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之年。为记录和呈现推动宜宾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宜宾党政新闻、宜宾发布策划推出《小康宜宾乡村行》栏目,希望通过编辑记者深入实地探访,记录城乡发展变化,倾听人民心声。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走进平山县金平镇万窝村,只见漫山遍野的红梅树,林中的村民正忙着到处为树苗整形、拔枝。远处红黄相间的别墅和农家乐在细雨中清新淡雅。
“过去,交通依赖一切,信息依赖一切。现在全村都通了柏油路,硬化的路都修到了家门口。尹洪礼和茶叶不出村就能卖到全国各地。村民干完农活后,还可以参加村里组织的坝坝舞和农民夜校,生活非常丰富。"
谈起村里扶贫前后的变化,平山县金平镇万窝村党支部书记何有说不完的话,“变化”是他说得最多的关键词。变化从何而来?我们来看看万窝村脱贫致富的“通关码”。
基本信息:
名称:万窝村
位置:宜宾市屏山县金平镇
面积:管辖面积7.8平方公里。
特色农产品:尹红李
贫困人口: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2.36%,贫困户78户315人。脱贫时间:2017年整体脱贫
“1+2+N”模式是为扶贫筑起基石。
“说到穷,漩涡数万,不叫磨房不烧锅。”这是形容万窝村过去贫穷落后的顺口溜。湾窝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工业凌乱。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2.36%,贫困户78户315人。
贫穷导致改变。在市扶贫开发局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连片扶贫开发、土地整理、交通水利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村里的悬崖上凿通了一条3公里长的工业路,打通了湾窝村与金平村工业园区的联系通道,整合资金将18.2公里的环行路改造成5.5米宽的柏油路。
如今,万窝村的硬化路已经修到了田间地头,运输和收购李子的车辆可以开到村民家门口。
致富之路一帆风顺,村两委和村里的扶贫干部拓展思路,探索出“一个支柱产业、两个乡村旅游节、多个种养大户”的“1+2+N”产业发展模式,带领全村人民围绕“1+2+N”模式努力脱贫奔小康。
从2012年开始,尹红李在湾窝村开始大规模种植。如今,该村尹红李种植面积已达3500多亩,年产量400多万斤,产值15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立足长远,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变农村为景区,变农民为商户”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建设,形成了集万卧、金平、积翠村为一体的金平休闲农业观光AAA级景区,并成功申报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
与此同时,该村致力于从无到有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在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2019年,通过量化超级农用塑料包装厂股权、生猪养殖场分红、租赁冷藏车、冷库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01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2600元增加到现在的9000元,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5倍。
小额贷款全额补贴村民,享受政策红利。
湾窝安置点68岁的村民黄安华曾经因病致贫。2014年准确认定为建卡贫困户。“以前全家四口人住在山坡上土墙摇摇欲坠的茅草屋里,漏风漏雨,出门全是泥路。”回忆起过去的穷日子,黄安华仍然记忆犹新。
“多亏政策好,我们贷款发展产业,政府给了我们三年全额优惠。”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小额信贷政策为黄安华家插上了增产增收的“翅膀”。2017年9月,在驻村干部的动员下,黄安华从当地银行贷款2万元,开发10亩尹红李。勤劳的黄安华一家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富了起来,把银行贷款全部还清。2020年,他家光种红梅收入就有近6万元。
“现在生活很舒适。闲着没事就去隔壁的村党群服务中心看书练字。到处都是水泥路,我家今年买了新车开。”说起今天的好日子,黄安华高兴得不得了,向记者展示了他新买的摩托车和三轮车。
据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0年10月,各地银行累计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00.45万元,地方财政补贴12.14万元。全村共有56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的政策红利,发展梅茶产业2500亩,创收1100万元。
多方助力致富启动“加速度”
“2017年,万窝村已经在全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当前,如何防止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这是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的,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从市扶贫开发局下放到湾窝村的驻村干部任思奎,从2018年6月开始在村里工作。在帮扶工作中,先后争取到单位专项扶贫资金20万元,用于帮助万窝村贫困户弥补短板,发展村集体经济。他还做了很多牵线搭桥,对接企业,帮助当地的贫困学生。
任思奎只是万窝村驻村帮扶队的一员。扶贫实施以来,四川省委办公厅、三峡总公司、宜宾市扶贫开发局、屏山县扶贫开发局先后与万窝村结对帮扶,派出10名精兵强将进村开展扶贫工作。
55岁的曹绒花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曹月兵16岁时,因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负债20多万。他还留下了肢体二级残疾,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多次邀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技人员和浙江省海盐县农业专家王到他的地里授课,讲解修剪、整形、除草、施肥等管理知识。
“现在只要看李子树,就知道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就知道怎么办!”因为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曹绒花家的尹红李年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千元稳步增长到4万元。他的儿子曹月兵也参加了东西扶贫协作的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到浙江海盐工业园区,月薪4000多元。
通过各级单位的帮助,曹绒花一家今年已经还清了所有债务,住进了新的两层小楼。“上个月,儿子买了辆新车,下个月就要结婚了。”对于未来,曹绒花的家人越来越充满希望。
截至目前,各级帮扶单位已派出150名农业技术专家到湾窝村开展尹红李种植管理培训30余次,受益群众800余人。同时,通过劳务培训,帮助20多名村民在浙江、上海等地找到工作,平均每人每年增收3万多元。
“政策好,喜事多,新农村。”如今,村民们把万窝村的顺口溜形容成这样的赞美。
内容来源:宜宾发布综合屏山县委宣传部、宜宾新闻网
图文编辑苗谋熙
主编丽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康宜宾 · 乡村行⑧丨屏山县万涡村:“穷窝”变“金窝”!致富“加速度”,跑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437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