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合作来了,我的命运就此改变。”家住昭通市大关县李记镇火地村的李瑞盆感慨道。46岁的李瑞盆曾经家境贫寒,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生。出去打工,干最累的活,只能挣最低工资。为了改变家庭困境,他在大关县近年来扶贫开发竹产业的各项政策号召下,回到家乡成立合作社,依靠各项政策推动当地产业快速发展。
抓住机遇,回国创业。
李瑞盆给天麻授粉。
2017年回乡后,他了解到贫困户可享受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用于产业发展。他和同一个村民小组的三个贫困户商量,利用小额贴息贷款一起发展当地的天麻和竹子种植,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增加家庭经济收入。2017年8月,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成立了大关县瑞兴农民专业合作社。
李瑞盆组织人员种植天麻。
合作社成立后,产业发展规模扩大,问题也随之而来:资金短缺,缺乏管理经验。这些问题一度让合作社面临“过早死亡”的风险。就在他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大关县东西扶贫协作办在当地组织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后,可享受15万元免贷、创业担保贷款。
得知这个消息,他动员合作社成员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想办法解决目前的资金问题。2019年,为了不影响生产,合作社先安排了3个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每人通过三户联保贷款15万元,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困难。
资金问题解决了,合作社成员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把天麻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把竹子育苗基地扩大到20亩。他们按照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铁地村民小组种植竹子3600亩,2019年实现收入80多万元,发放劳务工资7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万元效益。
从各种来源学习以提高效率。
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认可。为规范合作社运作,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2019年,李瑞鹏被推荐到山东寿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定点扶贫县培训班学习。他学成归来后,学以致用,因地制宜,进一步规范了合作社的管理,他带领发展的产业越来越好。2020年,合作社将原来30亩的竹子育苗基地扩大到50亩。由于管理越来越规范,合作社还在2020年被评为昭通“市级示范”。
合作社向其成员付款。
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缺乏管理人才,东西扶贫协作办再次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2020年8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办协调举办了滇东北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培训班。李瑞鹏安排合作社的另一名年轻成员参加这次会议,目的是为合作社培养管理人才。由于合作社组织领导有力,号召力高,群众认可度大,合作社又有竹子育苗基地,2020年9月,村集体公司把2020年营地村4000亩竹子基地建设任务交给了合作社,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2020年,合作社还发放劳务工资50多万元,其中贫困劳动力36万多元。到2020年底,合作社实现收入120多万元。
在李瑞鹏的带动下,他所居住的英地村的产业在空之前就发展起来了,不仅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也给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带来了福音。李瑞盆家的三个劳动力都在合作社工作,每年年底都能享受分红。现在家里的债还清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今年还添了一辆车。他常常感叹:“是东西部扶贫合作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
昭通市扶贫办供稿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合作社政策扶持,成立合作社政府补贴多少钱2018":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941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