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破冰深远海 耕牧“新粮仓”——来自海洋经济一线的观察

破冰深远海 耕牧“新粮仓”——来自海洋经济一线的观察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新华社济南8月30日电题:破冰深远的海洋农牧“新粮仓”——来自海洋经济一线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建昌、张五岳、郭旭雷、王锴。

距离山东日照一百多海里,在黄海冰冷的水团中,“深蓝一号”就像一个婴儿,“呵护”着游在其中的三文鱼。

茫茫大海中,这个两个足球场大小、重达1500吨的八角形笼子,看似不起眼,却颇有深意。实现了我国暖水养殖三文鱼、鳟鱼冷水鱼的世界性突破,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装备,将优质蛋白生产的主战场推向了远海。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将是未来重要的主攻方向,从陆地到海洋都有未知领域,潜力巨大。

这是“深蓝1号”(6月21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彭昭君摄)

随着“深蓝一号”、“国鑫一号”、“鲍国一号”等越来越多渔业“大国重器”的下水,以及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中国将在深海掀起又一波智能养殖浪潮。

与此同时,扭断渔业“芯片”卡脖子的翻身仗也已经打响。不断开创陆上孵化、海上驯化、深远养殖的新局面,一幅幅人海和谐、美丽“渔”的精美画卷徐徐展开。

挺进远海农牧“新粮仓”

凌晨,马达声响起,白色养殖船向“深蓝1”靠近。

抛锚完成后,水产养殖工人船转动吊杆,将白色粗管伸入网箱,吸鱼泵开始轰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看着这条近10斤重的大马哈鱼被捕捞上来,眼角不禁湿润了。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在黄海冷水团介绍“深蓝1号”三文鱼养殖技术研究(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郭旭雷摄

2011年,董的团队开始构思在深源海大规模养殖三文鱼。10年来,日照万泽丰渔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终于梦想成真。10年来,项目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海洋科技和养殖设备的突破。

“与传统渔网捕捞不同,我们使用吸鱼泵进行真空负压捕捞,可以减少网内碰撞摩擦造成的伤害,使后续处理更加有序可控。”日照万泽丰渔业总经理顾说。

在各种“黑科技”的加持下,深蓝一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具有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和物流成本低等优势。在水温适宜的前提下,预计每年可捕捞成品三文鱼30万尾,产量1500吨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

在深蓝1号,工作人员展示刚捕捞的三文鱼(6月21日摄)。新华社发(于摄)

“自2020年8月青岛国家申元海绿色养殖实验区获批以来,这是该项目首次大规模采鱼。”现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委书记赵英敏说。

新型海洋渔业装备为扩大人类生存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空,人们向往的那片远海已不在视线之内。“在深海中,水体交换速度更快,承载能力更高,既能避免养殖诱发的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又能减少养殖病害,提高产品质量。”董说,依靠设备将传统的近海网箱养殖产业延伸到更远的海域,是一种新的方式。

在“深蓝1号”中,工作人员在养殖船上加工刚捕捞的三文鱼(6月21日摄)。新华社发(于摄)

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海洋牧场和水产养殖设施正在中国的远海水域扎根,生产高质量的鱼类和其他海产品。来自海洋的优质蛋白质不仅满足了中国人的需求,还产出了高品质的海鲜。也成为了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增加了一份‘保险’。”董表示,通过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的水产养殖管理,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品质也得到提升,从而满足了中国居民对海鲜“量”的需求和对“质”的追求。

作为全国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山东目前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105个,其中国家级44个,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

渔业“大国重器”破冰“望洋兴叹”

低温冷水鱼类如何在我国的暖水环境中生存健康生长?

