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0平方米壁画,735个洞窟,2400余身彩塑。
宋代以前的绘画作品,除墓葬出土外,真迹大多已损毁,唯有敦煌,留下了从十六国北凉至元代的千年壁画。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形容敦煌壁画:
我们走进了洞子,就仿佛走进了久已逝去的古代世界,甚至古代的异域世界;仿佛走进了神话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尽管洞内洞外一点声音都没有,但是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特别是看到墙上的壁画,人物是那样繁多,场面是那样富丽,颜色是那样鲜艳,技巧是那样纯熟,我们内心里就不禁感到热闹起来。千年前,古人把丰盛的想象留在了敦煌大漠的岩壁上。敦煌洞窟既承载着凝固的历史,又散发着流动的神韵。这些生动鲜艳的壁画在历经风霜之后,仍然呈现出动人的光辉,在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一窥曾经的繁华与盛大。
甲辰龙年,往昔的瑰丽想象,在《敦煌日历2024》中再现。
原汁原味,见证冲击心灵的岁月之美
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敦煌日历2024》,由敦煌研究院编著,自浩瀚的艺术宝藏中精选出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进行展示。
2024年日历选取的壁画作品,有寻常能够参观到的洞窟作品,如莫高窟第257窟、第329窟、第17窟等,也有鲜少开放的洞窟作品,如第288窟、第303窟、第112窟等。
顺时编排,一眼千年
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它们分别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
以朝代更替的顺序将壁画顺时编排,每一季展现对应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
敦煌壁画存续千年以来,历代风格随之变化。
早期多为西域风格,也就是层层叠染的凹凸法,人物形象也与中原大相径庭,例如,莫高窟早期人物多为鹅蛋脸,鼻梁处以高光突出,是典型的西域形象。
此后,在中原风格的影响下,古代的画家们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与艺术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属于我们独有的艺术风格。
北朝时期的人物拙朴率真,多用土红与石青,浓郁敦厚;隋唐时期的人物形神兼备,用色丰富,画面多为表现佛国净土的经变画,呈现金碧辉煌的盛世图景;五代技艺娴熟,虽有程式化趋向,但用色鲜丽清新;宋元设色清淡典雅,融合宋画白描之风,兼有西夏、回鹘时期的神秘。
历代艺术工匠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憧憬描绘在墙壁上,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想象力却是无边无尽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震撼人心的敦煌艺术,是古人为我们描绘出的富足与繁华的千千世界,万象人间。
一日一图,映照文化之美
日历以每日一图的形式,搭配专家解读文字,所含内容从传统建筑、服饰妆容,到经变故事、世俗生活,具象呈现出一幅千姿百态的历史长卷。
从褒衣博带的风尚、间色裙、双丫髻,到交领半臂、步摇花钿、惊鹄髻,看传统服饰妆束变迁。
如这幅第285窟西魏的壁画,就是一张古代女子的时尚穿搭图鉴。
古代由于受纺织技术的限制,布帛的门幅一般较窄,所以裙子都是用好几幅布帛拼接缝制而成。图中女供养人的长裙用两种颜色的面料交替拼接制作,称为间色裙,是当时年轻女子最青睐的款式。
从歇山顶、人字披顶、窟顶平棋,到宝塔钟楼、水榭莲池,看历代建筑沿革。
这幅西魏的壁画展示了当时的殿堂。
殿堂是敦煌壁画中常见的单体建筑,一般前面设有台阶,顶部为歇山顶,绘成蓝色表示屋顶铺有瓦片。屋顶翘起的两角为鸱尾,鸱尾是古代屋顶正脊两端兼具构造性与装饰性的建筑部件,由于外形似神话中鸱鸟的尾巴而得名。
图中两只斗鸡在屋顶“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旁边还有一只观战的小鸟,画面颇为有趣。
在敦煌壁画中,不但能够看到经变故事、菩萨尊像,更有大量反应世俗生活的画面。从蒸饼调羹、煮酒饮茶,到山中行旅、稚子嬉戏,看万家烟火,人间闲趣。
这幅图中,高大幽深的庭院内,一位妇人坐在床上,边上有侍女抱着婴儿。门外一位长者老态龙钟,拄着拐杖,头戴白色三角帽,身后跟随一位抱着匣子的女童。通常认为这是一幅医者行医图,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在为新生儿占卜。
敦煌壁画也集中体现着古代艺术家们精湛的绘画水平。
例如在这张著名的《千佛图》中,细看每一身小佛,视觉和色彩的差异营造出佛光粼粼波动之感,而这显然是画工在绘制时特意安排的,足可见北朝时期的配色设计水平已极为高超。
致敬守护者,传承莫高精神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
2024年日历特别收录在1943-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15位莫高前辈,57幅珍贵的临摹作品,致敬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一代代莫高窟人。
马车 北魏 莫高窟第257窟 常书鸿临摹
早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批前辈专家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莫高窟。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他们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
漫漫黄沙,掩不住他们探索敦煌石窟的热情;大泉苦水,冲不走他们保护敦煌石窟的决心。
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宝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他们被称为 “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由于壁画历经千年,多数残缺或老化,临摹是敦煌壁画的一种抢救性的重要保护手段。
上图是莫高窟第329窟《持莲女供养人》的原壁画与段文杰先生临本的对比图。
正是有一代代莫高窟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满腔赤诚,如今敦煌壁画艺术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代代保留。日历中收录了57幅难得一见的专家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龙年纳福,祥云瑞气
珍藏赠礼,匠心好物
手工装裱,书脊贴布,延续匠人传统。
内页选用艺术纸,印色清晰,阅读舒适。
随赠两张龙年送宝迎福卡,祈愿顺遂安康。
敦煌石窟,既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闪耀着世界多元文明的光芒。仿佛一位无声的见证者,为我们吟唱岁月的歌。
芳草碧色、月笼千山、霜天秋晓、雪朝月夕,在新的一年将我们对敦煌的喜爱融入日常,用敦煌之美点亮生活。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敦煌具注历日时间怎么计算,敦煌120周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667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