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珊 见习记者 余俊毅
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银行机构纷纷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目前已有多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1年绿色信贷的投放情况,《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去年年报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去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规模分列前三。其中工商银行贷款规模破2.4万亿元,农业银行及建设银行贷款规模接近2万亿元。
4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万亿元
目前A股已有18家银行披露了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相关情况。《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4月6日,18家A股上市银行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规模合计超11万亿元,各家银行绿色贷款较上一年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绿色贷款余额规模来看,其中有4家银行规模超万亿元,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截至去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2.48万亿元、1.98万亿元、1.96万亿元、1.39万亿元。
从绿色信贷规模同比增速来看,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增幅均超100%,位列前三,增幅分别为204.6%、140.75%、103.76%。
从绿色贷款的投放方面来看,主要方向是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环保、水资源处理、风电项目、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金融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是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也是绿色金融的主力军、主渠道。未来银行机构一定会进一步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一方面,“双碳”目标已经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势不可挡。银行作为主力军应担起大旗。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资源会向绿色发展倾斜,未来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是要写入法律的。从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看,未来加大绿色信贷是银行的理性选择。
多笔首单“碳贷款”落地
除绿色信贷外,多家银行年报里也提及了在碳排放相关贷款方面进行的创新探索和实践。
比如,邮储银行去年成功落地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投资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交通银行落地长三角地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先后在青岛、重庆、南昌等地发放基于全国碳排放配额(CEA)质押融资,并协同各方,落地全国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叠加保证保险融资业务。兴业银行落地碳中和债券、全国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湿地碳汇质押融资等多笔具有“首单”“首创”意义的业务,在多个重点地区批量开展碳排放配额质押业务。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帮助各个行业盘活碳资产,助力碳交易,是当前银行碳金融领域把握机遇、业务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之一。银行在碳资产质押方面贷款,可有效帮助企业盘活碳配额资产、降低授信门槛,解决节能减排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引导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此外,也有银行从不同的方面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比如,工商银行去年在广东、天津、广西等地区试点碳中和“零碳网点”,积极履行大行责任担当,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去年在行业内首发“碳中和”资产配置指数及绿色金融主题理财产品。招商银行去年建立了绿色金融绩效考核制度,在总行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置“绿色信贷”指标。
需注意的是,当前环境下银行业助力绿色金融仍面临一定的挑战,杨海平认为,一是对环境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综合管控,较难把握。二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之间或者说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较难把握。三是绿色金融能力和其他金融能力的融合,绿色金融战略和其他战略之间的融合,较难实现。例如,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行能力的融合,实现难度大。绿色银行和数字银行战略的融合,实现难度大。
杨海平建议,未来银行机构仍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建设机制;通过与环保部门、产业主体、国内外咨询机构、国内外同业等合作;通过借助金融科技提升绿色金融能力,一体化推进绿色银行和数字银行的打造等方面来增强自身能力。
(编辑 才山丹)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18家上市银行2021年绿色信贷超11万亿元 4家过万亿元":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yhdk/50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