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合肥
摘要
自古以来,泸州人才辈出。载入史册、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人才故事层出不穷。“泸州才子”自古以来赢得无数赞誉。
你猜到了吗?
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泸州才子”。
他就是,李天福
清初“第二个包公”郭襄
清代合肥文化繁盛,人才辈出,因此出现了两位宰相。除了清末众所周知的宰相李鸿章,还有清初的另一位宰相李天福。
李天福(1635-1699),清初江南合肥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员家庭和一个书香门第。他祖上一直受泸州百家姓影响,世代喜欢读书行善。父亲李婉华擅长诗歌和散文,还有“孝...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我的母亲,瞿氏,贤惠懂事,工于诗书,深明大义。李天福天资聪颖。年轻时,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诗集。七岁就能写诗,被誉为神童。
才华横溢的李天福进入私塾读书。师从明代著名理学家之孙蔡,深受理学的影响。他雄心勃勃,更加勤奋好学,一直学习到深夜。到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阅读了几乎所有的经典和数百部作品。我每写一篇文章,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十几岁的时候,李天福就崭露头角,一举成名。
因随家人投靠永城,成为永城市民,于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李天福以永城市民身份参加河南乡试,中了一等奖。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李天福进京参加殿试,考中进士,排名前三109名。当选翰林院的庶吉士。
进入翰林院后,李天福不仅阅读了数百种经学史书籍,还潜心研究经世致用的知识,使他声名鹊起。康熙十六年(1677年),42岁的李天福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到了清朝,他从二等官阶晋升,已经跻身高官行列。从此,李天福的仕途一片平坦。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天福在宴席上做官,给康熙皇帝讲经史,同时对当时的军事和古今政治演变的利弊进行评论,敢于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皇帝,受到康熙的高度重视。
康熙二十年(1681年),46岁的李天福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调任吏部任侍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53岁的李天福升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月,调任尚书吏部,时年56岁。这个官职是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掌管国家官员的任免、考试、晋升、调动、赏罚等事务,地位很高。
作为土生土长的合肥人,李天福十分崇拜合肥圣人包拯。在著名景点包公寺的正殿上,还有一块由李天福-高李书写的篆书匾。少年时,他崇尚包拯的清廉孝顺,在多首诗词中赞美包公,为官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气节,被后人誉为“合肥第二个包公”。
李天福身居高位,却始终清正廉洁。《清史稿》记载:“(李天福)谋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尴尬,正经无私,政府平等。”他公平公正,不徇私情,杜绝贿赂,公正无私地评价官员的政绩。我刚上任住建部的时候,有人想行贿送“礼”,李天福严词拒绝:“我在部里一天,你曹别指望来了。”人群吓得脸色发白,都缩回了手,互相警告。在为官期间,李天福因其清正廉明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爱戴。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月,为官多年、功绩卓著的李天福升任五营殿大学士。人称“李相国”,被封为光禄大夫,谥号“文定”。《清史稿·李天福传》载:“三十一年,拜武英堂大学士。大师说:‘这是维护的重要任务,不是喜事。天府老慎,好学善做。我知道他不会惹麻烦。“李天福是个清官,勤政爱民。他重视选拔贫困中的优秀人才,以国治国,成绩卓著,受到康熙的高度重视。他做官一辈子,读书一辈子。他不仅是一个有前途的政治家,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著有《容斋诗千首》、《容斋诗》、《古宫词》等。
李天福晚年定居合肥后,不仅没有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带来麻烦,反而做了许多造福当地人民的好事。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问题。清朝有个规矩,比地方官大的人,比如巡抚或者诸侯,来合肥,庐州知府、合肥知府都在城外十里迎接。有一次朝廷官员到合肥考察,庐州知府和合肥知府恭敬地邀请李天福陪同出城迎接。李天福觉得这种繁文缛节太费力费钱,就让庐州知府和合肥知府在稻香楼见德胜门。朝廷大员发脾气了,李天福却冷冷的说,当今皇上对我来说就是滑稽,怕你难。朝廷命官赶紧赔了个笑脸。此后,合肥在这里建了一座官亭,迎接大大小小的官员。大家都说李天福扭转了官场的一个陋习。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庐州才子包拯,庐州包拯现在是哪个城市":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503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