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复杂、严峻、多变的外部经济形势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压力。新形势下,浙江企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样的应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新年伊始,本报记者赴杭州、绍兴、台州、金华等地,调查了8个县市的30家民营企业。研究发现,高成本和不可预测的市场是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支撑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庞大产业链优势面临新的挑战...请看本报记者新年民营企业调查记录。
浙江在线杭州1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金一娇沈晶晶)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浙江佳丽风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汉生不希望看到这两条曲线:一条是逐年递增的销量,一条是慢慢递减的利润。两者之间越来越大的距离是逐年增加的成本。
过去的一年,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多了几分动荡和焦虑。高昂的成本犹如一座大山压在企业发展面前。来自浙江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720.1亿元,同比增长12.1%;主营业务成本46628.3亿元,同比增长12.6%。从2017年3月起,除2018年2月外,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速连续19个月高于主营业务收入。
企业面前的这座成本大山有多高?中小企业能克服吗?怎么穿越?
无法绕过
的高频词
一路走访,一路聆听,“成本”是绕不过去的高频词。
原材料、辅助材料、人工和物流是常见的产品成本。去年以来,起源于钢铁、造纸等上游行业的涨价潮风起云涌,对下游多个行业的制造环节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泵的生产成本中,30%到40%是铁和铜。多年前的一波铜价大涨,让台州沿海泵业企业至今心有余悸。
钢价大幅波动,让企业胆战心惊。绍兴驰达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说,去年钢材价格是一天一个价,下游企业到车就出现还贷。
包装纸箱价格涨了40%到50%!有企业分析,或许是环保整改限制了纸箱产能,拉长了交货周期。
“工人工资每年增长10%,但企业营收却跟不上这个节奏。我该怎么办?“温岭、玉环、永康的很多企业家都问过同样的问题。
在记者走访的企业看来,人力成本的增加不仅仅在薪资上。
“我们当地企业的员工以前都是租农家乐,安全隐患很大。县里要求土地规模10亩以上的企业必须自建职工宿舍。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台州一些企业家反映,土地已经紧张。如果用来建宿舍和生产车间呢?有的企业没时间建,想腾出部分厂房仓库做宿舍,却发现不符合消防规定。一些商业人士称之为“安全成本”。
另外,上下班是否方便,住所是否有娱乐服务,子女教育是否有保障...这些看不见的、无法逃避的成本也在影响着人才。一位沿海县的企业家见到记者时感叹道:“我们介绍的一个医生,得知他的孩子要上农民工子弟学校,马上就走了。”
招不到人,成了浙江企业普遍的烦恼。绍兴、金华、台州等多家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反映难以招到普通工人、技术人员、R&D人才和管理人才。
相比之下,一些地方的工业用地价格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经过132轮竞价,以3.31亿元成交,每亩497万元,溢价率372.9%。2018年8月,温岭市泽国镇拍卖了两块工业用地。这样的价格让去温岭考察的深圳企业家们大吃一惊:“什么样的行业能接受这么高的地价?”
融资难,融资贵,也是多方面出现的。浙江讯视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做3D打印,CEO在办公室里放着一个行李箱,随时准备出门“找钱”。他坦言,2018年,他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融资上。在一些地区,银行贷款政策有许多限制,管理银行和经营银行之间存在差异。一些经营银行看好本地企业,却不能放贷。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规避风险,很多企业在结算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时都选择现金交易。台州一家焊接设备制造商想购买一批印刷电路板。现金不够怎么办?分批购买。同时,缴费年限也比以前长了。有企业家透露,以往信用好的国外客户,开始将付款期限延长至6个月,资金成本压力更大。
一些企业家担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些隐性成本会逐渐显现出来。适应高成本时代的生存法则,依然是制造企业新一年的第一课。
压力下的突破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高成本通常会传导给下游的买家。但去年以来,外部市场不景气,未能实现涨潮,成本压力在中小企业身上累积。
一位有着20年创业经验的水暖阀门创业者感叹,相比10年前的金融危机,2018年以来的生活“更难过了”。十年前,如果不炒其他生意,生活还能维持;现在一方面市场不景气,购买力弱,一方面产能扩张行业竞争加剧,外商贴牌竞争质优价廉。“这么高的成本怎么打?”
