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张大鹏伸开双臂,像身边的玉米伸出了叶子。这片他曾经试图逃离的黑土地,现在成了他的骄傲。
他下定决心“不种地”,四处奔波了十几年,在离家很远的海南结了婚,十年后带着海南媳妇回老家种地。
他经历了老乡的质疑,养殖的失败,手握“巨款”的不安,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家庭农场。
如今,张大鹏说,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有一双勤劳的手,就足以让他相信,农业是有前途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家园。
“逃离”黑土地后,他下定决心不再种地。
广袤的黑土地,亿万农民的生计,就是土地和粮食。张大鹏从小就对此深有感触,但他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抵触情绪。
张大鹏家住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广胜村。这是黑土地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张大鹏一家也是普通农民。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张大鹏,也是一个长相普通的农民。
上世纪60年代,张大鹏的父母从山东来到黑龙江,扎根黑土地。一年又一年简单的春种秋收背后,隐藏着这个家庭的风风雨雨。
苦!种地真的很辛苦!
1980年出生的张大鹏是看着父母种地长大的。虽然在农村很常见,但是真的很伤他。
以前没有大的机械和先进的技术,张大鹏种田更多的是靠人力。张大鹏的母亲陈艺芬说,在春耕季节,她必须早上4点起床,在田里工作一整天,所以她经常错过午餐,直到天黑才回家。
“那时候种玉米,要用马车拉水,挖完坑,用猫着腰完成种子,用脚埋土。我不知道一天之内这个动作重复了多少次。”陈艺芬说,当他在一天结束时回到家,他不能上炕。为了缓解脚的麻木,他直接踢了炕。
“这辈子我不种地了!”看着辛苦的父母,张大鹏下定了决心。“那时候我就觉得种地不可能有未来,我要逃离这片黑土地。”
初中还没读完,张大鹏就选择了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他去过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等地,做过劳动者、采石场工人。“干采石工最累,而且灰尘特别重。你得每四个小时换一次口罩,不然就不透气了。”张大鹏说。
即使当时工资一个月只有几百元,即使工作很累,张大鹏离家乡越来越远,他也从未想过回家种地。“当时心里有个念头:我再也不回农村了!”张大鹏说。
2003年,张大鹏“逃”到了距离家乡3000多公里的海南省。张大鹏先是出海打鱼,后在酒店打工,结识了妻子徐长莲。2007年,他们在海南结婚。“一个东北的孩子,能看海,有稳定的工作,能找到爱人。当时就觉得这辈子再也不种地了。”张大鹏坦言。
回家后,他用粉笔画出线条来耕种土地。
2014年,在海南生活了十年,决心不回农村的张大鹏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小广生村的村民们议论纷纷。虽然大家都知道张大鹏回家的原因——父亲病了,但大家都担心从小没种过地的张大鹏回村后会有什么作为。
“我回村的时候,当时肯定是不甘心的。毕竟当时已经出去了,家庭和工作都比较稳定。我一度担心媳妇徐长莲不愿意跟我回东北。”张大鹏说。
张大鹏还记得,徐长莲和老家通话的时候,她就在自己工作的酒店大堂里。当时,徐长莲二话没说,骑摩托车回了父母家。没过多久,她给张大鹏打来电话:“我跟你回去。”
这句简单的话感动了张大鹏很久。
初到东北,徐长莲被眼前的黑土地惊呆了:“在我的家乡,哪里有这么大一块地,这么肥沃的黑土地!”最远只去过广东的徐长莲,没见过雪。下雪的时候,她就在院子里呆很久,不进屋。
回家后不久,张大鹏听到了村民们对他能做什么的担忧,但他没有多想,因为选择不多:父亲生病了,家里的20亩地只能他和爱人种。
有村民知道他要种地,难免议论纷纷:“这娃从小没种过地,能行吗?”也有人告诉张大鹏,村里还有人等着看他的笑话。
“听了蟑螂的话就不种庄稼了?”张大鹏暗暗下定决心。“他们说他们的。既然选择种地,就得种点什么!”
