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刘)青稞和青绣,两个在高原上传承了千年的物种,一个充满高原气息,一个是青海特有的文化符号。
他和青稞有协议。
七月的青稞田,静悄悄的。这时,介于黄绿之间的青稞几乎不需要照料,吸收阳光和雨水,在山野等待小麦成熟。
青稞生长期短,耐寒性强,种植简单。它在高原上种植了3500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高原儿女。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青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物和第一优势经济作物。全县种植面积近1.74万公顷,年产量6.48万吨,商品率70%以上。
记者走进贵南县芒曲镇嘎图湖村王永顺家庭农场的院子,工人们正如火如荼地从事青稞的加工、包装和运输工作。7月的桂南,晴转多云,但丝毫不影响工人们的热情。
去壳的青稞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滚进了编织袋。快满的时候,工人赶紧扎好嘴,打包。他扭着身子,把包递到同伴肩上。同伴站得笔直,双手直立,拿起了车。
王永顺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不会有(贫困户)建档立卡,我就种地,只从地里找路。”王永顺告诉我们,那时候家里只有几亩口粮田,种的都是土品种,一年到头什么都没剩下。
在贵南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背景下,王永顺看到了青稞致富的希望。他从自己的五亩青稞田入手,借助政策契机,利用村上担保的贷款,为农民工流转了数百亩荒地,积极响应县里号召,试种“昆仑”青稞新品种。短短几年,他建立了村里第一个青稞加工车间。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王永顺和妻子在自家的青稞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赵摄
在政策的支持下,王永顺有了自己的家庭农场。除了雇人种植,王永顺还积极尝试机械化种植和收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了业余时间,他还在自家院子里养牛羊,攒钱买机器,自己做起了青稞加工,再也不怕被买家砍价了。
从青稞种植起家,逐渐发展成为集种植、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王老板”。乡里的干部说,他们家已经有了完整的、强大的收储销售队伍,建立了链接省内外的购销网络。他的青稞不仅面向青海省,还销往四川、西藏、甘肃等地。
作为“王老板”,这个双颊高原红的青海汉子,依旧打扮成工人模样。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帽子上盖着青稞壳,穿着贴有牛饲料广告的旧围裙,开着铲车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2017年以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王永顺的家庭农场走上了“农户+合作社+仓储基地”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先富起来的王永顺实现了他的青稞梦,同时也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致富。不再远行的强壮劳动力,可以享受到和在外打工的人几乎一样的收入。仅王永顺就雇佣了6名粮食工人,其中两名是村里的贫困户,平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她与清绣的两次邂逅
从贵南县开车到沙沟乡要两个多小时,沙沟乡是青海的腹地,紧挨着黄河。土地贫瘠,周围的山闪闪发光。很难想象,灿烂非凡的蓝绣,就起源于这样的山沟。
青海藏绣、土堆绣、撒拉族绣、蒙绣等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统称为“青绣”。其中,藏绣、唐卡绣、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符号。图为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的绣娘。新华社记者赵摄
贵南藏绣,又称贵南针线,是清代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南藏绣作为民族民间工艺,创造了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工艺精湛的各种佛教唐卡和传统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沙沟乡德蒙村,记者见到了秦绣传承人毛拉·中野。她和清绣之间的缘分可谓一波三折。毛拉·中野从小在祖母和母亲的教育下学习刺绣技能,但在15岁时,因为不愿意在山里当绣娘,他跑到一家西藏餐馆的厨房里帮忙。
几年后,她的父亲为毛拉·中野定了婚,但她坚决反对。但是,她打不过父亲,出去打工了。
在外面的世界,她发现了很多流行的刺绣品,比家乡的好不了多少,有的甚至还不如家乡的好看。她发现自己从小学到的刺绣技艺有了用武之地,小小的针尖为自己扎出了一条新路。
清绣和她的生活有了第二次交集。从无聊到热情,一根小针刺穿了毛拉·中野的装订。当她回到家乡时,她加倍努力学习刺绣。当她遇到瓶颈时,她向苏修求教,取长补短。2018年,她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蓝绣传承人毛拉·中野正在刺绣。新华社记者赵摄
凭借她的名气,毛拉·中野没有忘记德芒村的贫困村民。她带领家乡的藏族妇女系统学习刺绣,通过手艺脱贫。
2015年,毛拉·中野和他的父亲筹集资金,在德蒙村建立了藏绣研发基地。成立至今,免费培训了1000多名绣娘,其中200多名转为专业绣娘,每人每年可收入4万元左右。
收入不仅解决了德芒村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还提高了藏族妇女的家庭地位。毛拉·中野不仅教刺绣妇女如何刺绣,还告诉她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德芒村的刺绣房,绣娘们每天都有两项体育活动,上午跳操,下午踢毽子。
“希望村里的妇女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活。不要像过去一样,生下来就被父亲安排,长大了就被老公安排。让他们心里有家,有自己的家。”毛拉·中野告诉记者。“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向前迈一小步。总得有人推着他们往前走,我不能让旧思想压倒他们一辈子。”
从零售种植到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借助政策暖风,古老而简单的青稞成为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已成为青海著名的新名片。多彩而丰富的蓝色刺绣,最终让这种美好而幸福的色彩闪耀到现实生活中。青稞、绿色刺绣、经济作物和伴随青海的文化符号,通过毛拉的王永顺和中野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高原致富的赞歌。
一个是针尖,一个是麦芒,针尖和麦芒相对,是比较写实的精神。青海高原的孩子们血液里流淌的,就是这种不甘贫穷,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成青海山野扶贫的内生力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针尖对麦芒——青稞与青绣共绘致富蓝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562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