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很多决策,产品人的认知也很重要;在上一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了产品人的信息和底层逻辑,“再认知决策:信息和底层逻辑是关键的第一步”。本文作者将分享关于人性和认知的决定。让我们来看看。
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决策。基于周围复杂的环境和因素,并结合我自身的优势,我给出了最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决策,所以这也是我经常小心行事的原因。因为你不可能明白,这个看似垃圾,看似不合理的决策,经过了多少次评估和博弈,才得到最优解。
人性是什么?
人性,玄学上讲就是色欲、懒惰、贪婪、暴食、傲慢、暴怒、嫉妒;再次,用通俗的话来说,爱占小便宜,爱美女,爱帅哥,沉迷于权力,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只有了解人性,认识自己,才能从人性的角度理性对待自己,从人性的角度做出利己的决定。有了人性那份透明,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收割者”。如果你未能通过人性认识自己,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韭菜”(收割者)。
第一,说的是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那么假设别人的情绪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也不是没有道理。人总是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农民工很难理解百万富翁花不完钱的难处。同时,百万富翁也很难理解农民工“上班如上坟”的感受。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有所有的信息,了解所有的驻点,我们的原型设计非常棒。但是产品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找不到工作甚至找不到不如刚培训毕业的人的工作?等一下。这些问题不能全部归结为“人性”,但至少这些问题在穿透人性后可以减少。
我不得不从人性上服从拼多多和诈骗犯。前者通过符合法律规范的手段获利,后者通过无视法律法规获利。所以,前者是“客单价低,客户订货量高”,后者是“客单价高,客户订货量低”,但两者都赚得盆满钵满。
我这里不是鼓励大家作弊,而是理性看待他们的方法,借鉴他们对人性的利用。)
先说品多多。在中大型公司待过的产品设计师应该更清楚,这类公司的内部部门非常复杂。每一个活动设计或者需求变更都会经过各个部门的把关,最终领导同意签字后才能实施,更不用说在各大app上做相关变更了,所以从侧面可以看出拼多多在这样的营销活动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回到品多多本身,品多多本身的突破点在于,在淘宝大规模打击“假冒伪劣”和“低价低质”商品的时候,品多多直接从三四线城市入手,迅速占领了一部分贪小便宜的农村妇女的心智,最终通过巧妙的营销活动快速裂变;这里的活着,就是一部“收割者”的发展史(虽然有后知之明,也有果实的用处,确实有道理)。
以上算是成为“收割者”的战略布局。在实际活动中,拼多多也是围绕这个“人点”来设计活动的。他有很多日常活动,比如多多果园、多多牧场、多多房东、我的台阶、返现、我的小圈子、摇现金、爱消多、天天拿现金、砍价免单等。(有明显入口)。
活动千头万绪,引诱他们的核心只有一个。
我们是在品多多参加活动的时候开始和品多多玩游戏的。是留下来参加活动还是直接掉头就走,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就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好事;所以我们准备不参加。此时此刻,拼多多为了让我们留下来,首先通过巨额奖品刺激人性中的贪婪,让我们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毕竟我们试了也不给钱。如果我们得奖了,大家都不会高兴。
这个时候,我们虽然愿意尝试,但终究不想花太多力气。拼多多的所有活动都很简单,只要点一下,最多三次(出现任务提示时,点Go,点Copy,点Back);除了操作简单,所有观众都可以上手(70岁的老爷爷会让你帮他切…),为了避免你的损失,虽然帮忙会失败,但会送你少量现金让你舍不得离开(你可以想象你眼睛红红的,嘴巴还是0.1 …)。
但是,当你想到你最后的朋友可以为你砍下最后的0.1,0.1就变成了0.01,那么0.01就变成了100个金币,100个金币就变成了0.1个金币;这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循环。只要不符合拼多多设计的规则,不吸引新用户,你拿到300元的机会就很渺茫。
在这里,拼多多成了“收割者”,先利用你的贪婪让你关注活动(什么活动白给钱?),然后利用你的懒惰让你参加活动(点击不掉一块肉),再利用贪婪(我没要大奖就赢了一小笔现金)和运气(如果我赢了?)让你继续参与,最后利用你的不愿意让你疯狂(还差0.01就有300元)。
想要了解人性,就要观察身边的其他人,从他们身上发现人性。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别人喜欢,让别人信服。
我们观察参与拼多多的用户特征,会发现一些同质的问题:
选择性记忆:当你参加活动时,你会选择性地记住你需要多少才能成功,而不是记住已经多少次了,真的会成功吗?自我高估:我以为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就能完成,朋友多就好,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朋友圈。贪小便宜:总喜欢小概率事件,以为天上掉馅饼,特别是在发横财方面。所以我总是陷入杀猪盘(换个角度想,诈骗就是这样,杀猪盘)。同样的想法映射到曹大器的例子中:
我们曾经以政府项目的名义行骗。这种诈骗首先用政府的名义作为信任背书,以此获得大家的基本信任。其次,用项目的高额回报引诱受骗者的贪婪,然后以慈善工程、希望工程的名义,以政府项目为借口;最后让受骗者说服自己进行高额投入,最后收获全部的收获。
在这种骗局中,政府项目让你主观上觉得正规,其次是高额的利息回报让你趋之若鹜,最后说慈善项目让你觉得是在做善事而不是投资,最后形成杀猪盘。
第二,要穿透人性,首先要认清自己。鸡汤和干货的区别在于,鸡汤只讲如何成功而不讲具体的实施方法。反之,干货很难直接复制成功。有具体的实施计划但是也告诉你运气很重要。
穿透人性,无论是做功能设计、战略思考还是重大决策,加入人性维度思考都会增加良性结果的数量。要洞察人性,首先需要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
以我自己为例来一个简单的自我认知(哈哈,反正你不了解我):
懒惰:每天下班都要打游戏,节假日不想开微信。脑袋不想接受信息,所以周末微信经常见不到我。其实我要么死了(睡了一天),要么自己打游戏;没有建过关于微信的群,其实是懒。借口是群太多了,不想给大家加群(我会从道德制高点给自己找理由)。我工作时没有太多老板,我讨厌麻烦。胆怯:做事不太果断,害怕失败,经常否定自己。我像往常一样看不起自己,我很软(自闭……)。同时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更看重原则,现在也有一定的素材支撑。对就是对或者错就是错,说白了就是固执。不然就不是母子独唱了。贪心:比较喜欢钱,直接表现就是“小气”。其实还是有“贪”“淫”之类的问题,但这毕竟不是一篇自我检讨的文章,文章的核心是决策认知。只有在我们先认识自己之后,结合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接受自己猥琐、胆怯、贪婪甚至“淫荡”的自己。为了更好的了解人性,最终穿透人性。
虽然完全人类化不能让你全职,但也能让你更好地判断别人给你的信息和支持你的信息的真实性、动机和目标。通常你的决定可能来自于别人的建议,别人的鼓励,或者参考别人的经验。
那么,如果你能理解这个另一个人,可信度有多大?
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真正善良的人,往往不善言辞,也不擅长套路,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令人厌恶。而那些善于收获的人,总能表现出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诚意。
所有成功的骗子对人性了如指掌,只有对人性了如指掌,才能完成收获;所以,如果你能理解人性,你也可以少踩很多这样的坑。
产品经理就像一个集合体,他们需要知道一切,无论是技术、人性、心理还是运营。毕竟吃饭容易,吃饭难。)
作者:wcof,努力做产品却不做产品经理的人;微信微信官方账号:wcof (ID: wcofpm)
本文由@Wcof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怎样重构认知,重新审视认知":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719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