毫无经验的张大鹏,第一年种地还是“跌跌撞撞”。
“春耕时,犁的位置把握不好,垄距不对。秋收时发现,收割机一入地就压倒了玉米。收年费花了不少功夫,也亏了不少。”张大鹏说。
为了弥补经验的不足,张大鹏开始虚心请教村里的“老把戏”,去别人家免费打工,“偷师”。他还听了一场又一场县乡组织的农业技术讲座。
为了解决垄距把握不好的问题,张大鹏在第二年春耕的时候就去村里种好的田里,量好垄距,回到自家田里就用粉笔画标记,起垄的时候就跟着做标记操作。
慢慢地,张大鹏的养殖走上了正轨。但他并不满足于像父母一样守护这20亩地,他规划着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扩大规模,他开办了一个家庭农场。
离开海南回到家乡后,张大鹏做了第二个重大决定,就是扩大种植规模,流转更多的土地,购买大型农机。
“要想靠种地发财,还是要规模化经营。2016年,我决定流转更多的土地,扩大规模。”张大鹏说,一开始他连土地怎么流转都不知道,只好找朋友全程指导,流转了10亩地。
耕地规模扩大了,张大鹏也意识到目前只靠自己的小型农机就能满足需要,但要想继续扩大种植,还是需要现代化的大型农机。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买一台玉米收割机,加一台免耕播种机,就要20多万元。家里没钱,需要借钱。丢了怎么办?
“父母当时不同意,就怕种下去,再也翻不了身。”张大鹏说,关键时刻,徐长莲站出来支持自己。“她说,买吧,想做就做好!”
“其实我也害怕,但是我知道他的压力比谁都大。这个时候,我必须支持他。”徐长莲说。
从亲戚朋友那里收了23万现金,张大鹏手里“瑟瑟发抖”:“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丢了就能翻身!”
甚至直到准备着手购买农机的前夕,张大鹏还在犹豫。他在家和朋友聊到凌晨3点,终于下定决心。他只睡了一个小时就出发了。
徐长莲说,新收割机带回家的那天,张大鹏高兴得像个有了新玩具的孩子。他不让任何人碰收割机,怕出一点小问题。
有了大型农机的帮助,张大鹏如虎添翼,种地不再像父辈那样用手播种,用脚埋土,效率成倍提高。2017年,他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20多亩。2018年,“张大鹏家庭农场”注册,他买农机的贷款全部还清。如今,“张大鹏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已扩大到380亩。
“建立家庭农场也是响应国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号召,也可以让自己的养殖、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更加科学。”张大鹏说。
如今,“张大鹏家庭农场”在当地小有名气,2019年12月获得8万元发展省级示范农场奖励。之前怀疑过张大鹏的村民,都忍不住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面对未来,他说农业是一个有前途的产业。
张大鹏很遗憾,一路走到现在,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家人的支持。
“这几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我们有农业补贴,有信心。”张大鹏说,购买农机,他买的免耕播种机总价4.35万元,国家补贴1.3万元;拖拉机7万多,国家补贴1万多...
“国家现在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对发展家庭农场更有信心了!”张大鹏说道。
家庭农场离不开家庭的相互支持。“2017年种植面积扩大了近7倍,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我和老婆浇完地,收了喷灌带。我们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两三点了,我老婆坐在院子里睡着了。”张大鹏说。
“媳妇在海南的时候也是个娇娃。她来这里种田受苦。糯米、装肥、开四轮车,我都干过。”张大鹏的父亲张说。
“当我第一次学习驾驶四轮车时,我很紧张。我盯着方向盘,没看路。”回忆起最初做农活的日子,徐长莲笑着说。
面对未来,张大鹏有更多的期待。
“第一个是加大农机力度,想再买一台大马力的拖拉机和秸秆回收的机械。”张大鹏表示,农业机械一直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工具,未来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元化。
其次,张大鹏也希望多学点农业技术。“我已经很多年没上过学了,现在越来越觉得农业技术知识不足。”张大鹏说,他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比如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农业技术。
最后,张大鹏也想通过自身发展带动更多人致富。“受制于规模,我现在还是少用劳动力。我希望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发展中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致富。”张大鹏说。
“现在我很有成就感和收获。以前不想种地。现在我为自己是农民而自豪。”张大鹏说,未来会有更多人相信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是有前途的产业,农村也是安居乐业的家园。(记者杨威、杨思琦)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他带着海南媳妇回老家办农场的电影,他带着海南媳妇回老家办农场的小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986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