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斌
本周,中国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二期消费风险提示,警示消费者了解消费信贷相关政策和风险,防范信用过度透支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这种提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底,银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同时发布风险提示——《关于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醒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理念,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然而,与借贷相关的过度营销,甚至各种带有“诈骗”性质的套路,“潜伏”在我们身边,利用人们的“贪婪”伺机而动,一不小心就陷入债务的“泥潭”。
这些套路“熟悉”吗?“我在商场门口发了一个玩具无人机到三家银行的信用卡。我觉得我会不花钱去做。银行反复叫我开卡,各种‘礼物’。现在透支欠款不还,只能多开几张卡‘拆东墙补西墙’。”
“在支付选项中,首选是用软件发布的消费限额支付。过了截止日期,我才发现当时不小心选择了确认……”
“骑自行车共享,在软件里开个贷款额度有免费月卡优惠……”
“零首付买车”、“不用还贷款”、“不需要任何资产”。凭身份证可以在银行贷款30万……”
多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费者,曾在各种诱惑和套路下深陷债务“泥潭”,并告诉中新社记者,这些场景是直通车。
这些场景让人在日常生活中“似曾相识”。虽然大部分人选择“随波逐流”,但也有人在不经意间中招,陷入了超出偿还能力的债务。更有甚者,被包含欺诈手段的“贷款”营销所猎取,并不作为“老赖”提及。还有随时因“信用卡诈骗”或“非法贷款诈骗”等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真的有“不还”贷款吗?把我的身份证、银行卡、支付宝或者有支付功能的微信给对方,和小贷公司签个借款合同,10万元到账。很快,9万元转到对方指定的支付宝或微信账户,中间人划走2000元,另外8000元“浪费”了,整笔借款也没还上。老黄(化名)把这个“馅糕”吃在嘴里,马上带着它去最好的朋友所在的小镇联系小贷公司,组团“赶场”。
小镇顺利拿到8000元后,还做中间人找到这家小贷公司梁先生(化名)“组团收馅饼”。令人惊讶的是,这笔“贷款”并没有偿还。
有一次,梁先生跟我说,这个“免还贷款”没有额度,但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在没有任何资产和流水的“正规银行”贷款30万,一年后正常还款。
照例提供身份证,但是比以前多了人脸识别和几个签名。因为“信任”,我根本没注意文件内容,笑着签完了。没过多久镇上就收到了30万的贷款,太平了一年。
仅仅一年后,程潇接到了银行的催款电话。在确认了他的签名和相关付款记录后,在程潇的借款竟然是150万元,流水和相关抵押都是假的。后来得知,120万元在梁先生手里,其中50万左右用于一年内为小镇还贷,其余被所谓的梁先生拿走。银行前期之所以不找小镇,是因为一年内还款正常。找到小贷公司,被告知所谓的梁经理只是借用他们的办公室,与小贷公司无关。梁经理失联了。
我居然拿到了30万,背负了150万的债务。本想追究银行的“失察”,把关不严,但又担心自己也涉嫌“非法贷款诈骗”,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签字时对内容“不知情”。纠葛中,“馅糕”的程潇、老黄等人几乎同时被公安机关传唤。当时大家得到的是“不可偿还贷款”的好处,这其实是犯罪的钱,涉嫌成为贪便宜的洗钱罪的一部分。
贷款相关的套路不仅伤害了消费者各种涉及贷款的小套路,而且似乎无处不在。这不仅危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在接受中国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度营销、过度授信问题之所以受到监管层的高度关注,是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行业问题,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外溢性。
过度授信必然导致过度使用信贷,直接提高借款人的债务杠杆,增加其还款负担。债务负担过重通常会加剧以贷还贷的现象,使债务人陷入还债的泥潭;
对于贷款机构来说,虽然短期内会带来信贷业务的虚假繁荣,但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债务逾期率的上升,对借款人和贷款机构来说都是双输的局面。
同时,债务压力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意愿。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居民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已经成为阻碍消费复苏、抑制内需扩张的重要负面因素。因此,控制居民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对于促进消费复苏也具有重要意义。
薛洪言认为,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消费者保护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质上是因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普遍不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所以,当监管部门和全社会更加重视消费者维权的时候,必然会遇到激烈的碰撞,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薛洪言表示,就行业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网上银行和数字银行业务的全面开展,供应端更加拥挤,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的话语权越来越强。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本”,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才能行稳致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部门全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单个银行而言,能否尽快意识到行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并迅速做出改变,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各种打着“放贷”幌子损害消费者的行为也会因为生存环境的丧失而逐渐消失。
出发地:中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浩星
编辑:钱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用还的网贷是什么意思,不用还的贷款是什么套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328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