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理暴力催收、高利贷等平台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不搞“一刀切”,培育更多经营稳健、风控技术完备的消费金融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小额、适度的消费金融产品。大学生自身也要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增强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
针对校园借贷的一些乱象,银监会近日联合14部委集中整治校园借贷市场,对校园借贷平台实施分类监管。一方面暂停暴力催收、高利贷等非法机构的校园网贷业务,同时支持和鼓励管理能力强、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合规平台规范经营。校园贷由此走出野蛮生长期,正式进入监管视野。
近年来,校园贷市场发展迅速。但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的监管,这个市场良莠不齐,平台良莠不齐。很多网贷平台盲目“冲”规模,降低贷款门槛,忽视贷款标的审核,缺乏完备的风控手段。还有一些平台,诱骗大学生被低利率忽悠,实则收取高额滞纳金和超高手续费,实施暴力催收。校园贷市场存在隐患,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领域。
大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消费观。一旦他们养成了过度消费的习惯,他们的消费水平和贷款额度很可能会超过他们的实际还款能力,更容易诱发风险。此外,大学生普遍缺乏金融知识,风险意识相对较弱,不清楚一些信贷产品的高风险,经常陷入高利贷陷阱。这些特殊性使得校园消费信贷显得敏感,风险相对集中。监管部门要肩负起保护弱势金融消费者的职能,严格监管清理,净化市场环境。
当然,在彻底清理问题平台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不要搞“一刀切”。校园贷市场异常火爆,说明校园消费金融适应了一些市场需求。近年来,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随着信用卡和消费金融产品向校园的渗透,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和超前消费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主流消费群体。为他们提供安全、适当的信用消费贷款,有助于在年轻人中逐步培养成熟、理性的消费意识和信用观念。
一个健康的市场,离不开开开合合监管的机构。目前校园贷市场上有一些运营稳定、风控技术完备的消费金融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深度描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风险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小额、适度的消费金融产品。对于这些机构来说,需要鼓励其健康发展,让合理的业务运作模式和信贷产品逐渐主导市场,引领市场方向。同时可以引入更多正规的金融机构,用良币驱逐劣币。
小额、场景化是校园消费金融应该坚持的方向,也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消费金融是为了满足临时支出的需要,满足合理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支出,不适合满足“宏大”的创业计划,也不适合竞品数码产品,不需要太高的额度,否则学生会滋生提前过度消费的习惯,也容易埋下潜在风险。从根源上解决风险,校园贷平台首先要提供与还款能力相匹配的小额适度消费金融产品,让风险屏障卡在前端。另外,现在很多风险在于借款人跨平台多头借款。因此,各贷款平台有必要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并与征信机构实现联网,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完善贷款资金流向记录,防止借款人在多个平台过度借款。校园贷也要更多嵌入消费场景,将助学贷款与消费场景挂钩,保证贷款用于学习而不是挥霍。
大学生也有责任一起培育市场,从自己做起。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他们仍然缺乏足够的识别金融陷阱的能力以及个人信息和信用的重要性。大学生应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学习金融常识,提升金融素养,积极积累个人信用,做金融产品的理性消费者。预计净化后的校园贷市场将会出现更多合格的贷款平台和借款人。(欧阳杰)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遏制校园贷卷土重来,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甄别,警惕校园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703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