府的利益与乡镇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的苏南模式可以说是政企合一的模式。首先,乡镇企业依靠政府的信用可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其次,乡镇企业依靠政府的权力可以无偿或低成本的占用土地资源,廉价使用劳动力;再次,乡镇企业依靠政府信誉可以取得计划外的原材料,并对外销售产品;最后,乡镇企业可以依靠政府的声誉和行政权力处理商务纠纷,规避财产转移和政策岐视等方面的风险。

(四)集体经济的积累

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其初始阶段离不开集体经济的投入。与温州模式和其他经济类型不同,苏南地区集体经济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有相当的基础,农业和副业都比较发达。其他地区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一级经济基本成为了空壳,而苏南地区的大部分村集体都留有一定公共积累。村集体的公共积累就成为了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和初始投入。

(五)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格局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破题,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刚刚起步,市场上大量日用工业品供不应求,有的仍需凭票供应。正是在这样一种短缺经济的条件下,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赚回了第一桶金。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及图片来源报刊与网络,特向作者致谢!因排版原因,未能一一注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苏南乡镇企业,苏南地区农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6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