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是交口县脱贫攻坚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该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细数交口县扶贫路上的创新行动,“一保”二字被反复提及。“一保”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将政府看得见的手、市场看不见的手、群众勤劳的手联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依靠“一张保单”保产业、保健康、保贫困的创新之路。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筑牢返贫“防火墙”。
交口县位于吕梁山脉中段,是一个年轻的县。建县于1971年建县,是吕梁市贫困县之一。山堵,交通不通,工业薄弱,发展滞后。截至2014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3840人,贫困发生率达25.2%。
精准扶贫进入关键时期。2017年以来,交口县创新推出扶贫“一保”综合保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脱贫为目标,以脱贫保险为基础,以健康农业保险为补充,结合农业生产、人身意外、健康和重大疾病等19个险种,贫困户“五位一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在保险的设置上,涵盖了贫困户基于收入、农业产业、撬动信贷投放、因病致贫所面临的所有风险领域。以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险为例,其特点是两个“扩面”。一是省内疾病43种,新增常见地方病75种,扩大到118种;二是确保药品目录扩大至《中国药典》药品目录。
在运行方式上,采取“政府+市场”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的财政效益,提高人民群众各项保费的赔付率,实现“应保尽保”、“应赔尽赔”;通过政府公开招标,中国PICC P&C保险山西公司、中国人寿山西公司、中国人寿山西公司承办了保单。
马记生是回龙乡张家岭村人。他家因为“一保”减负,已经脱胎换骨。
多年来,马计划生育靠种植10多亩核桃和玉米为生,年收入五六千元。2009年,由于爱人姚爱珍脑出血,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陷入困境。2011年又复发了,花了6万多。前后两次花了7万多。虽然新农合报销了3.4万,但老马自己花了近4万,一到医院就慌了。
马记生告诉记者,他妻子的病情现在相对稳定,但她仍然需要每年去医院巩固治疗。再加上平时的用药护理,家里随时面临因病返贫的风险。从去年“一保一通”保险开始,我老婆的医疗费用从50%提高到90%。去年老婆住院花了3200多,报销了2900。
除了报销医药费,易保通还“担保”了老马的核桃。去年4月7日,一场冻害让马计生种植的10亩核桃几乎绝收。最后保险公司赔付老马1080元。
数据显示,2018年,全县共缴纳保费1300万元,形成保险赔付1246万元,惠及农户10987人,其中贫困户491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2%下降到2018年的0.73%,减少贫困人口23149人。
“返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难以化解的风险,二是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脆弱。"县委书记霍会文说,交口县探索"一保一通"保险扶贫模式,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返贫)、产业、健康风险的保险覆盖,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瞄准贫困根源,精准施策,消除扶贫“拦路虎”。
六月的山神峪村,树木繁花似锦。
45岁的王文君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就一直在他的蘑菇棚里忙碌着。看着盛开的蘑菇,他满心欢喜。
一年前,王文君的工业梦想似乎遥不可及。去年8月,依靠当地政府补贴,他建了5个蘑菇大棚。“政府每棒交保费0.36元,保底收益4.5元。‘一保’让村民种蘑菇心里有底,背后有支撑,大家的种植积极性也提高了!"
