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杨林
编辑|
2021年是我国消费金融试点的第十一个年头。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消费金融行业似乎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能依靠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央行今年2月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
同时,报告显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质量明显下沉,多头负债、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不良率有上升迹象。
“不宜通过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成为新的共识。同时,随着蚂蚁等互联网巨头加入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格局也越来越激烈。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有哪些大事?有哪些新动向值得关注?在今年即将结束之际,界面新闻从四个关键词入手,盘点过去一年消费金融行业的动态。
关键词一:严格监管
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的严监管仍在继续。今年对消费金融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监管声音?
1月13日,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于2020年12月30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监管评级为五级的消费金融公司,显示风险等级超出公司控制和纠正能力,公司无法继续正常经营的,应当责令其提交兼并、收购、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救助方案,或者依法接管;无力采取措施救助的公司,可以依法退出市场。
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行业首次面临监管评级监管,评级最低的消费金融公司将被勒令接管甚至退出市场。
3月18日,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并进一步强化了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要求, 并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通知》明确,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要为大学生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必须经监管部门批准。通知还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营销管理、贷前资质审核、贷后管理、个人信息保护、征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比如,在贷前资质审核中,机构需要对大学生的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进行实质性审核和认定,对大学生的征信、收入、纳税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充分了解信用状况,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第二还款来源身份的真实性,获取第二还款来源具有还款能力的书面担保材料(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认同他们的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严格控制大学生的信贷资质。
10月5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关于事项的通知》),表示要积极促进消费信贷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和完善有利于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指标体系。坚持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合理授信,不诱导金融消费者盲目借贷、过度消费。
上述《事项通知》要求规范信用卡业务行为,严格控制单个客户发卡数量和授信额度,规范分期管理。不得通过诱导“过度分期”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防止以卡养贷、以卡还贷,助长过度负债。规范银行机构与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审慎开展与贷款机构的业务合作,不得提供明显高于市场利率的消费信贷产品。
《事项通知》还指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银行业机构不得开发违反公序良俗、助长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的“墓地贷”、“美丽贷”、“彩礼贷”等消费信贷产品,坚决打击各类“伪创新”。
文件强调,禁止提前诱导消费、提供利率过高的信贷产品和开发各种噱头的“伪创新”信贷产品,要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积极促进消费信贷健康发展。
此外,央行3月底发布的3号公告明确,“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公告要求,各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通过网站、移动应用、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予以载明。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显示,但不能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央行表示,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
这一要求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利率进行了集体卸妆,使产品利率更加透明,同时保证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关键词2:新进入者
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数量继续扩大,从27家增至30家。三家具有强大股东背景的新进入者正式加入行业,一家互联网巨头平台通过入股获得黄金注销牌照,为行业带来新的竞争。
具体来看,2月25日,江苏银行旗下尹素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6亿元,其中江苏银行出资50.1%,KGI商业银行出资33.4%,五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9%,蓝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出资7.5%。
6月3日,蚂蚁科技集团旗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80亿元,其中蚂蚁科技集团持股50%,南洋商业银行持股15.01%,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持股10%,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持股8%,钱芳科技持股7.01%,中国华融持股4.99%。
8月31日,唯品会旗下四川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5亿元,其中唯品会持股49.9%,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持股25.1%,富邦华谊银行持股25%。
此外,3月25日,互联网巨头之一的滴滴获准入股尹航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消费金融牌照纳入其中。
