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伟
从跌跌撞撞起步,在发展中积蓄力量,最后迎头赶上,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十三五”五年,甘肃共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2.5倍和2.8倍。乡村旅游成为新业态,带动59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99%的行政村和92%的社区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张掖丹霞、炳灵寺石窟跻身5A级景区。与此同时,文学艺术的春风遍布龙源,佳作层出不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超额完成,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这些画作绘制了一幅“如意甘肃”全域旅游的长卷。
《丝路风雨》剧照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曲娟摄
文化+旅游:创新推陈出新。6月22日晚,兰州黄河剧院上演了音乐舞蹈诗《裕固儿女心向党》。当晚,现场演员们精心的舞台设置、动人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表演让观众们一度陶醉,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张林涛说,十八大以来,可以说是甘肃精品文学作品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几年。
据了解,新作受到观众的热捧,与我省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密不可分。在政策支持下,我省成功举办了“朝圣敦煌”“绽放敦煌”系列艺术展览,安排了秦腔《民乐情缘》、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原创交响乐《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舞剧《丝路上的雨》(2016版)、舞剧《彩虹之路》、话剧《七先生》、《敦煌祭》、《答张也》、《天水永恒秀》等优秀剧目,精彩纷呈,上演以来好评如潮。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被评为优秀国产纪录片。
“特别是近年来在敦煌举办的中外联合文艺晚会、敦煌时尚节、敦煌绝色之夜、美丽中国吉祥高原和‘三区三州’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受好评。‘敦煌画派’艺术创作深入开展,‘春绿龙源河畔’文艺汇演成为我省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包容性最强的文化品牌。”张林涛说。
张掖丹霞热气球旅游节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曲娟摄
招大引强: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无疑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壮大。80年代初,中国国际旅行社兰州分社是“垄断”的。现在,兰州有300多家旅行社。
旅行社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见证。我省还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空,建成A级旅游景区357个,星级酒店384家,旅行社780家,娱乐场所1545家。张掖市成功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敦煌市、嘉峪关市、崆峒区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玉门市等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成功,建成22个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园(产业基地)。
如意甘肃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一会一节”成功举办。被文化和旅游部誉为文旅融合典范,入选全国旅游推广典型案例。交响乐丝路和如意甘肃彩车获得当地彩车创新奖。环西火车游1+5跨省推广营销活动成效显现。丰收、甘肃冬春旅游等活动深入人心。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材料显示,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的全省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倍增计划从“十三五”的3000亿元增长到“十四五”的6000亿元。同时建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台账,保留项目1526个,摸清了5140家文化旅游企业的底数。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222.6%。重点落实世行贷款2.6亿美元,支持甘肃9个文化旅游项目。协调奥地利政府批准2500万欧元贷款,支持甘肃建设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文化和旅游部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落户兰州大学,争取文化和旅游部在我省配发21辆流动舞台车,共计65辆,基本实现国有文艺院团全覆盖。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邀请文化和旅游部专家指导推动武威铜奔马文化园大景区、张掖露水湾度假区创建工作,甘南、肃南、康县、永靖四县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进扶贫攻坚、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省文化旅游部门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工程建设。全省乡村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
兰州交通大学临夏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兰州交通大学染织艺术研究所教授关兰生表示,非遗扶贫是甘肃文化旅游助力脱贫的一个方面。
关兰生介绍,甘肃设立的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就设在临夏州。为推进文化扶贫,让非物质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工作站积极争取50万元支持临夏县、积石山县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扶贫就业工场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委托兰州交通大学组建临夏非物质扶贫工场文化创意开发团队,支持临夏非物质扶贫工作,开发非物质文化创意产品64861个,订单量超过23万,月均收入2200元。
此外,我省还挖掘农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全省基本形成了景区带动型、城市辐射型、廊道景观型、产业依托型、乡村休闲创意型六大旅游扶贫模式。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联合举办了“三区三州”旅游圈推介等活动。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01个,发展农户2.15万户。全省乡村旅游接待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带动55.46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1个非遗扶贫就业作坊被纳入国家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和数据库,106个非遗扶贫就业作坊吸纳5083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丰富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热":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989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