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许多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正在被各种在线培训课程所吸引。对于没有积蓄的大学生来说,很多培训班也打出了“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广告,背后的小额贷款平台更是五花八门。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提醒青年学生和消费者理性超前消费,谨慎选择借贷机构,避免落入不良“校园贷”陷阱。
“先培训再就业,最后还贷”的承诺看似美好,尤其对于一些渴望掌握一技之长,期望获得“兼职”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可谓充满诱惑。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套路贷”的陷阱。一方面,大量真实案例表明相关课程质量不高,几乎不可能指望通过这样的在线培训获得技能;另一方面,诱导学生签订所谓的“分期付款”协议,实际上是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标准化的、有问题的贷款。很多学生即使放弃培训也要继续还贷。
正如法律人士指出的,这些教育机构打着“先学后付”的幌子,本质上是引诱学生在小额贷款平台上贷款,既涉嫌虚假宣传,也涉嫌消费欺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种行为。
事实上,针对不良“校园贷”和“网贷”的陷阱,相关部门在过去几年已经多次集中整治。然而,“培训贷”在大学校园的兴起,无疑提醒了各方,不要低估“套路贷”换马甲“割韭菜”的惯性。针对这种现象,高校首先应该加强教育提醒。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以在线培训为噱头的“套路贷”,针对的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和技能获取上的焦虑。没有足够的外部风险教育,被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欺骗的概率相当高。除了正常的安全教育,高校还可能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电话,为寻求帮助的大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了解校园相关“套路贷”的发展趋势,第一时间提醒学生风险。
然而,这种新型的“培训贷”陷阱仅仅依靠学校的防范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于不规范的金融行为,要及时严惩那些专做“套路贷”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和贷款公司,从加强常态监管的角度彻底打消部分金融机构的侥幸心理。
我们也应该看到,“培训贷”之所以能忽悠很多大学生,是因为迎合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例如,一些大学生可能真的需要技能培训方面的资金支持。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定制化、标准化、安全有保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或者能起到“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2021年,中国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高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努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这个“开前门”的工作,可能也需要做得更好。当然,各种贷款陷阱层出不穷,也再次提醒更多的大学生,需要及时补上消费安全课,树立理性消费意识,在各种诱惑面前擦亮眼睛。
(作者是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2日第2版。
作者:朱长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培训贷骗局怎么,解决,谨防培训贷骗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411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