山东日照以东130海里,有一个面积13万平方公里、5000亿立方米的黄海冷水团。其优良的水质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还得益于“深蓝1号”的巧妙设计和技术支持。

“通过中心柱和八个气柱的注水和注气,整个网箱有一个沉浮机制:夏季表层水温过高时,网箱下沉到海面25米以下的冷水团位置;到了秋天,地表水温适宜的时候,我们会把它提高到水面,可以保证三文鱼在冬夏适宜的水温环境中生长。”董介绍,加上鲨鱼保护、鱼鳔补气、死鱼回收、鱼群监测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保护”,实现了我国暖水养殖冷水鱼的世界突破。

山东省日照市某海洋牧场(照片)。新华社发(田摄)

早在20世纪中叶,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海洋农牧业”的概念。但长期以来,我国只能进行近海养殖和渔业增殖。面对浩瀚深远的大海,渔业从业者依然“望洋兴叹”。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和细化,海洋科技投入逐步增加,硬件建设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一系列高新技术在大型海洋渔业设施中得到应用。

当记者来到位于山东长岛海域的“长渔一号”海洋牧场平台时,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神奇”。这个平台配备了海洋牧场大数据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气象、水温水质、流速、方向等海洋数据的实时监控。

在山东省日照市的一处海洋牧场,工作人员将鱼苗放进笼子里(2020年9月9日摄)。新华社发(方宏进摄)

“作为与中国联通的战略合作项目,该平台还配备了5G基站。”CIMC来福士总裁助理郭福元介绍,利用5G网络高速、低时延、连接广的特点,他们为平台定制了5G+全景海洋牧场应用,平台的远程投饵控制系统提供64个精准投饵点,将饵料分发到平台连接的每个笼子,在满足自动化养殖要求的前提下,提高饵料利用率。

渔业的这些“大国重器”,也激活了中国的海工装备产业。“依托公司在海洋油气装备领域长期积累的设计和施工优势,我们快速实现了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CIMC来福士总裁助理杨一川表示,与海工装备相比,海洋牧场装备的开发建设周期更短,技术研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海工装备的高新技术可以应用到海洋渔业装备领域。

“深海的渔业潜力很大,相应的装备行业也很有潜力。两者互动,会共同发展。”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高级工程师杨惠勇表示,未来渔业装备将继续以高精度检测设备、专用设施研发等“卡脖子”问题为重点,融合应用水产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深海集约化、装备化、智能化养殖,“望洋兴叹”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刘家湾国家海洋牧场海域的“蓝海一号”平台(2020年4月14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乔向明摄)

渔业“筹码”激活陆海联动新局面

“蓝色粮仓”离不开优质渔业“筹码”的强力支撑。

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家队”,青岛成为全国“藻、虾、贝、鱼、参”主导品种的研发地。目前,青岛已成功培育和推广30多种水产良种,引进和培育20多种水产新品种。国家认定的海洋水产新品种中,约80%源自青岛,诸多渔业“筹码”卡脖子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打牢种业翻身仗是关键。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海洋科研院所+水产制种场”发展模式,一批水产种业国家级、省级原种场迅速崛起。

在青岛,通用渔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记林院士合作,历时8年获得了世界首批超雌大菱鲆亲鱼和世界首批全雌大菱鲆苗种。

在烟台,明波水产的物联网控制中心,监控视频显示,石斑鱼的苗子欢快地游动着。“我们采用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模式育苗,同时利用海洋牧场良好的设施设备和控制技术养殖成品鱼,实现‘陆海接力’养殖。”明波水产公司副总经理李文胜说。

在日照,圣龙水产与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所合作,繁殖饲养了青鳍马面鲂,实现了池塘养殖向工厂化养殖的转变,开始向海洋牧场发展。日照万泽丰渔业与中国海洋大学董合作,在离岸100多海里的黄海冷水团大规模养殖三文鱼。五年后,迎来了收获期。

在山东荣成埃伦湾国家海洋牧场,游客乘坐游船前往海上观光平台(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新军摄)

“深海渔业恰恰体现了陆海统筹。”赵英敏说,由于这需要在陆基苗上销售,在前海驯化监控,在外海养殖捕捞,既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又开辟了陆海联动的新局面。“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试点创新的引领作用,整合现有的船舶运营、海工装备、种子繁育、海洋牧场、冷链仓储等产业资源。”

强势到图表。在山东,海洋牧场建设直接推动水产种苗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渔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0年,山东将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1.9%。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动能和新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破冰深远海 耕牧“新粮仓”——来自海洋经济一线的观察":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943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