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奋斗,勇往直前,追赶跨越谱新篇章。泸水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五年来,泸水市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不断提高创造力, 各级党组织在坚持廉洁创新、从严治党、执政为民实践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建引领,脱贫惠民生
泸水市罗本卓白族乡巴尼镇搬迁安置点迎来“王上”旅游文化节暨农民运动会展演。
泸水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脱贫目标,聚焦贫困人口,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农业危房改造1.38万户,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建成了18个安置点,进行了泸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8008户3.03万人搬迁进城,配套学校、医院、幼儿园、农贸市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扶贫车间,加大就业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实现了“迁出、留稳、发展”;饮水安全工程保障15.07万人,扶贫产业覆盖1.77万户以上。18798户7305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个贫困村全部上榜。傈僳族、景颇族等“直通民族”如期脱贫,实现了从区域整体贫困到区域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的庄严承诺。泸水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显著县,泸水市委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泸水坚持稳定政治方向,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同向作战,向贫困村派出242名第一书记、组长和2191名驻村干部。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提高党建整体工作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挂钩单位都想和贫困群众一起干,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泸水市从扶贫攻坚、项目建设、疫情防控一线提拔使用了229名成绩突出的干部,用人导向更加鲜明。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和乡镇党委换届,整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通过“点名道姓”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基层党建成效显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增强,广大农村党员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群众走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敬老爱老宣传活动走进六库镇团结社区。
按照“组织先行、党员先行、治理先行”的总体要求,泸水市在11个搬迁安置点建立基层党组织,依法选举居委会、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组建社会组织。建设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党组为主体、党员为前端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搬迁安置点、劳动力转移就业、原居住地产业发展、社区服务、政策宣传、文明新气象培育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泸水市罗本卓白族乡脱脱新村文艺队。余秀英摄
在上江镇叶子花社区,第十居民小组组长和闫梅每天都去单元楼的留守老人家里,教不会用电器的老人做饭做饭,和老人聊天,看哪些家庭需要申请临时困难,掌握居民需求并积极上报解决。这种力量已经成为连接社区和居民的桥梁。
叶子花社区在党建的指导下,划分为10个居民小组,每个支部设5个居民小组,由党员担任楼栋长、居民小组长。通过“社区干部+楼栋长+单位负责人”三级网格化管理,让党员参与社区治理。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石军说:“群众搬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我们群众就有主心骨。”
医保惠民,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看得起病,看得好,是人民群众最实际的期待。泸水市以民为本,筑牢泸水基石,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乙”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改扩建7所乡(镇)医院,建成7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规范,分级诊疗全面实施,省级健康促进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全市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医疗保险扶贫等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六库镇排路坝村民余秀牛,5年前被查出癌症。术后每21天化疗一次,四年共化疗27次。每次化疗,治疗费用达到一万元,对于靠低保生活的她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通过医保报销,她买得起。
余秀牛感慨地说:“党的政策好。我们住院没花多少钱,对我帮助很大。如果没有医疗救助,我早就死了!”
产业繁荣,乡村美丽,农民幸福。
泸水市优先发展工业,构建了日益完善的泸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地开发、林业经济、立体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533家农村合作社和30家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品多多、博尔行、海盛等优质企业,引领产业稳步发展、提质增效,不断延伸产业链和层次,逐步形成“三带四区”的产业格局。
泸水金红牧业有限公司在甘薇乡建立农场,以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经营。李跃强摄
泸水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18亿元,建设扶贫车间21个,转移就业29617人。粮食总产量达到5.87万吨,特色经济水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2.09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39亿元,群众收入稳步增加。
泸水市罗本卓白族乡脱脱新村全景。苏俏摄
泸水市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在自然村建设公共厕所526座、户用厕所2253座,建设村村通道路55.39万平方米,一批农村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十个省级、国家级“美丽乡村”成功创建,广大农村越来越宜居美丽。
得益于脱贫攻坚大业和党的惠民政策,片马镇片四合村80多户村民两年前住进了新房,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他们家门口,晚上出门还有路灯。村民们在驻村干部的宣传引导下,学会了每天打扫卫生。
通过镇党委政府和挂靠单位的指导和服务,皮亚寺河村农民种植了470亩七叶一枝花,还种植了白芨、三七等中药材。村民乔文林的1亩长楼房长势良好。看到良好的市场前景,他计划再培育两年。
就像皮亚斯河村的村民一样,绿水市很多人的腰包鼓了,观念也在改变。很多村民在农闲时积极外出打工,通过勤劳致富。
强训,农民工奔富。
生态林地管理培训走进绿水市上江镇墙坝搬迁安置点。罗金河摄
泸水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培训,注重素质能力提升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逐步提高就业率,保障民生。从2018年到2020年,该市培训了4.2万多人。2021年全市转移就业6.1万余人,其中转移到安置点的1.9万劳动力中就业1.7万人。
泸水市上江镇和谐社区棒球加工车间,搬迁群众就近找工作。何摄
在上江镇冯冰村,云南石兰劳务公司的蔬菜基地里,农民工们正忙着耕地、铺设滴灌带、平整地块,一派繁忙景象。劳务人员来自同心社区、叶子花社区及周边村民,年龄多在50至60岁。
云南石兰劳务公司负责人于金义说:“当人们走出大山,走向美丽的上江时,我们一定会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稳定人心,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
建设美丽县城,泸水的魅力将焕然一新。
泸水市老窝镇中原村全景罗金河无人机航拍
泸水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展现了天天变化、每次进步的泸水印象。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全面建设“美丽县城”,城乡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改造棚改和老旧小区5940户,建设怒江新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城市建成区面积9.23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万。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功,泸水热值、魅力值持续攀升。
今年4月起,施工方对六库镇江西片区的州残联小区屋顶进行防水处理,改造外立面,实施雨污分流,提升小区路面。六库市计划改造114个老旧小区,273栋楼,涉及3000多户。2019年之前,改造形式为棚户区改扩建。2019年后,旧住宅小区以一院一策的形式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68个老旧小区改造。已建成安置房近3500套,竣工安置房约1500套,分配保障性住房2435户,发放困难租赁补贴726万元3957户,有效缓解了群众住房困难。
泸水市住房保障局局长尹玉峰说:“通过改造老旧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实施雨污分流,用电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居民更加宜居。”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只有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辉煌成就,只有奋斗才能锻造。州委常委、泸水市委书记余剑锋表示,未来五年,泸水市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和对怒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特别是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回信的重要精神。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泸水市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富裕、生态、魅力、活力、芬芳、平安的“六新泸水”,确保怒江“两区一度假”发展目标在泸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丽新泸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泸水 | 披荆斩浪党旗艳 聚沙成塔万象新":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383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