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欣赏书画。
摄影:王吉林(新华社发资料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
2014年以来,全国书画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有媒体报道,国内最大的书画市场青州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断言将迎来崩盘。
“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青州市画廊协会副会长唐世洲、唐、张明永一致认为,所谓坠崖是不存在的,崩塌是无稽之谈。目前处于调整期或者说低迷期,他们对未来的前景非常看好。
在青州走一圈,书画家们的从容淡定和应对之策出乎意料。
转型:手机上一小时卖了七幅画。
5月21日上午,我们几个游客随意来到保定书画城,位于市中心的云门山北路,青州书画艺术城对面。走进一楼的红川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晨的画展正在这里举行。记者以游客的身份问负责展览的小伙子:“从去年到今年的展览怎么样?有没有空 show?”年轻人笑着说:“没有空,都满了。”记者环视了一下500平米左右的展厅,问“场地费多少钱?”他回答:“一天一万块。”据了解,近年来,青州市平均每天举办各类书画展3场左右,最多时一天五六场,一年1100多场,参展人员3000多人。
随后记者来到对面的金泉斋美术馆,一位中年妇女热情地向大家递出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董事长王志坚,正面有手机号、微信号、邮箱、画廊地址,背面有个人微信二维码和美术馆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我们博物馆的展品和藏品。”王女士热情介绍。
当天下午,记者在保定书画城二楼盛唐轩美术馆与青州的几位画廊老板进行了座谈。没想到又遇到了王女士。三代画廊经营者分别介绍了情况。第一代书画市场的三位开拓者谈完后,第二代王志坚女士笑着说:“在我们讨论的这一个小时里,我的手机已经卖出了七幅画。”记者看到她很惊讶。王志坚原本是一名教师。他于1997年涉足书画市场。“当时他花1200元买了一个画家的两幅画,2004年两幅画卖了5600元。”现为青州市画廊协会理事,她爽快地说:“没想到字画买卖,还能赚大钱。”青州画廊老板来自干部、企业家、教师、工人、商人等各行各业。
王志坚从2015年开始转型,用OTO,也就是线上线下结合,微信和微博,引入创客和经销商全天候销售。它有6名员工和230多个经销商。“4月份销售额420万元,其中90%在网上销售。5月的情况也挺好的。”
从过去单纯的实体店转变为基于实体店和互联网的销售方式,是青州应对市场的战略举措之一。青州市画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盛唐轩美术馆经理唐世洲建了三个群,每个群500人,被拉进了40多个群,微信联系人5.8万。
秘诀:一个月内退换。
“如果在青州购买字画,可以放心,一个月内无条件退货。”唐时周说:“如果是假货,商家不仅退钱,还要双倍赔偿,赔礼道歉。请吃饭。他觉得惭愧。”
青州书画家基本都是年轻人,喜欢收藏字画,然后转向画廊经营。他们普遍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视信誉为生命,不仅自己不经营假货,而且对倒卖假货的画廊深恶痛绝。“在其他地方互相讨价还价,互相贬低,在青州是不存在的。”唐肯定地说。
青州市画廊协会与业主签订画廊经营自律声明,定期对书画经营业主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坚决打击假冒产品。该协会的成员人数已发展到420多人,占画廊的一半以上。协会成立了鉴定委员会,负责字画的真伪鉴定。唐说,青州人对任何鉴定作品都会直接肯定或否定,绝不会敷衍和含糊。有时候很难下结论,他们会直接找画师鉴定或者放弃购买。哪个画廊偶尔挂个赝品或者不是很有把握的作品,不管谁发现,都会告诉对方尽快处理。
在青州的熟客和熟人之间买卖字画,不管是几万到几十万元的作品,说好价钱就走,从来不用写收条,回去后再汇款。这种做法一直都有形成,但从来没有发生过经济纠纷。这种信任感和可信度也是一个奇迹。
如果有争议,一定要追根究底,直到追根溯源到从画家本人手中买下作品的人,再告诉画家去鉴定。“这个程序必须走。”唐对说道。
作为宝应斋画社的管理者,唐既是青州书画市场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研究者。他经常写文章。他说:“青州书画市场能发展到今天,被誉为没有假货的书画市场。其根源是青州人的自律和正直。”
青州人,自古就有装裱字画的传统,常年与书画家接触,互相交流,形成了深厚的鉴赏眼光,对当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辨伪能力。
销售:买卖全国。
90年代末,四十多岁的唐时周坐了7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北京,敲开了时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冯元甲的门,以2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幅画,坐了7个小时的公交车回来,然后以2500元的价格卖掉,每幅毛利500元。18岁从安徽书画之乡萧县来山东当兵,后转到青州,娶了媳妇的唐世洲,是青州书画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批元老,仅10人左右,仍活跃在书画市场,资产已超过数千万元。有人说他们身价过亿,但唐否认过亿的说法。
青州书画市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少有热爱书画的人通过求人的方式收藏几幅当地名人的书画,或者个人或单位出面邀请名家来青州做客住宿,送他们土特产。艺人互赠书画,双方皆大欢喜。从90年代中期开始,青州的装裱画店就在搞极其廉价的商品画,同时也有少数书画家战战兢兢、半遮半掩地进洞,价格极低。“当时买一幅中央美院教授的作品也就几十到几百元。”唐对说道。黄舟、沈鹏、刘大为、冯远等艺术家来青州的次数增多,使青州书画市场走在了全国前列。
1998年,收藏了大量书画的唐在雨花市场开办了一个群众性的集邮社,也是从事书画的,后来改名为宝瀛斋画社。在这一带,出现了定画社和艺龙斋,是青州最早的画廊。到2000年,裕华文化市场已有五六家画廊,是青州最早的书画城。到2005年,书画市场达到高潮,画廊超过30家。从2000年到2006年的7年间,刘大为、冯远、龙瑞、程大利、杜滋龄、田黎明、史国良、王勇、毕建勋、杨帆、张捷、何家麟、林海钟等书画家在青州举办了书画展。
《尚书》所画的青州,自古以来就是明朝以前山东省的省政府所在地。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有五代北宋的山水大师李成,近代有刘、、等名人。民间大量收藏,有“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正厅”的传统。
