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郑和下西洋是暴利之旅吗?——我们来算算账

郑和下西洋是暴利之旅吗?——我们来算算账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我们来论证一下郑和下西洋没有亏本,反而盈利的证据。

1.明代财政收入

明代中央财政收入一般维持在每年2000-3000万两左右,《明史》和《明史志》都有记载,但这些记载都是实物税。你可以按照当时价格的折让来换算,得到2000-3000万两大米的数字(明初3000万两大米只有800多万两白银,其余收入不知道怎么换算。还有,一般情况下,地方财政会截留30~40%的税收。

另外还有一些“央企”,也就是官营经济,不收税,直接上缴利润。这方面在史料中没有记载。比如明初有一亿多亩的军地,这些军地的收入养活了明朝200多万士兵,所以朱元璋敢说“我养百万兵,不花百姓一分钱。”

2.郑和船队的费用与维护。

船只成本计算:郑和船队200多艘船下西洋。如果用法国人多米尼克·勒列普夫雷的数据,用1000吨大米造一艘大船,郑和率领的船队仅用大米就要20多万吨。即使后来《明太祖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六年造48艘宝船,永乐十七年造41艘补充船队,也只需30多万吨大米。

船舶保养计算:明朝早中期,所有楠木制作的海船,每十五年正式重修一次。如果有还能使用的,就淘汰,改造成坦克舰使用,使用寿命可长达30年。《曹传志》载:“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了500艘旧海船”。即使在明中叶造船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官方的大修期也限定在十五年。此外,万历《明慧殿》记载天顺朝松杉船规定的保养期:“松木大修两年,三年大修,五年重修;杉木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翻新。”。

可以看出,楠木海船最多四五年小修,八到十年大修,十五年翻新,而且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旧料”还会继续回收,可见郑和舰队建成后的维修保养费用并不大。

英国远航战舰“胜利”号的造价为6.3万英镑,24年的维护费用为12.2万英镑。平均每年的维护费用不到成本的十分之一。如果按此计算总造价30多吨大米的郑和船队,每年的维护费用是3万吨大米,20多年就是60多万吨大米。郑和船队的造价和维护费用只有100万吨左右的大米,平均每年维护费用只有5万吨大米,不到3000万

台湾省海洋大学苏教授引用《明中叶龙江造船厂志》(李著)记载,400座船的造船俸禄约为75两白银。这样算下来,一艘2000料的海船大概需要375两白银。假设造船材料等费用等于工资,一个拥有100艘2000料海船和200艘400料战船的大舰队,总成本约为10万两白银。(明朝中叶,一两白银等于两两大米,郑和船队的成本约为20万两大米,与引用多米尼克·勒列普夫雷的数据计算的成本基本一致。

3.郑和下西洋的代价。

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费用有明确的数据。《明宣宗实录》宣德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圣旨云:

太监郑和:我造了龙舟,但我是被官员高定派来住在船上的。它建造得既顺利又漂亮,显示了你的忠诚和尊重。我很高兴。我会给你一些东西,把它交给高定,并在将来奖励你。我现在还在南京天财金库交十万块钱,这是给你的下一笔费用。他所有的西方事务都委托给你了。但是,我是知己,是老朋友,约会要慎重。.....顺风信帆,所以我不好意思。”

从“还”字可以知道,这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下西洋的国家财政支出标准是10万元,在永乐,一石米相当于150元,也就是6600多石米,只有1660元银子。但是,那时候就算一分钱没带,只要船上有中国产品,就是钱,回来的时候收入肯定比这1020块钱多得多。

4、士官伤亡抚恤金

可以参考张的《明代军人抚恤制度》。即使郑和船队伤亡数万,明朝的财政成本也并不大。与蒙古、安南、郑和船队相比,伤亡抚恤金不占大头。

Ps:郑和下西洋的坚定反对者刘大侠明确表示:“三宝下西洋花费了几十万美元和粮食。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刘大侠是下西洋的坚定反对者。他只能夸大郑和下西洋的成本,而不能降低。后来的学者也没说刘大侠错。可见,郑和下西洋的总花费在“数十万钱粮”的规模。

郑和下西洋的利润。

1.首先,我们来说说辣椒。《东西考》含三颗佛椒,每百石值黄金2两;英亚胜兰在苏曼含有100斤花椒,在克孜州含有400斤花椒,在库里果含有200分黄金,但运到中国后,以每斤5-20两的价格出售。辣椒有500-2000倍的利润。目前,无论是史料还是学者都认为,郑和船队带回的主要货物是胡椒和苏木。郑和庞大的船队只要运回1000吨辣椒,就能赚取1000-4000万元的利润。

2.再说瓷器。《明慧典》记载“青花瓷盘各有五百孔,碗各有三百孔,瓶各有五百孔,酒海各有一千五百孔。豆青瓷盘150贯,碗100贯,瓶150贯。”郑和庞大的船队运载了大量的瓷器,用这些瓷器压仓。史料和学者都没有异议。以最便宜的豆青瓷碗为例,1万个青瓷碗才1吨多,就能赚回100万!郑和庞大的船队只要运载100吨瓷器,就能赚取数千万以上的利润。其实以郑和庞大的船队(至少上万吨),能装多少瓷器,这些瓷器就能赚回多少钱。而且郑和下西洋远不止胡椒和瓷器,多达数百件,实际利润应该比我估计的大很多!