不少机械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主在向记者抱怨时,都提到了他们现在订单的特点——小批量、多品种。
一些企业主告诉记者,过去他们不屑于“小批量多品种”的单子,现在他们都抢着要客户需要的各种单子。“小批量多品种”订单的生产成本高于大规模订单:更不用说生产线改造成本,销售、仓储、物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都不低。好在这些订单利润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成本。只要成本超过竞争对手,就会考虑deus ex。
在玉环市青岗镇产业集聚区,浙江新帆暖通控股有限公司厂区外,货车频繁进出,车间里的数控车床正在全速运转。董事长姜表示,目前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订单,无论是100件还是10件产品。“做大产值不难,重点是在利润上下功夫。”
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国供热大会上,“新风机”获得年度突出贡献奖,不久前入选省级“创新示范中小企业”。除了拼价格、拼质量,江铃会更加注重行业内的市场话语权。品牌和创新是他目前的重点。
除了“少吃多餐”,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是另一个突破口。
"机械手使用方便,搬运部件稳定,可以24小时运转."在温岭大溪镇采访时,镇上三家企业的负责人在讨论六轴机械臂时兴致勃勃。浙江何超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仁达算了一笔账:2018年花了10多万元订购了一台国产六轴机械手,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全部推广后,可以减少整理过程中3/4的人工。
“政府补贴帮助了我们。”孙仁达庆幸的是,两年前,企业在建设院士工作站、安装自动化设备方面投入很大,镇里很关心,对符合政策的投资给予一定补贴。
一些公司对这个过程已经“死心”了。温岭新都机械有限公司优化了磨床的加工工艺,将这一环节的成本降低了40%。总经理钟海志感叹:“有些成本上涨是阻止不了的,但内部优化节省下来的工资有时会超过接大单的利润。”
对于制造业创业者来说,是否要攀登成本这座大山,是否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是爬上危险的高峰,还是跌入深渊。温岭的水泵和电机,玉环的汽车和摩托车配件,柯桥的纺织品,永康的阀门...这些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强,盈利能力强,成本承受能力高。
“传统企业自我介绍的时候,喜欢说工厂有多大,产品有多少种。高科技公司不应该这样。”走在老厂里,台州金泰精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告诉记者,他新引进的可视化仿真技术正在给这个家族企业带来改变。
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陈不想只是跟随代工的脚步,他想引领行业。谈起参加被业内称为国际奥林匹克的剑桥大学国际塑性成形技术大会,他至今颇为兴奋:国内与会者大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他是唯一的企业界代表。
“要做制造商,我们必须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不是最大的。”第二代,艺术家,他说,他并没有因为工厂每天出货40万件汽车零部件锻件而沾沾自喜,而是更着迷于如何从经验制造走向科学制造。据了解,目前已有多位国内专家加入金泰项目团队,来自上海的R&D团队致力于为行业提供精密成形技术解决方案。
减法中的加法
但是,爬成本山,光做减法是不够的,有的还要做加法。
走进新昌澄潭工业区元鑫实业有限公司,中国住网,一排十几辆豪华轿车,都是本地牌照。该负责人表示,这些都是为了引进高端人才而增加的,每年仅车辆折旧就增加了近300万元。
有企业家直言,从去年开始,各大城市上演抢人才大战。其实企业之间的抢人大战更激烈,县市级企业抢人和留人的成本更高。
因此,在人才优势地区设立R&D机构已成为一种趋势。浙江讯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良因为在当地招不到所需的管理和具体技术人才,准备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分公司。
通过从外部引进人才,从内部精细化管理来提高竞争力,是许多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的实践。
在温岭泽国镇,年轻的富二代曹鹏最感兴趣的是精细化管理。2018年,他给公司“开刀”:专门请了台湾省咨询团队做精细化管理改造,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了六七次培训。工商管理专业的曹鹏(音译)计算出这笔投资总计达三四百万元。
“但是值。”曹鹏告诉记者,型号车间的工艺改造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改造效益开始显现;精细化管理改造后,样品车间产量可提高20%,人工成本可节约10%~20%。接下来他会研究各个车间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推进。
类似的故事,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
在台州,邀请日本知名精细管理咨询公司到县(市、区)驻厂。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并不愿意接受小微企业的名单,但最终被这些企业负责人的诚意所感动。
在永康,凌翔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将咨询公司上门服务的频率从每年不定期增加到每月一次。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总经理陈新军在车间追着咨询师问:“管理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曾经出现在高档写字楼和现代化大工厂的管理顾问,如今频繁出现在浙江的乡镇工业园区。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赤脚上岸”的管理者不时会弹出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等词汇。
经信部门、乡镇工业办等多位负责人也为此添了“烦恼”:以前督促企业负责人参加各种培训,现在不用赶了,企业主也对班主任提出了各种要求。温岭泽国镇一个乡镇工业办的负责人说,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到处听课找老师,邀请他们给镇上的企业家讲课。满教室是他最大的回报。
翻山越岭的路并不寂寞。
浙江在线杭州1月21日讯(浙江在线金春华)翻过成本这座大山,浙江制造企业并非一路孤军奋战。
温岭一位企业家激动地说,记者进门前后,当地一家银行、市、县、镇的负责人都来拜访,问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竞买人多,肯定会推高工业用地价格,所以温岭市成立了企业库,优先保证优质工业用地。
2018年初,温岭市尼可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晓荣以780万元总价竞得某园区9亩工业用地。为了筹措购地资金,他东借西借,几乎是为了减少设备购置的资金。当地政府尝试“先租后让”后,他不用一次性支付780万元。前六年我每年交几十万的房租,经济压力轻了很多。最近,他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自动化设备。
刚刚迈入条例门槛的孙仁达又享受到了一份红利:他以总价1400多万元拿下了大溪镇公园的一块地,按揭支付,首付30%。
“2019年是我们的观察期。在做一些基础工作的同时,我们准备建设一个占地46亩的新工厂。”在陈办公室整面墙上的英文标牌中,大大的红色“希望”格外醒目。
面对成本这座高山,浙江制造企业从来没有胆怯过。
虽然受访的30家民营企业都遇到过成本高的问题,但没有一家放过,但他们一直乐观坚强,就像改革开放40年来,他们迎难而上,不断攀登。
变化中,挑战最大,机遇最大。
浙江的发展一直是被逼出来的。曾经,在资源要素短缺的逼迫下,浙江人跳出局限,创造了领先的民营经济;如今面对高成本、市场挑战、技术升级,我们一定会化挑战为机遇,在新一轮大浪淘沙中永远站在最前沿。
前几天去长春参加行业峰会的蒋在朋友圈写了一段感悟:“专注做一件事,剩下的交给时间。”
春天快到了。在浙江,一大批中小制造企业正披甲载军,迎接高质量生存的春天。是的,浙江人一定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一定能走出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如何翻山越岭,翻越大山取得成功的名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641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