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为保本理财的有效替代品,以“存款+期权”为本质的结构性存款成为今年各大银行的利器,发行明显放量。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银行业新增结构性存款2.2万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1.8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结构性存款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本质上是刚性兑付的“假结构”正在悄然盛行。
结构性存款很受欢迎。
与之前火爆的理财产品相比,现在的银行普遍以结构性存款为推盘产品。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在多家银行的营业厅显著位置都能看到结构性存款的广告牌。“现在没有保本的理财产品。只能买结构性存款保本。”多位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在华夏银行某支行,很多客户向客户经理询问理财产品的风险。其中一位老人说,她之前购买了一款200多天期限的理财产品,但因为怕亏损,打算改成结构性存款。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银行业新增结构性存款2.2万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1.8万亿元。截至4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已超过9万亿元,其中中小银行规模占比超过60%。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解释,所谓结构性存款,是将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存款业务相结合的创新型存款。相当于保证本金加上最低保证利率和高于基础利率的利息来投资衍生品。“从这个理解来说,结构性存款通常是100%保本的,客户承担的风险只是可能的利息损失。”
该行客户经理在推广结构性存款时,强调它是存款产品。华夏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结构性存款肯定是保本的。我们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除了保证一部分收益外,还把另一部分钱匹配给基金公司进行投资,所以最终的收益还是要看基金公司的回款。”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是几年前推出的。特别是在一些外资银行,结构性存款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资银行之所以现在大力发行结构性存款,是因为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理财产品面临转型,结构性存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保本理财产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同样热门的存单,结构性存款的起购金额更低,一般为5万元。而且没有利率浮动限制,银行可以自己定价来吸引资金,所以是比较有吸引力的金融替代品。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增强负债端的稳定性成为结构性存款大规模增加的原因之一。“资管新规出台前,由于银行有保本和非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只是小业务,对存款准备金和存贷比影响不大。”赵表示,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显现。在一般性存款利率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更高收益的结构性存款吸引投资者,扩大债权资金来源。
兴业研究固定收益分析师梁表示,银行结构性存款大规模增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表外规模收缩导致预期收益较高但风险偏好较低的资金涌入表内结构性存款;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乏力,银行负债端同业存款受到严格限制。只有大规模吸收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才能增强负债端的稳定性。
“真假”的结构难以分辨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结构性存款的收益是“浮动”的,但银行在介绍这类产品时,都会强调“从以往的销售情况来看,最终兑付是收益最高的。”
在某银行网点,该行理财经理介绍了一款挂钩黄金价格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称:“如果黄金价格在每盎司400美元以内波动,可以给客户较高的收益率。黄金价格的波动从来没有超过这个范围,也就是给最终客户更高的收益率。”
就上述结构性存款产品而言,赵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结构性存款,挂钩黄金,但银行浮动部分自担风险,属于变相保本;另一种是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没有投入衍生品市场,直接保本保收益。无论这两种情况哪种都没有打破刚性兑付,银行都有刚性兑付的风险。如果保证收益的区间名存实亡,就相当于保证收益。
在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蓉看来,目前市场上的结构性存款大多是实结构,即采取“存款+期权”的方式,客户通过转让部分利息收入,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但仍有少数变相的非法套利行为,即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银行为期权组合设置了一个不可能的行权条件,这样就可以以更高的利率支付。它没有实质性的结构运作。因为银行只需要支付交易对手的期权费,所以只损失了到期日的期权费,其余的并没有投入到衍生品市场。是刚性兑付产品。
“对于投资者来说,结构性存款无论真假,其投资效果和保本理财是一样的,就是保本或者保本保收益。”赵说,但对银行来说,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保本假结构性存款银行必须进行刚性兑付,风险由银行自行承担,违背了监管机构打破刚性兑付的初衷。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很难管理。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郭艳芳认为,衍生品交易有资质限制,大多数中小银行不符合条件,所以通过“假结构性存款”吸引投资者。目前,很大比例的农村商业银行没有获得金融衍生品交易资格。此外,由于结构性存款涉及的金融衍生品属于高杠杆、高风险产品,这类投资需要配备专业的投研团队、交易员、风控人员等。目前,地方城商行和农商行普遍缺乏相应的资源禀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借助投资者对结构性存款空 white的理解,发行伪分层固定收益产品,达到高息存款的目的。
监管规则需要澄清。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将更加细化,推动产品规范发展。董希淼认为,应该通过加强监管来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对于未来结构性存款将何去何从,赵表示,短期来看,在没有监管约束的情况下,出于理财转型和扩大债权资金来源的压力,银行应该会继续发行。然而,一些所谓的“假理财产品”已经出现,刚性兑付的问题仍然存在。预计监管会有所克制。长期来看,由于结构性存款被视为存款,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都要交。随着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真正打破和银行主动管理能力的增强,投资者对新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逐渐提高,未来增长应该会有所放缓。
郭艳芳表示,针对目前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过于强调保本保收益的问题,预计将出台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完善结构性产品的定义、结构设计、营销和披露要求。从监管指引来看,预计监管政策将重点规范结构性存款的发行因素、产品设计方式、营销管理等细节如利率、收益确认规则等,但结构性存款的管理方式将与银行资管产品分离,结构性存款仍作为表内负债进行管理。
“从提高结构性存款市场的竞争活力出发,可以适度放开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的资格限制。”郭艳芳建议,由于结构性存款涉及金融衍生品,其风险高于普通存款,对银行的产品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地方中小银行普遍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间接限制了其发行结构性存款的资格。考虑到结构性存款是银行揽存的重要抓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层可以详细衡量商业银行的衍生品交易能力,适度放开准入门槛,从制度和操作层面督促银行完善衍生品交易的风险防范措施,让一些资产规模大、投资能力强的中小银行也能参与到结构性存款市场中来。
此外,对于目前出现的“假结构性存款”,赵表示,由于刚性兑付的问题,预计未来会有所规范,监管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结构设计是否符合结构性存款的设计要求,是否存在刚性兑付的问题。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保本结构性理财有风险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15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