关于明初是否有大量贵金属流通,这份史料可以作为参考。顾《日之录》卷十一《金》:洪武八年,一两金等于一两银;洪武十八年,一两金币换五两银币,十米石。洪武三十年,一两黄金换五两白银,二十两大米。永乐十一年,一两金币换七两银币,三十米石。

明初金银价格从洪武八年的一比一到永乐十一年的一比七,有几种可能。一个是国内白银产量大增,但没有看到史料对此进行解释;一个是黄金大量流失,目前没有史料和学者支持这种观点;另一种可能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当时贸易主要由政府垄断,郑和下西洋将这种垄断发挥到了极致。

官方对贸易的管理始于元朝。元代的“官船”制度是元代海外贸易的重要特征,是古代中国官方控制和管理海外贸易的典型。所谓“官本船”制度,就是官方出钱买船,委托商人经营的一种海外贸易模式。早期是朝廷借钱给海商进行海外贸易,之后由朝廷直接操作。至元二十二年(1285)正月,陆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并得到的赞同,即“玉泉、衣架国有船公司为本造船,使民为商,官有其利,商有其三”。《元史·食粮》称之为“官有船,赐书,选人,买卖各种货物。其所获利息以十分之息,官取七分,易者得三分。”同时,元朝政府还规定“凡有权势的家族,不得以自己的钱财为礼,犯罪的仍为其财产的一半”。由于元朝的海外贸易利润丰厚,元朝朝廷不时颁布禁令,禁止私人商人出海,企图垄断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历史上“禁海走私者,先捕其所存之财宝,官买之;躲起来的,答应起诉,没钱,分一半给控告者’。郑和下西洋是元朝“官船”制度的最终扩展版本。

郑和下西洋并非朱迪所为。元代陆提出了类似的主张,称之为官船。后来元朝的四海禁也是为了推广这个东西,但是朱迪此行就是一个杰作。如果你看一下马欢的记载,你会发现这些人在海外做的最多的是和当地人做交易,而不是宣扬国威。明人笔记《不乘凉催臣民于恒赋,何以开恒赋之外财源》;他还引用了南通市街停车的故事来说明官方监管贸易的好处。可见,郑和下西洋,多次重复,确实颇有收益。

谈郑和下西洋,必然无法脱离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日益官方化的色彩。如果我们只从朱迪开始一次,那简直是目光短浅。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之一,就是为了“经济海”,在西方占领国的记载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虽然包括日本人、日本人在内的很多海外服饰、电器在中国都有大量投入,但也有人缺不起。如布、纸、漆器、水银、药材、锄头、铁锅、字画等。,甚至女人的粉和针线(见郑光南《中国海贼史》第179页)也依赖中国。然而,瓷器、丝绸和茶叶是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三类商品。因此,郑和庞大船队在海外运载的货物主要是瓷器、丝绸和茶叶。值得指出的是,海上丝绸瓷器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最大区别在于,瓷器取代了丝绸成为最大的商品。

虽然中国的瓷器从唐代中后期开始大量销往海外,但鼎盛时期是在宋代。因此,12世纪的旅行家伊布·朱拜尔发现,“中国瓷器是进口商品的大头。”但到了元末,在王火洲的《岛略》一书中,青花瓷是很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产品。到了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不仅是瓷器的巅峰之作,而且销量很好,其次是福建德化生产的白瓷。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在巴士拉、亚丁港、东非海岸和地中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的中国瓷器和碎片,这些地区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波斯湾所共有。在开罗南部的福斯塔发现了大约12,000件瓷器碎片。这说明当时中国瓷器在海外很畅销。

由于中国高超的航海技术,中国瓷器可以大量运往海外国家。瓷器大小搭配,可以包装的非常整齐,不仅让舱位留有空 gap,还因为大量瓷器的重量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贸易和文化一样,从来都是双向交流的。但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与海外国家的关系类似于今天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海外国家的生产力还很低,于是郑和在国际市场上用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换取了两种国内紧缺、稀缺的商品:一是用作瓷器釉料着色剂的氧化矿物,如苏尼波青、紫参、颊脂石、风化铜、紫石、蓝砂等。,其中马谡李青最抢手;二是香料,如胡椒、乳香、安息香、苏合香等。

东西方的联系最早是通过西汉时期的张赛凿空西域打通的。在丝绸之路上。但由于数千公里的高山、戈壁、积雪、草原和人为的战争破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交流。只有当航海是最大的交通工具时,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大规模交汇,从而完成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因此,为了打破这一制约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藩篱,无数中华儿女历经惊涛骇浪,终于开辟了一条关系中华民族经济繁荣的海上丝瓷之路。然而,从唐朝到元朝,中国通往亚非的海上丝绸瓷器之路主要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经营。只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政府为积极开拓和管理海外市场而组织的经济活动。因为规模大,对国内经济有很大的刺激和鼓励。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绸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业、以芜湖为中心的印刷业、以福州为中心的造船业、冶铁业、口腔用品制造业、造纸业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文化重新崛起的象征。人类海洋文化的主体是海上贸易。因此,郑和下西洋一方面不是为了在海外炫耀实力,而是为了从事商业活动,追求暴利;一方面,根据中国的价值观,以友好的方式向世界发送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可谓名利双收!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郑和下西洋是暴利之旅吗?——我们来算算账":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536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