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经济的重点部门,云南省发改委已将“数字云南”问题作为2019年的核心工作之一,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配套政策,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此外,全省发改系统突出重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个
杨洪波
进步、变革、团结、富裕、美丽--回顾云南70年历史变迁的五个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用五个字,从五个方面来看云南70年的历史变迁。
第一个词是“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是一个什么都要做的地方。经过70年的努力,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从1949年不足10亿元(8.93亿元),到1995年突破1000亿元,再到2012年突破1万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总量每年都达到1000亿元的水平。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7881.12亿元和37136元,分别是1949年的2002倍和663倍。在这个过程中,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烟草、能源、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系统日趋完善。从昆嵩高速的建成通车到云南高速的零突破,再到沪昆客运专线、滇桂铁路云南段的建成通车,云南进入高铁时代;全省民用机场15个,居全国第三;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第四大能源陆路进口通道;滇中引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第二个词是“转型”。从产业看,第三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70∶11∶19调整为2018年的14.0∶38.9∶47.1。特别是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持续打造国际一流的“三张卡”,启动“数字云南”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完善了体制机制。在城乡发展方面,实现了从农村农耕社会向加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转变,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4.86%提高到2018年的47.81%,形成了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城市群形态。
第三个字是“团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空,民族团结基础进一步巩固。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掉队”的理念,不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四个字是“有钱”。70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0年的123.5元和58.6元提高到2018年的33488元和10768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8.1%下降到2018年的27.95%。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减少贫困人口3000多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第五个字是“美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云南也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修复和治理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美丽县城、美丽公路、美丽乡村建设也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深入开展。云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自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云南”以来,推进步伐不断加快。作为数字经济的牵头协调部门,我们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有序稳步推进“数字云南”建设。
首先是抓顶层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为此,我们编制了《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云南省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三位一体枢纽”为导向,即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数字枢纽。此外,政务云的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5G产业发展也在筹备中。
二是抓要素保障。出台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按照“以资源吸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优先支持大项目、好项目”的政策导向,使数字经济成为云南实现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三是抓重点。2019年成功举办首届“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论坛以“数字云南,链上新动能”为主题,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腾讯、浪潮、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论坛上,阮成发省长与腾讯共同发行了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极具象征意义。目前,我们还在推广普洱茶在安全追溯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城镇建设中的应用。
2016年以来,全省为实体经济企业减负3336亿元。
减免税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动高水平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降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着力减税降费是根本。在减税方面,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减税成为企业获得感最强的政策。2016年至2018年,云南省减税分别占总降成本的61%、67%和70%。降费方面,全面清理中介服务费、行业协会费、港口费,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云南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确保收费清单外零收费。
二是以降低能源使用成本为突破口。发挥云南在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思路,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全国打造电力体制改革“云南模式”。全省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平均电价水平从市场化改革前的全国倒数第五位下降到2018年底的全国最低水平,形成电价“洼地”。三年来,共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50多亿元,占全省降成本总额的11%。
三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通过“一部手机办事”、“证照分离”、“多证整合”等一系列“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措施,加快改善营商环境。
四是解决企业发展问题,推动解决物流、用地、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133亿元。在降低土地成本方面,通过规范补充土地资金供应、实施差别化工业用地政策、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有效降低了企业土地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入实施企业上市翻番三年行动,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创新银税信息增值应用,打造“银税互动”智能金融平台;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池,构建风险补偿机制。
2016年以来,全省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减负33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每百元主营业务利润分别从2016年的9046.4亿元、452.0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798.69亿元、775.67亿元、7元。企业亏损面从2016年的28%下降到2018年的21%。
通过两年的实践,成功探索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特色小镇创建经验。
201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特色小镇创建任务,明确到2020年,创建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示范特色小镇。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示范项目和典型经验,比如弥勒易科镇就是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脱贫的典型。元阳哈尼梯田小镇、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建水临安古城都是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的范例。2018年,省政府表彰了弥勒易科镇、红河东风云镇、弥勒太平湖森林镇等15个成绩显著的特色小镇,落实财政奖补资金22.5亿元。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推动。特别是定义了特色小镇的“七要素”——特色、产业、生态、通达、宜居、智慧、网络化。现在我们根据这些要素来评价特色小镇,标准非常清晰明确。并且提出了“做大支撑,不做不做”的政策导向,确保全省特色小镇创建的高标准、高质量。
二是得益于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守住“四条底线”。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为核心,融合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发展,叠加产业、城镇、人口、文化功能,引导各地在规划建设时体现产业特色和人文底蕴,拥有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守住生态红线,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通过政府违规举债建设,不搞变相房地产开发。
第三,得益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特色小镇后,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企业家来云南投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市场运作的特色小镇创建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是云南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战役。
云南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上,易地扶贫搬迁是最重要的战役。云南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99.5万人(“十三五”原计划65万人,新增任务34.5万人)。这一规模处于全国前列,量大面广,任务艰巨。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到今年6月底,全省规划建设的集中安置点已完成百分之九十七,建成安置房174899套,入住169588套,迁入68.5万人。其中,原纳入“十三五”规划的65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已经完成。新增34.5万人的搬迁任务和安置点建设也已全面启动,其中已完成121个,迁入3.5万余人。
目前,全省各地正抓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节点,一步步向前推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相信一定能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支持政策、推进重点领域突破,破题数字经济":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39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