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从年初的30.28亿下降到年末的21.27亿,不良率从3.98%下降到2.39%,为全国农村信用社最低水平。拨备60.84亿元,拨备覆盖率286.05%,为全国农信社最高水平...近日,2016年省级农信社年终决算出炉,这两项数据在一组抢眼的“成绩单”中格外抢眼,因为在全国农信社中风险控制指标最好的,更能体现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优化,体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潜力,说明省级农信社正在稳步发展。
农村信用社的良性发展是海南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把金融业作为12个重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海南优势,安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资金,加强风险防控,推动海南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地方发展方面不断壮大和提升。金融业增加值连续几年实现快速增长,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可以说,对省级农信社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的观察,也是考察海南金融业发展质量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不良贷款再降9亿元;
遵循金融规律,常读“风险经典”
年终决算结果显示,一年来,省农信社辖内不良贷款下降9亿多元,对于一家存款余额1408亿元、贷款余额888亿元的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实属不易。
从全行业来看,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传统盈利渠道下降,不良贷款“双升”。省级农信社的这个指标就更加珍贵了。
结果从何而来?省委书记罗保铭要求“要把防范风险放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的首位”。在近1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省级农村信用社始终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提前预测经济走势,遵循金融规律。
改革改制前,省农信社不良率高达88.3%,历年亏损高达54.6亿元。省委、省政府根据形势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明确了用小额信贷撬动农村金融改革的策略,要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用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
到了2013年,省农信社改革初见成效,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准确判断经济环境,及时敲响了“警钟”。罗保铭指示省农信社负责人关注流动性风险,优化信贷结构。海南农信社及时调整策略。因此,他们不仅在突然“钱荒”的情况下确保了充足的流动性,还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200亿元的流动性,为防范省级风险做出了贡献,为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多次到海南农信社调研或听取工作汇报,要求处理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服务好“三农”和小微企业,加快金融创新,更好防范金融风险。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超峰等分管领导也高度关注农村信用社资产安全,要求农村信用社走出一条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些指示要求,农村信用社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规律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定位,使风险更可控,发展更有质量。
“确保万无一失,一旦丢失就万无一失”,这种“风险经验”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口头禅。高风险的惨痛经历使农村信用社始终重视风险控制,从制度设计到经营策略都采取了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路更加稳健。
日利润400万元;
理解行业规律,践行“共赢观”
在业务实践中,有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快的发展会冒更大的风险,有的则以更慢的发展速度实现更好的风险控制。不过,在省级农村信用社,两者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同步。
2016年,在不良率稳步下降的基础上,省农信社辖内存贷款余额分别增加234亿元和128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12.6%。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从改革前每天亏损100多万元到现在每天盈利400多万元,省农信社用了不到10年。
你是怎么做到的?在去年10月省农信社举办的优化服务座谈会上,许多海南企业谈到了农信社独特的经营经验。
“在行业生死存亡的时刻,农信社真的是雪中送炭,给了我们一笔无抵押贷款。”潭牛文昌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记得,2013年受国内禽流感疫情影响,海南著名的文昌鸡销量大减80%以上。当养鸡户和养鸡企业面临绝境时,正是农信社果断介入,帮助整个行业快速走出低谷。
“在公司香蕉基地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的关键时刻,农信社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天地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永美也记得,台风过后,正是农信社的贷款帮助公司走出了困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在农信社眼里,金融机构是一个行业,是一个企业,但同时金融要为实体经济和其他行业服务,既要遵循金融规律,也要遵循所服务行业的经济规律。
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经营策略。“就农业而言,它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不能只看到当前的灾难和困难,还要看到发展的趋势和优势。”一生从事农业的海南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吴伟雄说,越是经济环境困难的时候,越要服务实体经济,多做帮扶困难群众的事情。同时,也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在经济周期中实现最大的红利,赢得最好的发展。
改革以来,这种贴近实体经济的“共赢观”体现在省级农信社管理实践的方方面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2016年发放农户小额信贷33.05亿元,完成年初目标的137.71%。走访全省75122户贫困户,向17509户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4.77亿元,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行动。
积极参与“社会投资百日行动”。2016年发放小微贷款262.24亿元,增长18.46%,贷款申请率82%,惠及客户1.9万人,符合“不低于”三个要求。
坚持服务三农,2016年发放涉农贷款349.93亿元,增加39.49亿元,增长12.72%。财政支农的地位日益突出...
农村信用社始终没有忘记改革之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嘱托:不是你要赚多少利润,而是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三农,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服务实体经济是没有止境的。2016年第四季度,省农信社发布优化金融服务的12条“干货”政策,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门槛、降低成本、提高便利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依法征收超过32亿元:
严格的内控机制保障资金安全
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一直是个难题。据内部人士透露,银行出售和核销的不良资产平均价格仅收回30%。但2016年,省农信社依法100%收回不良贷款本息并实现“零损失”,全年共清收不良贷款32.54亿元。
从30%到100%,是在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下,在一般银行内控管理要求的基础上,以三个“零容忍”理念、五项制度创新、四支资金“看门狗”队伍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
反思改革前的种种风险漏洞,省农信社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了“三个零容忍”:对腐败零容忍、对案件零容忍、对贷款不收零容忍,并据此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
其中,信贷人员信用奖惩制度、贷款客户信用担保制度、风险延迟暴露绩效延期支付制度、突发风险残疾互助基金制度、服务质量“三农”专家指导制度等五项制度创新,形成了与风险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监控机制,培育了自觉防范风险的内生动力。
制度再好,关键在于执行。为此,省农信社高度重视并逐步培育壮大资产风险、内控合规、律师法律事务、监督审计四支风险管理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保障资金安全的四只“看门狗”。其中,风控团队排查潜在风险,拧紧可能的“口子”;内控合规团队严格遵守业务规范,确保以规范的“方式”运作;监督审计组严格核查审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在运行机制上,海南农信社在快速发展时期提前部署,努力降低贷款集中度。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同时,坚持风险行业抵押物“有效、价值充足、易于变现”。此外,农信社还成立了公司法律事务部,确保贷款合法合规,把农信社的资产锁进法律的“笼子”。
10年来,从省农信社成员到普通员工,风险防控机制一视同仁。省农信社成立以来,已有404人因贷款不良被解除劳动合同或离职催收。省联社目前有三个中层管理干部因为贷款不良,每个月只能领保底工资。
面向未来,海南农信社正把稳健发展的成功经验纳入科技轨道,开发信贷、财务管理等140多个子系统,建立健全网络终端安全、互联网统一出口管理、远程集中授权和电子打印检查系统、事后监管系统、视频集中监控平台、稽核审计系统、电子银行交易监控和风险预警平台,不断提升科技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南农信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了稳健发展。经营管理逐年规范,盈利能力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财务风险日益降低。(记者杨艺华通讯员袁国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草根金融是什么意思,海口草根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663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