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提交10余份材料,房产税免税证明繁琐,群众诉求——
“以前是‘绿皮车’,现在提速了。”这是上海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后带给市民的体验。“一网通办”以“高效办一件事”为改革目标,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线下服务。
但也有市民向12345公共服务热线反映,有些事项办理起来还是很繁琐。比如市民李先生反映,他最近办理二手房交易和房产税免征证明时,不仅材料多,而且需要重复提交,而且都被要求核对原件,提供纸质复印件。这让他觉得很不方便。
"六类材料,复印费要20元."
今年6月,李先生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在闵行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浦江分中心办理了“存量房产”的买卖手续,随后顺利办理了产权证。这是他在上海买的第一套房。9月初,李先生连续三年的居住证办理完毕。按照市里的政策,他买的房子符合免征房产税的条件,他再次到闵行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浦江分中心办理房产税免征证明。
李先生说,相比之前买房,房产税免税证明需要的材料更差了。“第一次去窗口的时候,忘了带结婚证,只好回家再去拿。”他说,“这些材料是6月份刚交的,9月份几乎都又交了。复印十几份纸质材料花了20块钱。这不是折腾!”9月25日,李先生致电“12345”,反映相关部门“反复收集材料”,“要求纸质复印件不合理”。
市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业务流程是一致的。10月23日,记者以普通购房者的身份来到位于云城路99号的静安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听到记者询问房产税,保安提醒记者上二楼,找到办税窗口。取了咨询号后,窗口工作人员听了来意,递给记者一张纸,上面列了免税证明需要的6类材料,包括涉税房产的房产证、购房合同、所有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所有家庭成员的户籍证明、所有家庭成员的结婚证、与免税理由一致的证明材料。以记者的“居住证已过期3年”为例,即需要提供目前在有效期内的居住证,以及能证明其有效期已满3年的网页截图。工作人员强调,以上材料都是“核对原件后收到的复印件”。
回到一楼,记者来到房产交易窗口,要了一份“买卖库存二手房产”的指南。因为涉及核对限购等环节,二手房交易也需要提供大量材料,很多材料需要提供两份。对比上面的纸条,确实发现所有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户籍证明、结婚证等材料有重叠。李先生认为,短短三个月家庭成员没有变化,应该认定之前提交的材料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房产证、居住证等证件都是市里发的,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接入电子证照进行核实。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减少市民提交的材料,简化手续。
李委员认为,应该实行“让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腿”,减少市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房地产的一些业务流程不够优化。
一进静安区房地产交易中心,记者就注意到门口“一网通真方便”宣传易拉宝。易拉宝用大字突出了“免交”原则,即“市政府部门出具的材料原则上免交;能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在易拉宝一侧,交易中心设有“一网办”专门窗口,可为市民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一个网上办公”和“一件事”高效的推动下,目前已经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和水电煤过户,水电煤过户无需提交材料即可在网上办理。
那么,为什么有些商家还是要重复提交大量纸质材料呢?记者询问了交易中心二楼税务事务办理窗口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解释说,有些材料是重复收集的,因为在李先生之前的二手房交易中,他提交的材料是由房地产交易中心收集的,而不是提交给税务部门。虽然联合办公是楼上楼下,但两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并不共享,市民在办理房产税相关事项时需要重新提交材料;至于为什么本市发放的部分证照不能“免交”并通过电子证照验证,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答,只强调要“验原件,收复印件”。
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初发布的《上海市2022年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中,提到要“推进住房销售“一事一议”,突破登记、交易、税务等部门的系统性壁垒,探索智能化办理。”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技术上很难打通吗?
记者采访了市大数据中心的一位专家。他认为这在技术上并不困难,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服务本来就是“一张网跑”改革的目标。他说,房产和税务虽然涉及两个部门,但都是代表政府一方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核实。在材料收集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优化相同材料的内部共享。如果采集的材料有不一致的地方,或者短时间内材料有变化的,由公民承担完成和确认检查的责任;对于本市发放证照的“免提交”,他认为,相关职能部门有责任简化材料收集,简化工作流程,应该推动落实。
“让市民办事少材料、少跑路,是我市实施‘一网办’改革的初心。”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赵勇表示,在此前对“一网办”的评估中,确实发现涉及房地产的相关业务在流程上没有得到优化和简化,与规范政府服务运行、规范服务供给、方便企业办事的目标相去甚远。不动产交易、登记、纳税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一件事”。他建议有关部门对工作程序和收集的材料进行梳理,看看如何通过数据共享和在线处理进行优化和简化,让上海本地市民和来沪人员享受到“一网办理”的便利。(毛金伟)
来源:解放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好处,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最早提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746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