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闸蟹礼品卡,快递损失赔偿,航班取消陷阱...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穿上“新马甲”
强化法治意识构筑“反欺诈”防线(金台视线)
来源: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双11”前夕,中消协发布提醒,部分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或物流客服,使用“商品有质量问题”、“快递丢失”、“会员充值有问题”等字眼,谎称多付费,以诱导消费者下载虚假app、加入支付群等方式骗取消费者钱财。
大闸蟹礼品卡,快递损失赔偿,航班取消陷阱...最近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和网友留言,反映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穿上“新马甲”,提醒公众不要上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类骗局多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提高公众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切断电信网络诈骗的“黑色产业链”。
假冒大企业、知名品牌甚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骗取受害人信任。
据安徽省望江县公安局民警崔志胜介绍,前不久,他们接到群众举报,当事人收到一个不认识的人寄来的快递,里面有一张精致的大闸蟹礼品卡。”他按照卡片指引,扫码进入聊天界面。客服看起来很正规,查了一下蟹卡上的信息,给他发了一个新的二维码。他扫码进入群聊。他看到群公告要求下载APP,就完成了刷单任务。他觉得不对,马上报警,这才避免了财产损失。”崔志胜说。
最近很多人都收到了类似的不明快递,有“0元提货卡”、“礼品卡”、“刮刮乐”,还有手机套、小风扇、中性笔等小礼品。快递往往印有二维码,提示在领奖或提货前扫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骗局堪称早期街头扫码送礼套路的升级版。都是打着免费的招牌,以小利益为诱饵,诱骗当事人一步步完成更大的“任务”,获得更高的价值。殊不知,骗子也是借此机会骗钱。
江苏省泰州市警方近日发布了一个案例,清晰呈现了诈骗套路:10月8日,王女士收到一份快递,上面有一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红头文件,上面有企业微信二维码。王女士扫码后加入了名为“振兴农村大家庭”的聊天群。成员上百人,很多人在群里截图成功领取“扶贫款”。王女士信以为真,马上加了群管理员为好友。对方自称是“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说国家会发专项“扶贫基金”。王女士通过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了APP,并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很快,对方声称审核通过,但王女士需要缴纳2%的“激活款”才能领取“扶贫款”。在对方的指引下,王女士向指定账户转账29400元。对方还说要交个人所得税,王女士又转了5.38万。当王女士准备领取“扶贫款”时,平台显示“银行卡号填写错误,解冻资金10.76万元”。此时,王女士觉得不对劲,赶紧报警。
其实像这样的骗局也是有迹可循的。骗子通常会冒充大企业、知名品牌甚至政府部门,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词语,逐步骗取当事人的信任,然后编造各种理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或汇款。
张先生三年前参加了一家在线培训机构的短期培训。不久前,他收到了这家培训机构的两个快递,其中有一个以国家部委为首的退款通知。张先生扫码,按要求进群退费。扫描第一个快递员的二维码,进入一个QQ群。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下载了一个名为“12315”的APP,界面看起来和官方的“全国12315”很像。没想到他提出了质疑问题,被踢出了QQ群。当他扫描第二个快递员的二维码时,被引导下载了一个名为“JD。COM内部商城”。“虚假网页与官网高度相似,包括名牌logos、广告词等。,而且页面布局和色调都和官网差不多。”张先生说,工作人员说可以通过“内部商城优惠券形式”退费,比如充3000元返3300元,充10000元返12000元等等。张先生先充值了一小笔,没想到还回来了。但当他大额充值时,银行卡被冻结,QQ群无法登录。
在公安部网安局近期发布的多起警示案例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诈骗当事人,甚至伪造了“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让广大市民无法辨别。
个人信息的泄露让犯罪分子可以准确定位受害者。
10月中旬,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详细描述了自己经历的航班取消骗局,引发广泛关注。据她介绍,她在某电商平台订了机票,出发前一天突然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说航班因故取消,要通过支付宝赔付300元,但要下载一个视频会议APP,及时在支付软件上打开理赔通道。在“客服人员”的一步步引导下,该网友不知不觉落入陷阱,最终被骗11万余元。
"个人信息的泄露使得诈骗者能够准确定位受害者."上海林惊羽律师事务所黄红莲律师表示,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访问计算机系统;二是通过相关组织内部人员非法获取。"无论是哪种情况,公民个人都很难防范."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已形成黑色产业链,涉及人员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等多个环节。对于这类骗局,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阻断“信息链”是关键环节。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邓表示,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切实担负起保护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合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的责任,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银行、航空公司空公司、电商平台等需要收集大量个人信息的企业,要求设立专门岗位,明确岗位职责。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公安网安部门查处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某大药房数据分析师利用职务之便,输出、出售大量交易数据,已被依法刑事拘留。同时,该药店也因未尽到数据保护义务,造成数据泄露而受到处罚。
邓认为,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执法力度,落实法律规定。首先,应加强行政监管,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相关职能部门应团结一致,积极行动,加大对非法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其次,司法机关也要加强对此类案件的审理,依法严肃追责。
“此外,还应该提高泄露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如果企业只需要支付几千元,对企业影响不大。同时,要加大违法行为曝光和典型案例宣传力度,引导公民、企业和全社会共同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法律责任。”邓建议,针对部分个人信息从关闭企业非法流出的情况,此类情况的治理难度较大,可以考虑建立关闭企业法定代表人信息安全责任制度。
增强公众法治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筑牢防止被骗的心理防线。
崔志胜认为,拒绝诱惑是防止被骗的第一道心理防线。“遇到未知的事情,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受骗,第一时间报案,公安机关可以与银行密切配合,冻结款项,及时帮助当事人止损。”
黄红莲坦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往往有严格的分工,诈骗组织者往往在国外。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难度加大,也增加了受害者拉损失的难度。他提醒:“遭受金钱损失的受害者不仅可以依法起诉诈骗者,还可以起诉为犯罪提供上下游服务的人。”
“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中,帮助行为逐渐成为重要一环。”安徽省砀山县读者刘晓人说。近日,某地警方发布了一段短视频,视频中一名年轻男子因“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刑事拘留。没想到,视频里近11万条评论都在问“帮信是什么罪”。据了解,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帮信”罪,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实施犯罪提供上网、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服务的,,涉嫌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工作报告,全国检察机关因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取款、转账等犯罪被起诉的人数从2018年的137人增加到2022年的13万人。
一些科技从业者抱着“赚快钱”、“炫技”的想法,通过非法出售或出租专业设备或工具,帮助上游实施犯罪,成为犯罪的“技术辅助”,甚至助推网络诈骗迭代升级。有读者建议,通过法律宣讲、公开听证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加强送法进校园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近日,公安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起草了《电信网络诈骗及相关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将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固定电话、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的人员全部列为惩戒对象;处罚对象是单位的,可以同时处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孙)
[编辑:金鑫]
【来源:人民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2018电信诈骗最新警示语,“电信诈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343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