根据监管批复,尹航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将由12.6亿元增至25.61亿元,滴滴全资子公司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二股东,持股比例为33.34%;大股东杭州银行持股比例由41.67%变更为35.14%;第三股东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34.92%稀释至20%;其他股东BBVA、浙江网盛生意宝有限公司、梁海集团、中汇人造丝有限公司、浙江孟河投资集团分别持股5.86%、1.95%、1.95%、0.88%、0.88%。
关键词三:股权变更
2021年也是消费金融公司股权变动频繁的一年。部分股东退出消费金融公司,部分股东将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份挂牌拍卖转让,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扩股“补血”,增强实力。
增资扩股方面,蚂蚁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实力最强。
7月28日,深圳银保监局同意招商银行受让招商永隆银行持有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5.85%股份。股权变更后,招商银行的持股比例将变为50%,而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将保持在50%不变。
三个月后,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准增资。公司注册资本将由38.6896亿元增加至100亿元,股权结构不变。增资完成后,招联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将超过蚂蚁消费金融,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头把交椅”。
但招联消费金融的“头把交椅”还没热就要拱手相让。
12月24日,中国信达(01359.HK)发布公告称,作为增资认购方之一,已与蚂蚁消费金融、其他增资认购方及其他现有股东订立股权认购协议。
根据股份认购协议,蚂蚁消费金融向全体员工认购注册资本220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将从增资后的80亿元人民币增至300亿元人民币。此次增资尚待监管部门批准。
本次增资的认缴人仅包括蚂蚁消费金融的两个原股东蚂蚁集团和于越医疗,认缴的新增注册资本分别为110亿元和10.978亿元;新增股东包括中国信达、虞舜光学、管波科技、御府资本,认缴新增注册资本分别为60亿元、18亿元、13.22亿元、7.8亿元。
届时,其股东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其中,大股东蚂蚁集团持股比例保持50%不变;中国信达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20%;第三大股东为虞舜光学,持股比例为6%;其余股东包括于越医疗、管波科技、南洋商业银行、国泰世华银行(中国)、裕福资本、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钱芳科技和中国华融,持股比例分别为4.99%、4.407%、4.003%、2.667%、2.6%、2.133%、1.869%。
年内其他增资事项包括江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26亿元,尹蓓消费金融由8.5亿元增至10亿元。
在股权转让方面,华融消费金融的控制权转让是最受关注的事情。
11月15日,华融消费金融股权转让项目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涉及70%的股份,共计6.3亿股,底价7.27亿元。最终这张牌照拟被宁波银行查封10.91亿元。
本年度其他股权转让事件包括:
海印拟通过公开上市方式转让中邮消费金融公司1.1667%的股权。上述股权于6月24日正式挂牌转让,转让底价为1.05亿元。但截至11月23日首发上市期到期,仍无人报名。界面新闻关注到,目前,上述房源已进入第二次延期周期,房源信息将于12月28日再次到期,目前还没有人感兴趣。
7月,晋城消费金融公司3.55%股权公开拍卖,其股东浩泽净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因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无法清偿债务,被债权人申请强制司法拍卖。本次股权市价3995.88万元,起拍价3596.292万元。最终,互联网电商平台小象优品的关联公司重庆洪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竞价获得股权。
同时,在滴滴成为二股东半年后,尹航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外资股东退出了公司股东。
9月8日,杭州银保监局同意杭州银行受让BBVA持有的杭州银行消费金融公司1.5亿股。根据杭州银行2021年半年报,杭州银行也于6月收购了梁海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杭州银行消费金融全部股份。
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尹航消费金融的股东团队变更为:杭州银行(持股42.95%)、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子公司,持股33.34%)、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0%)、浙江网盛生意宝有限公司(持股1.95%)、中汇人造丝有限公司(持股0.88%)。
关键词四:监督票
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的下降后,消费金融行业在今年迎来了复苏。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收到了“踩红线”的罚单。
据界面新闻统计,截至记者发稿,2021年共有5家消费金融机构被罚490万元,有两家公司被监管通知点名。其中,“踩红线”的机构涉及的问题多与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者保护不力有关。
从收到罚单的公司来看,5月10日,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在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的贷款调查和审查中未尽职调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存在借道收费行为,被上海银保监分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罚款100万元。
7月15日,湖南尹畅胡巴消费金融公司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被湖南银保监局罚款30万元。具体处罚原因包括未查明用户借新还旧、以贷养贷、未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贷后发现的问题等。
9月24日,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因在贷后管理中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广东银保监分局罚款50万元。
10月9日,厦门金美辛消费金融公司因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缺陷,贷款管理尽职调查不到位,被厦门银保监局罚款290万元。相关负责人陈被给予警告处分。这是消费金融行业年内最大的一笔罚单。
11月5日,盛银消费金融因发放无特定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辽宁银保监局罚款20万元。
从被点名通报的公司来看,4月至5月,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因用户个人征信报告中出现“专业鸡十年”等侮辱性字眼,被央行太原中心支行约谈两次。
6月15日,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立即发布了关于消费金融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详见报道《看七起违规涉及助学贷款管理不规范,消费金融随即被银监会通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持牌消费金融的2021:蚂蚁、招联强力补血,华融牌照控制权落定,新入局者成色几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832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