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下面是文论论文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论文
摘要:金融风险管理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而思政教育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和丰富思政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本文旨在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思政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思政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金融风险管理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思政教育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因此,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道德标准的金融从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简介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金融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到金融市场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金融市场基础知识、金融市场风险类型、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方法、金融市场监管等方面。
2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知识培养目标
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对于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道德标准的金融从业人才至关重要。
2.2 能力培养目标
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未来从事金融工作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3 素质培养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
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使其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在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虽然该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思政元素,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水平不同等原因,这些元素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和发挥。
3.2 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融合不足
在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之间的融合不足。虽然该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引领元素,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这些元素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和发挥。
3.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
在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思政教学方法单一。通常采用讲述式或者PPT演示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优化措施
4.1 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针对现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来弥补不足。比如,在讲解金融市场基础知识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相关的思想教育。
4.2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金融风险治理结构
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相结合,我们需要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深入理论学习。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有关思政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加强自身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把握。
第二,巧用现实案例。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并将相关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巧妙地融入案例中。
第三,积极提升价值。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标准。
4.3 丰富思政教学方法
为了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我们需要丰富思政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金融市场监管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者辩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相关法规和制度。
5 结语
通过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和丰富思政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相信在这些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道德标准的金融从业人才。
该篇文献已经收录在【文论论文网】,【文论论文网】收录了相关文献数万篇,读者可以访问该网站并根据需要自行检索相关文章,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应有的帮助。
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论文
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商业银行利用流动性负债为非流动资产融资,给实体部门提供流动性,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erger & Bouwman ,2017)。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业为主导,金融服务实体企业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吕思聪,2018)。自2013年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步入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状态,经济增速的放缓不利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且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宏观环境的演变给银行体系的金融服务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既是短期内抵御风险冲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应对举措,也是中长期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有效手段,具有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的顺周期性被认为是危机产生的重要驱动力并引起广泛关注。市场参与者的顺周期行为导致金融冲击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放大,加重了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同时,为了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保障民生、防范风险的目标,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宏观政策,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频繁的“政策调试”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银行系统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也会受到经济周期效应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
由于银行是政策作用于企业的重要枢纽,相对于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更具政策敏感性,并且货币政策的变动可以通过信贷传导渠道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郭晔等,2018),所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研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同时,由于银行信贷变动的顺周期特征,导致流动性创造的顺周期行为会放大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因此在探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的过程中引入周期因素,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论文研究首先发现,从整体来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增加银行风险这一渠道来减少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银行风险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渠道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从而改变微观企业的投融资模式,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因此,银行作为信贷传导渠道的主体,货币政策的不断变动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引致流动性创造的变化。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已有学者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田国强和李双建,2020;钱燕和张浩博,2020)。同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作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当政策频繁调试而引致不确定性增大时,银行为了规避可能的经营风险,会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减少风险资产的投放量,收缩贷款发放规模,从资产端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从负债端来看,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影响企业现金流状况,导致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的上升(谭小芬和张文婧,2017)。为了自我保护,企业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存入银行;并且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强也会影响存款人的行为。出于风险规避的目的,存款人预期其在银行的存款得不到安全保障,会减少存款甚至增加提前取款的意向,从而削弱了银行对存款的吸引力,降低银行吸收存款规模。银行无法利用充足的短期流动性存款为贷款业务提供资金流动服务,导致从负债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所以从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
同时,这种负向作用在表内和资产端的流动性创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组成来看,可以分为表内和表外、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流动性创造部分。一方面,从表内和表外的角度来看,表内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表内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用流动性负债为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向实体经济输出流动性的过程。表外业务则主要包括的是承兑汇票、贷款承诺等,虽然具有一定流动性创造的功能,但通常用于规避监管以及降低资产占比等。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企业会由于融资难度的提高而选择保有现金,家庭也会由于对未来的不良预期而减少银行存款,导致商业银行被迫通过调整表内资产负债结构以减小风险敞口,规避风险。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受制于表外业务规模以及强监管对业务种类限制,进行业务调整以降低风险敞口的能力不强,所以相较于表外来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另一方面,从资产端以及负债端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和负债两部分,流动性创造也源于负债和资产的流动性错配。在银行将流动性的负债转化为非流动性的资产这一过程中,负债端是流动性的来源,资产端体现了流动性的配置方向。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增强时,出于风险规避的目的,商业银行会优先考虑操纵贷款流向,迎合风险时期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同时,考虑到存款负债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主体,存款负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完全取决于存款人的意愿。加之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行为,例如发行债券、再贴现同业拆借、央行借款等,受到监管当局的严格管控,导致商业银行对负债端的流动性创造调控则缺乏主动性。因此,相较于负债端来说,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资产端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其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与经济周期变动相一致,即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具有顺周期特征(如Bernanke & Gertler,1995;李志辉等,2018;董石正和郑建明,2020),并且周期效应可以抑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尽管由于政策导向和变动引致的不确定性增加会对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但是整体经济向好的大环境还是促使商业银行创造更多的流动性水平。短期来看,这一影响有助于实体企业更好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再次,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可以改变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作用,实施的货币政策减弱了其不确定性,从而也减弱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不利影响,这一结论在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均有体现。
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作用在城商行和农商行、规模较小、盈利水平低、风险程度高的银行中更为显著。
本文的可能贡献为:第一,丰富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的相关研究。从政策不确定的角度来讲,现有文献大多研究其对企业以及对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从流动性创造的角度来讲,大量文献研究了货币政策、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以及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仅有少数文章有讨论二者的关系。本文以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为出发点,不仅探究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流动性创造间的关系,还分析了两者的作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两者相关文献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第二,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顺周期特征,结合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共同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更为深入全面;第三,论文从货币政策出发,探讨了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影响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作用于银行枢纽的效果,丰富了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流动性创造的文献。
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剧会导致宏观经济的波动,同时给微观主体增加决策成本和各项风险。银行是政策作用于企业的枢纽,相对于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银行更具有政策敏感性,并且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又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为了使银行扮演好经济枢纽的重要角色,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保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平稳地运行,针对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应该慎重抉择、统筹兼顾,避免微小的决策引发蝴蝶效应,导致决策和目标背道而驰。在调整政策决策的时候要考虑长期效应,尽可能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政府应该做到相关工作的公开透明,减少微观主体的决策成本,使其更好地应对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更利于整体经济有序地向目标进行调整。
其次要充分考虑政策变动对中小银行的冲击。本文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对经营能力较弱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影响更为不利,所以央行在政策调整时,应更多关注中小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应尽量引导市场预期,要在考虑宏观经济形势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和长远经济发展目标形成一致预期,防范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过大冲击。
再次,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及经营策略,所以作为连接国家与市场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要符合顺应货币政策的变动,适应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方向,为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和空间。
最后,要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顺周期特征,由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与经济周期相关联,流动性创造的顺周期性会延长整体经济周期的效果,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了规避风险,监管部门的政策实施要兼顾流动性创造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注意因顺周期效应而导致的政策实施效果的缓释,同时建议要灵活使用各种金融监管工具,在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完善中国逆周期资本监管。
(作者:周晔 王亚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载于《经济学家》2021年第9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论文(对商业银行的认识论文)":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028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