画廊协会副会长、古州小画园经理张明勇,做过乡镇书记、主任、企业经理。他“工作那么多,后来又热爱书画”。2000年,他开始收藏冯渊的作品,发现卖给了上海,就去上海买,然后卖给上海人。
“青州有近百万人口,它不可能承接这么大的市场。”在本市三个书画城开了三家画廊的唐世洲说:“青州其实是买卖全国的。”不仅仅是一场交易,青州已经成为集书画创作研究、展览交流、收藏、鉴定、拍卖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书画行业聚集地。
在全国书画市场中,青州一直独占鳌头,有“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之说。如今,青州九大书画市场共有860多家画廊,其中约30%是外国人开的,从业人员超过55000人。2013年高峰时,书画年交易额达到100多亿元。“不管是老艺术家还是青年艺术家,不去青州展的都不是艺术家。这不是我说的,是艺术家自己说的。”唐时周笑了。
近年来,青州人又把目光投向了世界。2015年在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举办油画展。今年4月举办了17-20世纪国际油画展,有很多优秀的展览。今年4月底5月初,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举行,多国艺术品参展。
把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金融。青州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扶持书画产业,2010年出台金融政策。青州市画廊协会与潍坊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建立银企合作关系,推出艺术品融资服务,对画廊实行诚信贷款,通过画廊协会和画廊间担保、艺术品抵押等方式获得授信,随贷随还。
商业道德:在低迷时期冷静下来。
2000年,冯渊的画在1000元每平方200元左右,在刘大为每平方300元。2012年高峰时,他们的作品达到每平方英尺20万元左右,现在已经跌到10万元以上。青州书画市场几经沉浮,2004-2005年出现第一次高峰,2006-2009年出现第一次低潮,2010-2013年出现第二次高峰,2014年以来出现第二次低潮。
“2006年到2009年的低潮期比现在更艰难。”61岁的唐·梁书(音)说:“我把所有的钱都买成了画,我不能卖。我靠工资生活,但我喜欢。”唐时周、唐、张明永三位资深书法家表示,第二轮低潮真正困难的是2013年前后高价进货,大资金使用银行贷款的人,但这是个别现象。
“抱着发财的心态,是不能从事书画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所有的画家都能赚钱的。”唐说:“10个人里有3个能把自己的作品卖个好价钱就不错了。”长期的练习养成了敏锐的嗅觉。唐时周几年前买了一批画家的作品。到了2013年,他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拿了几百万。他说:“艺术市场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青州画廊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三位资深书画家表示,对现状并不感到震惊。低价买的作品现在也不急了,还低价买了一批,然后卖个合适的价格。
青州书画收藏有多种形式,有些是半收藏。你根据自己的眼力选择购买书画家的作品,然后卖出一部分,收藏一部分精品,一般是3-5年或者5-10年,然后卖出去。有的是快进快出,把字画作品当成商品,方便出售。还有的和书画家打交道,提前和他们订好作品,等作品来了,他们会有一定程度的升值,然后高价卖出。还有的专门给画家做展览,赚几幅画或者收租金。也有专门做拍卖的画廊。他们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作品,通过举牌的方式购买作品,以此来进行市场周转。
业内有一种说法,青州书画市场“以前赌董事长,现在赌博士”。唐时周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时与青州书画家接触较多的刘大为,当时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冯渊是文化部部长。现在青州的画廊真的是集中了美院的优秀学生。“作品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笔墨语言,要有好的个性和好的平台,要看重六大美院的学生和青年教师。”2015年5月,25博士去青州开论坛。"画廊是一张没有生命力的白纸。"唐时周说。青州建有6个书画素描创作基地,每年有5600多名书画家来青州进行素描创作交流。
路童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2010年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她四处流浪了几年。2013年,她用父母给的10万元和自己积攒的10万元,回到青州开了一家画廊,当年赚了40万。作为“画二代”,区别于“画一代”的父亲是思维和经营理念。她每天花3000元高价从一个台湾省学茶艺,老公搞古玩。“我想把茶、画、旧器皿做成一个文人空房间,加上古琴,让它更有文化,更高大上。”她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静下心来想想以后怎么办就好了。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王冬也是一名“画二代”。他还回到青州从事书画生意。2015年做了10场展览,收入不错。他对销售有自己的想法,被外面的艺术金融公司看中,主动找他合作。
行业的调整也是艺人被淘汰的过程。“90年代引进的那么多书画家,目前真正站得住脚的只有几十个,90%都被淘汰了。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 97白洁',现在有多少人还站得住脚?”唐说:“当前,我们正处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时代。书画市场处于一个周期的起点。需要书画爱好者冷静头脑,冷静观察,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选择。”
记者认为,艺术品市场泡沫的破灭有利于艺术品的长期健康发展,艺术品价格的涨跌也是有周期性规律的。“史圣收藏”,艺术品市场的前景依然光明。但这几年,名家的作品往往每平方20、40万,很久都不会再来了。艺术品市场正在进入一个从低迷中理性回归的时代。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艺术市场泡沫刺破之后,艺术品泡沫":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758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