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起航新征程,文明城市谱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沈璐
贵州省遵义市坚持用红色资源塑造城市品格,铸造市民精神,形成社会风尚。“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已经成为800多万遵义人民的自觉行动。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去过遵义的游客都被这里蓬勃、健康、祥和的城乡氛围所感染。
“转城”延续红色脉络
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长征遗址474处,藏品2000余件。遵义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遵义13岁的小学生张瑞宁,四年来每年义务为游客宣讲60个红色故事。近年来,遵义市培养了1000多名像张瑞宁这样的“小红义务宣传员”。“能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很自豪。”张瑞宁说。
2017年以来,遵义市开展了“讲好长征故事,实施立德庶人——长征故事进校园”系列活动,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全市教师中培养了一批红色文化专家,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培养了一批长征故事讲解员,开发了一套以长征故事为主题的乡土德育课程,打造了全国知名的长征主题德育品牌。
同时,遵义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讲述了遵义涌现出的扫雷英雄杜、当代傻子黄大发等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政治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近年来,遵义市有1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7人获得贵州省道德模范,5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59人入选“贵州好人榜”,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了榜样。
5月15日,游客在遵义市汇川区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范辉摄/光明图片
全民参与带来更多获得感。
5月6日上午,一辆载有一对母子的汽车坠入遵义市湘江。危急时刻,正在河堤上晨练的62岁市民夏世刚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救人。随后岸上的贺海军和王海波也下水支援。10分钟后,落水母子被救上岸。
像这样见义勇为、温暖人心的场景在遵义不断涌现。“名城好司机、礼让斑马线”、“文明行为进千家万户”、“党员志愿者、名城先锋”、“五大文明战士”等志愿服务活动在遵义常态化开展,“顺道而为、义为人人、志愿为我”成为遵义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全市注册志愿者85万余人,组建志愿服务队2000余支。
在汇川区西马路街道仁和园社区,由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红跑团”是一道风景。他们身着制服,以“你叫我跑”为服务宗旨,时刻准备为群众跑腿。
“党建引领、全民团结、成果共享”,遵义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始终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核心。近年来,遵义先后改造了20多万人口的城市棚户区,改扩建了人民路、上海路等城市主干道,开通了100多条城区小微循环道路,建设了1.8万个公共停车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16%,城市环境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8.1%。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已成为遵义市民的切身体验。
塑造和铸造灵魂,让城乡共同美丽
遵义作为革命老区,近一半的人口在农村。遵义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坚持城乡之美,通过深入宣讲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可感事实,让红色基因在广大农村持续传承。遵义通过推广“四在美丽乡村”经验,完善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推动移风易俗,用法治化、制度化的手段坚决破除陈规陋习和庸俗婚姻,努力形成和巩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目前,遵义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党员干部进网格;网格中的志愿服务团队;区域党组织接入电网;群团社会组织联网机制实现了“社区吹哨、部门汇报”、“足不出户办事”,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城市方面,遵义以创建“思民社区这个美丽的城市”为载体,打造了“安全、便捷、幸福、健康”的和谐宜居环境。鼓励和引导社区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微景观、微广场、微角落,综合整治34个老旧社区,逐步使社区焕发人文气质,赋予社区时代精神,突出文化细节,从文化上构建居民价值观共同体空。
在农村,遵义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载体,实施分类,分步推进村容村貌改善,突出地域特色,保留乡村乡情,不搞“千村一面”,让黔北农村百花齐放。如今,遵义市正在推进扶贫成果的巩固拓展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处处山清水秀、文明幸福。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26日0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遵义传承红色基因,贵州遵义红色教育基地简介":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150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