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这几天流行起来了。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资本市场上。
甚至在最近一次的脱口秀发布会上,刘震云说了一个笑话:
他在供销社卖酱油的母亲,看了鲁迅的一段“我家后院有两棵树”后,自信地模仿了一段话:供销社后院有两个坛子,一个是酱油,一个是酱油。
啊?“供销社”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名词吗?
1995年后(很难过),我连夜补上:是时候打破“供销社”的刻板印象了。
/图像-2001年2月
路边的供销社,是一代人的回忆。
三英尺长的柜台,称白糖的秤,装酱油的漏斗,穿着高领毛衣的售货员...买东西总要排长队,很多人都有跟着父母交公粮的经历。
供销社不是简单的食堂。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供销合作社全称农村供销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从事供销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在涌金军的资料中,他看到了这样一段:
早在1949年,杭州乔司就开了三家“合作商店”。它位于新开发的沙地上,生产许多工业原料,如大麻和棉花。“非自用和营销都是商人操纵的,中间的盘剥很重。”
1949年12月19日《浙江日报》。
当年九月,正是卖麻换粮的时候。“(麻农)被一些中间商贩控制,用各种方式阻止他们直接销售,所以麻农向农会反映,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运销组织。"
于是,合作商店应运而生,不仅买麻卖米,还增加了买麻、指导织麻、妇女缝制麻袋、缴纳麻税等业务。亚麻布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了10%,纳税无米的问题解决了。当时三家店的日营业额已经达到300-500万元。
在物资匮乏,运输物流匮乏,市场信息不畅的年代,供销社带来的是极大的满足感。后来又与统购统销、粮票、布票、肉票等时代特有名词交织在一起。大家逐渐把这些词等同于“计划经济”。
/图像-2002年4月
在中国供销系统,浙江以其开拓精神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其中,不得不说平湖和瑞安。
1954年11月,平湖下了一场大雪。浙江省供销社派出张等3人,实施供销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缔结联合合同试点工作。结束后,张撰写了调查报告《平湖县新仓乡缔结联合合同的经验》,发表在《浙江农村工作通讯》上。
次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收入了这篇文章,并将报告的题目修改为《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订立联合合同》,并加了“编者注”:
“这本书是唯一讲这个问题的,值得普遍推荐,文章也不错。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缔结的联合合同应该普遍实行。”
从此,新仓供销社名满天下,成为平湖、浙江乃至全国供销社系统的一面旗帜。许多经验,如通过结合契约实现小农经济与国家计划的结合,也被称为“新仓库经验”
03
改革开放后,“统包统分”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但如何以“统一”来适应市场经济和规模经济?
农业分权带来的购销问题再次凸显。
2006年1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在瑞安召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
事实上,早些时候,瑞安就在悄悄尝试这项改革。2003年8月,以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成员,39家涉农单位为参与主体,瑞安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合作经济合作社。
“农协”的业务范围更广,探索信息、购销、科技、资金、政策五大服务。同时,瑞安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农村信用担保公司,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瑞安市茧三位一体农业服务中心。
这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
个体农民组成合作社集团,合作社组成农业合作社集团。区域性农业合作集团和产业性农业合作集团形成经纬结合、分工协作的农业合作集团体系,聚集各类农业服务组织,打造强大的“资源库”,支持“三农”发展。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农民可以通过社区直接与大市场对接,占据更高的谈判地位。
从2015年开始,这项改革在全省推行。截至2017年,已建立乡镇级农村合作组织812个,县级84个,市级11个,省级1个,成员总数6.61万人。
04
今年上半年,“华东水果第一市”嘉兴水果市场因为疫情备受关注。它属于嘉兴供销社。
很多人不知道,嘉兴水果市场是集基地、冷链、配送、配送、进出口、电商、论坛、会展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型专业水果市场。今年的目标交易额是600亿元。
近日连续涨停的浙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农业综合服务商,是浙江星河(集团)总公司的子公司——背后也是供销社。
在供销社系统的社企分离和股份制改革中,1992年,浙江省供销社增设了“浙江兴和(集团)总公司”的牌子,实行一社两体经营。
所以,虽然听起来“当代”,但“供销社”依然活跃在当下,与时代一起融入广阔的市场。
现在,农合平台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
除了技术、信贷、购销等“三位一体”服务外,还推出了“低值可利用物资回收计划”、“农民小吃振兴计划”等多项特色服务,成立了“致富大篷车”,为偏远山区送去农资、技术,采购生活用品和物资,山区群众生产的农副产品在省内收购销售。
这些东西恰恰是“底层”的东西。
市场不是万能的,农产品滞销,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服务问题...在流通端能见度较低的地方,恰恰是供销社应该多做的地方。
供销社一直都在江湖。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涌金楼丨供销社翻红 背后有这些浙江首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374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