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我市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6.9万人,新增博士后研究中心农业领域2个。
培养“本土专家”,招募院士站
钓鱼台采摘园里,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小农夫丛鸾半跪在藤蔓下,掐断了翡翠般的果实,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在招远市南海袁林,像他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有近百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市为官员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和培养了一批结缘故土、农村、农民的优秀农村人才,在广大农村发挥了他们的能力、才干和才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外创业的6年间,最让我感动的是,街道每年都给我寄‘家书’,细述家乡的变化,表达我回国的愿望。”苗富光曾在北京一家海鲜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他被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家信一封”、“家访两次”的重视、真诚和坚持所感动。他最终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担任大庙家村党支部书记,把这个弱村发展成为集体收入四五十万元的经济强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引证答卷”。
像苗这样的优秀人才不断回到烟台农村。背后的秘密,是以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为重点的农村优秀人才“引荐计划”。截至目前,共举办民主恳谈会、说明会、政策宣讲会、招聘会6000余场,联系农村优秀人才2.5万人,引智高端人才500余人。
蓬莱区实施人才教育引进工程,制定出台《人才集聚21条措施》,实施“桑梓人才野归”工程;龙口市黄山关镇建立青年农民创业园,吸引外来人才参与家乡建设和服务。5名农村圣贤回乡创业,3名青年才俊开办农场。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随着“归雁”的回归,“土壤专家”、“田秀才”也在悄然崛起。
我市实施了全省百万新农民技能提升计划。今年,已有1.86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培养了6.9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正在完善,线上直播活动5场,参加人数7.3万余人,线下培训活动9场,参加人数800余人。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会后,我好像改变了想法,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未来,下定决心发展果业。”受牟平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会的启发,杜旭在牟平区创办了曾福山家庭农场,并入选2018年“全国优秀新型职业农民100强”,成为牟平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
外来人才的回流和本土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新的热爱农业、懂技术、善于管理的职业农民,构筑了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舒怀瑞院士在莱州小草沟村设立院士工作站,为小山村吸引了20多个科研课题,90%的农民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土壤专家”;龙口市依托茂源果蔬、康源农业等专业合作社,设立齐发仁院士工作站,引进山东农业大学一批高层次人才入驻...
敢于“攀高峰”,敢于“交朋友”,加强“实验室”与“现场”的联系,是我市努力吸引人才的生动体现。也正是这种高层次的人才合作模式,有效地将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领域生产力。
省乡村振兴服务队、博士队带领合作社在莱山郑家庄村党支部进行科研指导。(资料片)全媒体记者唐守瑞通讯员杜摄
各种合作模式不断创新,遍地开花:莱山基于高校资源创新的“校-企-地”合作模式,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首个乡镇示范项目、鲁东大学妇女行动科技示范园、全市唯一的“果业通”平台相继落户当地;牟平区坚持城乡人才一体化,将“智与梦、聚才兴牟”计划向农村倾斜,建成全市首个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打造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平台5个...
把纸写在地上,把你的翅膀插在田野里。今年上半年成立了由村党支部牵头的合作社专家顾问团,从全市农业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抽调100名专家,组成品牌服务、技术服务、粮油技术推广、蔬菜科研推广四类10个服务团队。900多个党支部精准对接龙头合作社,在农村提供解决技术难题、培育新型农民、优化产业布局等服务。
服务42个乡镇、103个村、2782名农民、81个企业、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等组织,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7项,举办技术培训班71期,培训农民8048人...服务乡村振兴,市农科院这两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去年以来,全市培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齐鲁首席技师、“百花计划”人才等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26人,新增涉农领域博士后研究中心2个。
在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的平台——全国招聘的39名项目经理,5年内每人月薪不低于3000元,5年内年薪不低于10万元,8到10年内年薪达到30万元。
以制度保障激发官员活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向我市有信贷需求的农村“好青年”发放创业贷款130笔,金额4000余万元。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共向全市1462人(含农民)发放补助1638.3万元,向692人(含农民)、45家企业(含农业)发放补助2.25亿元。
基层职称制度逐步实施。我市继续推进“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落实直评直聘相关政策,加大基层人员职称倾斜力度。目前,已有120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资格,676人获得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
优化服务环境永远在路上。我市将继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为包括农村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制度和服务保障。积极探索在重点农业产业建立人才驿站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配合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归雁”、“乡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科研人员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梁。他们把新思想引入农村,把新技术引入田野。古老的农村土地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
YMG全媒体记者苗春雷通讯员吕魏云汪聪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50000在希望的田野上|烟台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9万人次,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609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