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部门会将政府性基金或专项资金等部分暂时无法使用的资金转入国库账户。“看得见或用不着”的钱,目的是让上级监控的国库余额保持在安全水平。
近年来,基层入不敷出的金融运行风险问题一直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使该问题更加突出。
日前,在中部某省调研时,一位县长反映,受疫情影响,一些县的国库资金真实余额已经“亮起红灯”,国库资金余额中可用的部分还不够支付该县一个月的工资,因此财政运行风险比债务风险更为紧迫。
但省财政厅的答复是:目前县财政归省管,省财政厅的监测数据显示国库资金“正常”。
中央提出了“六保”——保障居民就业、保障基本民生、保障市场主体、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运行。基层国库资金水平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保障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行的底线能否守住。
那么,县长和省财政厅哪个答案是真的呢?
积极措施王鹏图/展望新闻周刊
县级国库资金“结余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受疫情影响,中部地区部分县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降幅超过50%。收入“减半”的同时,刚性支出难以削减,使得县级国库资金余额紧张,部分县级国库资金余额低于安全水平,即月末国库资金余额明显低于国库资金月均流出量。
“基层财政的运行风险正在快速积累,一些县级国库资金的运行安全已经亮起了‘红灯’。”中部一位县长说,近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备受关注。作为县长,他深切感受到金融运行风险比债务风险更为严重和紧迫。同时,他与其他县区沟通了解到,这种担忧并非个例。
该省2019年修订的《市县财政管理绩效考核激励办法》明确了国库相关监控口径。国库保障水平的计算方法是月末国库余额除以每月国库流出量。对于全省来说,合理区间在0.4-0.8之间。考虑到目前市县尚未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市县国库保障水平的合理范围在0.4-0.6之间。
据了解,该省某县国库可用部分仅占国库余额的30%不到。按可用部分,已跌出合理区域,触发国库保障“红灯”。
对此,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财政厅实时监控各县市国库资金水平,目前尚未发现低于安全线的问题。
一方面是县反映国库“红灯”,一方面是省财政厅监测数据显示“绿灯”。为什么“捉襟见肘”的基层财政没有体现在省财政厅的监测数据中?
据调查,一些县级财政部门会通过“压库”的方式掩盖国库资金的安全隐患。一位县长说,县财政部门会把一些政府性基金或专项资金等暂时用不上的资金转到国库账户。“钱能不能用”的目的是让上级监控的国库余额保持在安全水平。“因为国库一旦低于安全水平,就会被省财政厅约谈,我们只好‘压库’。”
类似的情况引起了金融界的注意。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期间,财政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各级财政储备的监测分析。目前,地方财政储备规模继续处于合理区间,但部分地区基层财政储备调度较为紧张,难以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和运行。
“上面请客,下面花钱”
基层金融干部反映,近年来,基层入不敷出的金融运行风险问题一直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有限的财政“盘子”,要应付各种“必不可少”的支出,让基层财政干部挠头。
——不列入预算安排,让基层“创造性地执行”。一位县长反映,以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支出为例,这些岗位是用来安排贫困户或低保户就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笔支出一开始并没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
“有关部门直接到乡镇,要求一个村搞七八十个公益性岗位,一个乡镇发展几百个。光这一项县里就要多花近一个亿。”县长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项目。最后花了钱,需要找县长审批签字,也不知道有这笔财务支出。“有困难怎么办?上级让我们创造性地实施。如果县里不给钱,年底就扣这个考核,只能想办法补窟窿。”
——上级提高标准,扩大范围,下级苦苦支撑。该乡财政所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基本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比较大,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地方财政支持压力较大。
以低保县级财政支出为例。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标准的提高,县级配套资金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该县保费较低的地方配套部分中,县级支出占10%,县级财政每年在低保上的支出约1000万元。然后逐年增加。到2019年,县级财政占比提高到50%,当年县级财政支出接近2亿元,县级财政压力很大。
由于害怕“射第一只鸟”,县里不敢承认国库资金紧张的问题,只能继续这种“10瓶9盖”的游戏。但是,一旦盖不住,就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标本兼治,消除风险
基层财政干部和专家强调,要从标本兼治的角度,重视国库资金平衡“红灯”问题。
治标层面,先救眼前急用,深入挖掘县国库真实情况。中部某县财政局局长建议,当前,要加快财政资金拨付,适当提高上半年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加快支付速度。同时,在新的惠民、惠企政策出台时,将县级财政生存状况考虑在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建议,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加强预警,对县级国库资金进行更细致的监控,不仅要监控国库资金总量,还要对不同类别的子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尽早发现问题苗头,化解风险。
治本之策,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高预算绩效。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石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基层财政仍将长期面临收支矛盾的压力。受疫情影响,承担行政事务最大责任的基层政府,缺乏财力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将进一步凸显。虽然国家层面有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但省以下的划分仍然不够清晰。
石建议,以法治提升财税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工作,通过综合的纵向和横向政策逐步解决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问题。
多位基层财政干部建议,为避免出现花钱但效果不理想,或预算编制但资金长期闲置等问题,提升预算绩效应是下一步预算改革的重点。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放在预算绩效较差的领域,如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危房改造等。同时,积极开展预算绩效第三方评价,弥补政府内部评价的固有缺陷。
来源:《展望》,2020年第18期
今日头条、腾讯企鹅、搜狐、新浪观察、一点资讯、界面、网易、虎嗅、钛媒体等平台,
覆盖商业金融的核心受众。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十个瓶子九个盖子,十个瓶子五个盖子":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64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