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创首席记者魏裴娜/深圳商报
在宋徽宗经济文化繁荣空之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瓷器行业也是如日中天。那么,惠宗时代的瓷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具体的成就和影响?惠宗时代的瓷器与经济、社会和仪式文化有什么关系?11月12日,深圳市文物管理所原调研员刘涛受邀做客《深圳书生南书房夜话》第十季第九期,以实例解析“惠宗时期的瓷器”。
“要了解惠宗时代的瓷器,首先要对整个宋代的瓷器行业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刘涛介绍说,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器工业可分为白瓷(包括青瓷)和青瓷。前者以定窑和景德镇窑为代表。后者以耀州窑、汝窑、钧窑、南宋官窑、龙泉窑最为著名。此外,以“妆土艺术”为特征的磁州窑式瓷器和黑釉瓷器也占有重要地位。考古证实,北宋中后期,尤其是惠宗时期,瓷业最为繁荣,南北各窑都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官窑(汴京官窑)也在此时出现。瓷器在造型、釉色、纹饰上有着更明显的官民与文人的区分。惠宗时代的瓷器可谓是宋代瓷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
其中,汝窑是中国最著名的古瓷窑之一。该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市清凉寺村。南宋人叶坚在《谭宅毕横》中写道:“本朝定窑白瓷器太牤,不能用,令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皆知,汝窑为第一。”南宋时期,汝窑瓷器“特别难求”,价值极高。“之后是河北,因为唐周和邓州都在黄河以南,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隶属南阳市。我猜这个‘河北’应该是指淮河,而不是黄河。通常古汉语中一般出现的‘河’是指黄河,这里应该没有。‘汝窑天下第一’,意思是汝窑瓷器天下第一。南宋的汝窑瓷器是‘特难得’,意思是很难得到。刘涛解释说,这种青瓷被称为“御用青瓷”,因为它是专供宫廷使用的。皇家青瓷是在惠宗王朝烧制的。惠宗宣和六年(1124年),许婧《宣和出使朝鲜图》中说“越窑古秘色,汝窑新窑器”。据此推断,汝窑受命烧制“新窑具”的时间应该离宣和不远。
定窑始烧于唐末五代,北宋中后期进入繁盛阶段。惠宗王朝达到了它的顶峰。除了主窑区的尖刺岭外,延川、北镇等窑区也有复烧或复烧现象。惠宗时代的白瓷釉面洁白,最有特色的装饰手法是雕版(“浅刀”)和印刷。位于晋中汾河流域的介休窑,也是北宋白瓷的重要产地。“介休窑过去一直是被人鄙视的窑口,介休窑的技术成就还是相当了不起的。介休窑(洪山镇)的细白瓷,从透光度和白度来说,不在定窑之下。尤其是印花,印花清晰,层次分明,工艺质量甚至优于同时期的定窑。”刘涛说。
谈到景德镇青瓷,他指出青瓷属于白瓷体系。自宋代以来,在北方白瓷的影响下,景德镇等南方地区生产白瓷和青瓷蔚然成风。自仁宗(11世纪中叶)开始,大量烧制白瓷和青瓷,惠宗达到顶峰。优质青花瓷,透明度强,清代又称“影蓝”。需要注意的是,耀州窑和河南青瓷都在陕西铜川黄堡镇。在其鼎盛时期(北宋中后期),青瓷以“橄榄绿”为特征,其装饰以刻花(“浅刀”)和印花为主,工艺精湛,尤其是刻花、刀工娴熟、线条流畅、浅浮雕艺术效果丰富,最能代表瑶瓷的工艺水平。
至于磁州窑类型的瓷器,则是宋金以来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生产的一种以“妆土艺术”为特征的瓷器。今天河北省的磁县等地是这类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因窑址位于古磁州,明清时称为“磁州窑”。其他地区的一些有类似产品的窑,现在归为“磁州窑系”或其产品统称为“磁州窑型”。主要品种有珍珠底花、白底黑花、红绿彩等。磁州窑早期,头形枕较为常见,也有各种瓶、碗等。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画黑花与采摘、雕画技法的完美结合,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风格古朴典雅。从器物的排列来看,它的年代应该属于惠宗奢华时尚的世界。