口袋鼓了起来。今年王文君又建了四个温室。王文君的日子是崭新的,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保”扶贫的力量。
如何构建“一保”的扶贫安全网?县长乔劲松说,“一保”的核心是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一体化发展,核心是构建人、财、业良性互动的综合保障网络。
以产业为基础的扶贫。解决“两忧”问题,关键是要有持续增收的渠道。交口新开蘑菇价格保险,新增育肥猪、肉牛产业保险,确保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扶农民上马”,主动“送一程”。
基于金融的扶贫。针对农户贷款难、成本高的问题,交口县推行“五位一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每户贷款金额5万元,费率1.5%。750元里的保费由财政补贴,政府、银行、保险三方按照2: 1: 7的比例分担风险,保证了扶贫贷款和产业融资的效率和安全。
基于收入。脱贫不返贫才是真正的脱贫。设立扶贫保险,保费标准为16元/人/年,以当年国家扶贫标准线为基础对贫困户进行收入差额补偿。中国PICC P&C分公司总经理孙茂峰表示,返贫保险就是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第三方评估作用,实现扶贫效果的自测和自我完善,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人口不返贫。
基于健康的扶贫。疾病是困扰穷人的一个大问题。一个人经常得重病,全家都陷入困境。为此,交口县新增慢性病门诊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险和意外身故伤残保险,有效打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慢性病报销比例低难以全覆盖的壁垒,解决贫困人口看病的后顾之忧。
当我走进王艳红在石口镇杨村堡的家时,已经是中午12点10分了。一间大同的房子,陈设极其简陋,地上的水泥已经剥落;炉子上只有一碗面条和一碗切好的菠菜。
38岁的王艳红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6岁。全家只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2015年,她患了心肌炎,前后花了近30万。这几年家里的积蓄都花在了看病上,还欠了不少外债。更让她担心的是,每个月还需要6000多元的药费。
就在全家人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传十”照亮了她的心!“我门诊半年花了36700多,医保报销顶线5000。剩下的都是人寿保险公司报销的。”她不停地说:“如果没有‘一保’,两个年幼的孩子早就没了妈妈!”
中国人寿交口支公司经理王笑笑表示,无论是患省内慢性病还是地方性慢性病,通过“一保”的综合保障,都可以有效解决看病难、吃药难的问题,从而保证正常的生活。立足长远,开拓创新,打造扶贫“稳定器”。
作为一种新的扶贫理念和手段,交口县对“一保”的有益探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在一开始,“一保”也面临很多挑战和质疑。如何防范风险,实现银农共赢?如何控制风险补偿?如何用保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交口县借助创新,将这些问号一一拉直。
在实践中,交口县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有效覆盖产业增收和支出返贫风险,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防范和化解返贫风险。
在风险防范方面,建立“竞争性总额限制、实际保险赔付、跨险种补充理赔、共担风险”的动态调整机制。整体保险公司简单,赔付率在85%-115%之间,保险公司承担风险;低于85%的,实际支付比例为85%,结余部分将覆盖下一年度县级保费补贴;总体简单支出比例超过115%,超出部分由县级政府财政承担。
在理赔过程中,建立综合险“一站式”服务窗口,统一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理赔服务流程,实现“一个窗口”服务、“一套流程”、信息共享、内部运作。
以“食用菌产业保险”为例。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量已达3000多万株,其中香菇2500万株。县农委副主任张海峰说,发展农业产业最大的风险是自然灾害,实行“一保”,消除了从事农业产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农民和村长都敢于投身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因为实行“一保”,三年来,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翻了三番,生猪出栏量翻了两番。
在县长乔劲松勾勒的蓝图中,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一保”综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让扶贫“一保”成为民生保障的“安全阀”和脱贫攻坚的“稳定器”,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整体融合。
“一张保单”让贫困户挺直了腰板。在今年的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金融扶贫“一保”和“返贫保险”,筑牢返贫防线。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前去取经的市县络绎不绝。
省扶贫办金融站站长李建中说,保险扶贫“一保”模式解决了两个顾虑。一是解决了政府担心保险赔付低,大量财政扶贫资金成为保险利润的问题;二是解决保险公司因个别险种风险大而不愿承保多年亏损的担忧。
他说,推广保险扶贫“一保一通”模式,可以促进保险扶贫长期、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发挥保险业的专业优势,分担政府职能,有效分散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化解社会风险,实现保险业务与扶贫的双赢。但要坚持保本微利、市场化运作、示范推广的原则。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告别贫穷,重新开始!(赵建军)
交口信息办公室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交口:“一保通”筑牢脱贫保障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67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