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处置不良贷款都有哪些难点?对策是什么?,下面是开伟观察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处置存在困难
作者田忠华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员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银行不良贷款占比不断上升,使银行面临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的压力不断增大。多年来要求制止前清后增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成为当前行业经营的难点和痛点。
按正常情况看,不良贷款超过2年,将会成为难啃的“硬骨头”。一是因为,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借款人的用款项目出现困难,若发生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即使贷款形成不良,也会在短时间内,或者准确一点说在一年内归还贷款,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企业或者个人发生经营困难,也会履行合同义务,在短时间内清偿贷款,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无还本续贷的方式,实行贷款重新盘活。二是逾期两年后的贷款,大多是贷款主体的项目经营会出现严重问题,要么是停产待重整,要么是企业面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借款人归还贷款面临的压力增大,对于贷款的清收盘活,最大的希望只有寄托在担保人的身上,一旦贷款逾期超过2年,贷款形成呆账的风险增加。三对于抵押类贷款将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处置难。对于房产或者机械设备抵押类贷款,由于如今房价已到了高价位运行阶段,房产经营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二手类房产销售,很少有人过问,更别说一些企业化经营性质的房产;对于机械设备,即使销售处理,只有类似的经营项目企业才会接手二手的抵押类机械设备,而且抵押设备要符合时代化的生产需求,且价格明显更多低于新型机械设备价格。另一方面是变现难。对于房产或者机械设备抵押贷款,根据抵押物评估价值,一般抵押率在50%左右,但真正以抵押物抵贷时,变现率很难收回贷款本息。主要原因是抵押房产(特别是企业生产用房抵押物)由于具有企业经营生产的特性,不能作为商品住房使用,减少了销售的几率,很难找到合适的买家,不但增加销售的难度,也很难卖到合适的价格,这就形成了新的抵押类贷款的风险。
为此,在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中,传统的清收方法,将面临很大的压力,需要在清收中创新方式方法,在抵押类贷款处置中创新工作思路,来化解不良贷款的风险。
一是争取政策性支持。商业银行对于贷款不良贷款化解工作,要及时向地方政府,地方金融办和银行业监管部门做好汇报,争取在不良化解工作中得到政府和当地司法部门的支持。对于公职人员有不良贷款的,地方政府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方案,组织部门和纪委监察委采取必要的组织和纪律手段,要求自身有不良贷款的公职人员限期还款,并制定出不良贷款清偿计划。在政策方面,在抵押物变现处置过程中,要争取得到抵债资产处置税收降低或者减免政策,降低不良贷款的清收成本。
二是发挥政府调节职能,使抵押物变现能力的最大化。对于房产和机械设备抵押类贷款,商业银行要积极向地方政府做好优化清收方案的汇报,积极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协调相关企业,争取已破产企业实现重组、被兼并等方式,来活化已没有生机的企业,更大化的发挥抵押物的原有作用,保证抵押物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既减少了重组企业的投资压力,又能发挥被兼并企业的资源优势,同时最大化的化解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是发挥员工不良贷款清收的优势。成立专门的清收部门,制定一套完善的不良贷款清收考核办法。在清收过程中制定依法合规灵活的清收方案,利用面子式清收、财产继承式清收等方式,通过组成声势浩大带有标志性清收标志的队伍,拉条幅宣传,组织人员上门清收,制造“赖账”可耻的氛围,让一些财产转移,赖账不还的人通过舆论压力,主动还款;通过熟人、亲戚等方式,劝说债务人子女,履行其父母或者祖辈债务的还款义务。同时要加大依法清收的力度。商业银行要与司法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得到相关法律政策和执行的支持,不但能够即使保全诉讼时效,同时能够给“赖债人”精神压力,通过被执行阶段,“老赖”身份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升学、公务员招聘等,通过不同的压力,迫使借款人还款。这是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依法清收优势所在。
银行化解不良贷款举措
截至去年末,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减少300余家,其背后是来自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基金和专业金融资产管理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化险的结果。
作为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近年来深入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中国东方有关负责人近日对记者表示,受疫情冲击、宏观经济下行、自身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部分区域中小银行风险突出,公司聚焦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难题,积极与存款保险公司、中小银行和地方政府等相关方衔接,持续探索和创新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可行路径。2021年—2023年6月,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处置、风险化解基金等多种形式,累计收购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1407.12亿元。
10省市高风险机构已清零
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进入8月,省联社改革提速,辽宁、河南、山西多省先后获批在辖内筹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商业联合银行。
深化省联社改革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其改革的目的是理顺农信社的管理体制,强调农信社独立的法人地位、经营的独立性,同时也是推动高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根据2022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4368家参评机构中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继续下降,为346家,总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72%。从机构类型看,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分别为202家和112家。
