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
光明日报记者李云
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110岁生日。
110年,路是蓝的;110年,薪火相传;110年,积累了很多;110年,还年轻。郭波的世纪变迁见证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历程,更记录了新中国勇往直前的步伐。
9日前后,国家博物馆陆续举行了一系列活动,为的是给他们庆生,也是向党和人民汇报工作。
罗捐赠展厅门口摄
传承传统,保持文脉。
从6月29日开始,将陆续推出“更加关注罗捐赠火种展”、“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成果展”(暂定名),从藏品、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三个方面讲述国家博物馆110年历史。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143万余件,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代表性实物证据的重要收藏和展示平台,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收藏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和热情支持。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罗,字文炯,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钱币学家和钱币收藏家。他与方若、张树勋并称“近代三大杰出春家”,有“北国之南巴蜀罗”之誉。1957年9月,罗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到1965年,他已捐赠文物70余件(套)。罗捐赠的钱币中外皆有,品相极佳,版本丰富,与其他泉家捐赠的文物一起,奠定了钱币收藏的基础。如今,中国古钱币已成为郭波收藏的一大门类,数量之大,门类之全,一等品数量之多,为国内外之冠。6月29日,“罗捐赠展”展出了罗捐赠的170件(套)文物,特别是140余件钱币藏品,按时间顺序系统展示,让观众潜移默化地触摸到中国钱币的发展史,也深深感受到一代著名收藏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
罗只是众多文物捐赠者之一。他们热爱中华文明,坚守民族语境,更勇于化私为公,自觉把自己的微薄之力投入到文化繁荣发展的宏大洪流中。还有一批捐赠人,以何鸿燊先生为代表,把流失海外的文物自己带回家,无偿捐赠给国家。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了“强大的民族造就强大的文物,强大的民族运动造就强大的文化”的深刻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像罗和何鸿燊这样的有识之士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甘肃毛家坪出土的春秋时期童歌。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秦穆公手工艺品。李云摄
路是蓝的,风雨是硬的。
伴随着郭波的建设和发展,郭波考古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在7月1日开幕的“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上,记者看到了上图的艰辛历程,下图的寻访,郭波考古学家黄泉等诸多重要成果,也领略了几代人对严谨、执着、“择一业终身”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1921年,几乎与河南仰韶遗址发掘同时,河北巨鹿开始了古城发掘,拉开了郭波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郭波考古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80年代的山西垣曲古城东莞,到90年代的河南渑池板村;从21世纪初的山西绛县周家庄,到持续20多年的“秦早期文化、西戎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从2018年开始的河北康保兴隆裕民文化遗址,到202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西绛县西五笔遗址...展览中的这些考古成果只是郭波考古学家耕耘土地的一个剪影。
在中国的水下、遥感和导航空摄影考古领域,郭波无疑是领头雁。早在1987年,在时任馆长余的倡导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成立,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尚属首次。从1992年到1995年,历时4年,由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学家组成的考古队,对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于称这次发掘是“首次由我们自己的努力实现的正式水下考古工作”,它还被列入“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接下来的30多年,水下考古蓬勃发展,覆盖了中国多个海域,南海一号的发现、整体打捞和保护性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的缩影和典范。
1995年,郭波成立了Hangkong 空照相考古工作组,成为中国第一个专门的遥感考古机构。他们在河南洛阳、汉魏古城、内蒙古赤峰等地区的航拍空考古调查,极大地弥补了野外考古的不足,为大遗址的规划保护和元上都遗址的申遗提供了大量不可或缺的资料。
清朝的万交一号海难露出水面。康熙年间,青花月是用来清图盖坛的。李云摄
新时期以来,郭波考古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明显丰富。他们活跃在科技创新和应用领域,并于2018年在考古所成立了科技考古研究所。除了遥感与导航空摄影考古,他们的研究方向还拓展了动物、植物、体质人类学和冶金考古、同位素分析等。此外,郭波积极发展环境考古,成立了环境考古研究所,致力于研究沿海和内陆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及其与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他们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工程,先后在新疆乌什图尔、玉子干遗址开展考古工作,通过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发掘出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和古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
互学文明,共享美好。
郭波是民族文化的客厅,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其为庆祝成立110周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地同行的全力支持。记者了解到,众多国际合作伙伴通过信函、视频等方式发来祝贺,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的近百名合作伙伴参与了一系列活动,为全球观众奉献了精彩内容。
2020年,在疫情阻碍线下国际交流的背景下,郭波与5大洲14个国家的15个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全球博物馆藏品线上接力”,在国内外获得热烈反响。7月6日至11日,郭波联合国内外33家顶级博物馆齐聚云端,共同举办主题为“携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的全球博物馆藏品线上接力活动。10位国内博物馆馆长将共同讲述中国故事,与来自五大洲的24位国际博物馆馆长一起,以约150件珍贵藏品展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传递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理念。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是郭波于2019年4月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的全球博物馆高端对话机制,也是郭波对外交流的一大品牌。第二届论坛将于7月11日线上线下举办。来自五大洲27个国家的100多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将出席论坛,围绕“变革与坚持:博物馆在时代中的责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全球博物馆把握和应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南海一号沉船露出水面。南宋青花釉叶脉纹花嘴灯是景德镇青花瓷的精品。李云摄
国际交流展是博物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本次庆典期间,郭波还将为全球观众呈现三场国际交流展:7月10日至10月9日,郭波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合作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届时,中国观众将看到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意大利的青铜器、雕塑、陶器、钱币等308件(套)珍贵文物,领略意大利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7月26日至9月25日在郭波举办的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览(展览名称待定)是第11届中韩日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的成果。旨在深度展示中韩日三国古代青铜工艺之美,系统呈现三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礼仪文明和科学艺术成就。
此外,由郭波策划的“品味中国——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于6月8日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系统阐释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和文化内涵,让世界了解和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意趣。展览将持续到8月21日。在郭波北的11号展厅,国内观众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展览,在勺子和烹饪之间,领略生活的智慧和尊严。
王紫绮的照片,国家博物馆的外部/明亮的图片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旗舰。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足迹,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这是中华儿女传承文明、开辟未来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追根溯源是为了展望未来;回首是为了看得更远。几百还年轻!郭波昂首阔步,踏着青春的节奏,走向明天...
《光明日报》(2022年7月10日第1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国家博物馆建党一百周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027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