磁州窑型瓷器还包括“三彩”,北宋时期长期处于低潮。在11世纪北宋的考古年代资料中,三色是非常罕见的。直到惠宗时期,情况才有了很大的变化。河南中部的宝丰梁青庙、鲁山段店、登封曲河等窑开始烧三彩。三彩的重新流行反映了社会生活从节俭到奢侈的变化。
深圳韩熙古陶瓷博物馆藏榆中窑三色雕花鸳鸯枕
另外,还得提一提窑子里造的黑釉茶灯,它位于福建建阳水集镇。据史料记载,窑中所造的兔毫灯,自北宋中期以来,一直是“点茶”的上品,至迟在惠宗更为朝廷所用。纪墓出土的建筑灯笼也以时期最为集中。窑楼黑灯里除了兔毛还有油滴(鹧鸪斑)。
那么,惠宗时期瓷业繁荣的背景是什么呢?刘涛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人口增长达到顶峰。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宋初全国人口只有3540万。在随后的100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在12世纪初(惠宗即位)达到顶峰,北宋辽国、西夏、大理总人口达到1.4亿。第二,城市高度繁荣。北宋末年,东京开封约有150万居民。奢俗,无论衣食,都追求精致,可谓“金碧辉煌,洛奇飘香”。城市的繁荣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必然会促进瓷器行业的发展,带来产品设计和品种的变化。第三,鼓励了瓷器工业。到了宋代,钱和铜材严重短缺,国家又多次禁止人们用铜制作器皿,于是鼓励了制瓷业。
刘涛指出,从文献来看,宋代的皇族大多是节俭的。在宗申统治时期,宫廷中使用的一些祭祀用的器皿从金、铜变成了陶瓷。至少在哲宗统治时期,宫廷瓷器的使用已经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哲宗本人“吃喝唯陶”,“凡花里胡哨,奢华不准上前”。惠宗是一个优雅的天子,热衷于政治形象工程,如建造唐明和艮岳。汝窑御瓷的烧制也是在他在位的时候,他的意志和喜好应该会对御瓷的烧制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他直接干预瓷器烧制的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当皇家瓷器在汝窑烧制时,惠宗指定青色,即“天青”。对于这种说法,刘涛认为显然是敷衍自柴窑的传说,叫做“雨后天蓝云破,此色为未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徽宗醉心于道教,因为相信撞火,在瓷器的选择上偏爱阴胜于阳,可能偏爱‘火气’不大的汝瓷,釉色也不那么鲜艳。这些说法都是附带的推测。虽然他们有一定的道理,但很难证明。”
河南博物院藏钧瓷琉璃花盆
刘涛补充说,青釉起源于晚唐五代越窑秘制瓷器,并受其影响,在耀州窑(五代宋初)早期青瓷中也有烧制。汝窑的天青釉更加纯净稳定,成为帝王青瓷的基础釉色,对后世青瓷的发展影响深远。包括粉蓝色在内的“天青”成为中国古代高档青瓷的代表釉色。南宋以来的金元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汝窑的影响。中国古代高端青瓷的发展,从越窑到耀州窑,再到汝窑;从汝窑到南宋官窑,龙泉窑,钧窑。这样一条主线贯穿了整个宋代(宋金)。
讲座最后,刘涛总结了惠宗时期瓷器的成就、特点和影响。他说,惠宗时代瓷业高度繁荣,南北各大窑都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器皿,如长腹梅瓶、长颈瓶、玉壶春瓶、纸锤瓶、花口瓶、曲径长颈茶瓶、婴儿枕、如意头枕、腰圆枕,以及仿古礼器的瓶和鼎,它们都出现或定型并流行于惠宗。“浅刀”雕刻、黑白花等装饰技法也在此时得到完善。这一时期的瓷器雅俗共赏,官民并存。随着汝窑等人入宫,瓷器有了更加明显的官民之分、雅俗之分,富贵之风日益高涨。这一趋势反映了惠宗社会生活由节俭向奢侈的转变。此外,汝窑还对后世青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南宋官窑、哥窑、龙泉窑以及金元时期的钧窑,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汝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最终造就了一种审美趣味和一直延续至今的收藏珍品的传统。
审核:余芳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南书房夜话 | 刘涛:汝窑的“天青”色跟宋徽宗有关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898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