从地区分布看,目前上海、浙江等10个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13个省市辖内高风险机构维持在个位数水平,高风险机构集中于个别省份。
化险的外部“输血”来源
注入资本金、剥离和处置问题资产、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必备举措。
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的研报指出,在省联社改革进程中,无论选择是建立新的改革模式,还是优化原有的省联社模式,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来源于农信社体制机制中的特性问题,如部分农信社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化解不良、防控风险面临严峻挑战等。
但无论上述哪种必备举措,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外部“输血”尤为关键,中小银行专项债、存款保险基金、AMC的不良资产收购资金等都是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
自2020年底广东省落地首只中小银行专项债以来,地方财政部门通过直接认购中小银行的转股协议存款,或以地方金融控股公司间接入股注资支持的方式,实现对特定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小银行专项债累计发行规模超4000亿元,今年以来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已发行规模是去年全年的两倍有余,已批复额度中仍有1400余亿待发,发行地区以西部、东北地区为主。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下称“存款保险公司”)作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者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管理者,具有对投保机构的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等职能。中国东方有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公司积极支持存款保险公司探索参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路径和方式,2020年11月,中国东方中标存款保险公司某银行不良资产包委托处置项目;2022年,公司组建专家顾问团,二度中标存款保险公司专项服务项目,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对问题中小银行进行快速、有序处置,为辽宁、安徽、河南等区域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提供专业服务,保障了数十万储户存款的安全兑付,及时阻断风险蔓延。
自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施行以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信心、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存款保险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对于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持续性问题,除投保机构所缴纳的保费外,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建华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应明确存款保险基金面临不足时,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发债、向央行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
创新不良资产业务工具支持中小银行改革化险
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往往面临着不良资产处置难的困境,这就需要借助外力进行在线修复,AMC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低和处置难度大、交易双方分歧大、收购成交率低等难题。
“2021年以来,中国东方聚焦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损失承担弱的关键点,把握重点省份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试点政策窗口期,充分发挥央行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优势,综合运用结构化交易、反委托处置手段等弥合定价分歧,加大中小银行不良资产收购,点对点支持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有效支持山东、广西等地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剥离不良资产。”上述负责人称。
据介绍,在创新不良资产业务工具方面,中国东方通过成立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基金、制定“问题股东出清+不良资产剥离+发行专项债+协议存款转股”综合实施方案等方式,打造区域中小银行化险样板,探索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长效机制。
例如,2022年,中国东方在某省金融改革化险工作专班的领导下,携手省市两级政府,成立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基金,以结构化交易模式,构建“收益分成、损失共担”机制,通过“双层SPV结构”,“一企一策”收购省内多家城商行不良资产,推动地方法人银行重组整合。截至2023年6月,共化解当地中小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超过290亿元。
此外,在参与河北某地方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工作中,中国东方立足从根源上解决制约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问题股东出清+不良资产剥离+发行专项债+协议存款转股”一揽子风险化解方案。当前,通过大股东股权转让退出、增资入股引入投资者等一系列战略重组,改造问题银行股权架构,强化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该银行主要指标均已满足监管要求,初步恢复自身造血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公司等相关各方做好中小银行风险化险业务模式的探索和总结,全力支持存款保险公司更好地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金融机构救助管理等工作,积极探索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长效机制,完善风险化解处置机制。”中国东方有关负责人称。
责编:杨喻程
校对:姚远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处置存在困难(银行化解不良贷款举措)":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445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