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借款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钱谁还?,下面是土默特右旗人民法院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实际用款人不是贷款人
现实生活中,由于资质、信用、政策规定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借用他人名义向银行贷款的情况,从而发生名义借款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的现象。当借款不能如期偿还时,名义借款人被起诉后又通常以自己非实际使用人为由要求免责,该抗辩意见能否成立?最终还款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呢?下面这个案例或许将会告诉您答案。
案情简介
2016年12月23日,被告韩某、杨某夫妻与原告A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借款30000元,借款到期日为2017年12月21日。
同日,被告云某与原告A银行签订《连带责任保证承诺书》,承诺自愿为上述借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保证期直至贷款本息全部清偿完毕,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以及债权人为实现债权的一切费用。
借款到期后,被告夫妻本息分文未还,遂原告A银行将被告三人起诉至土右法院。
庭审过程中,被告韩某、杨某均辩称案涉借款系云某借用其名义向原告A银行借款,云某为该笔贷款实际使用人,故应当由实际借款人云某承担还款责任。
裁判结果
本院认为,被告三人均未向法庭提交任何证据予以证实原告A银行知晓实际借款人,故本院对其辩称意见不予采纳。被告韩某、杨某向原告借款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二被告应积极履行还本付息义务,故对原告A银行要求被告韩某、杨某偿还借款本息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被告云某与原告A银行签订《连带责任保证承诺书》,自愿为上述借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保证期间为直至贷款本息全部清偿完毕为止。
据此,原、被告双方对保证期间未明确约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故原告提供的催款通知书可以证实原告在担保期间内向被告云某提出相应主张,符合法律规定,被告云某作为该笔借款的担保人应承担相应担保责任,并在承担保证责任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一条之规定有权向债务人韩某、杨某追偿。
审理要点
借款时是否披露名义借款人的地位是该类案件的争议焦点,名义借款人对此负有举证证明责任。若名义借款人不能举证证明借款时已向出借人披露了名义借款人,则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名义借款人为借款合同的相对人,应当承担偿还责任。名义借款人与借款实际使用人之间的关系应当另案处理。
如果名义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实际使用人,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仅为借名义借款,名义借款人并不实际参与借款关系的履行活动,也不享受借款活动利益的,应当认定实际使用人为实际借款人,由实际使用人承担偿还责任。
法官提醒
当遇有他人请求借用自己名义贷款的情况时,当事人应当秉持谨慎态度,充分考虑相关的法律风险和可能带来的损失,注重审查实际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应当与出借人、实际使用人签订三方协议。不能签订三方协议的情况下,可与实际借款人办理委托手续并及时向出借人披露实际借款人,避免因为一时善意使得己方利益受损。
相关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百二十五条 【委托人介入权】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第九百二十六条 【委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和第三人选择权】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是,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
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是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
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委托人作为其相对人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以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贷款人和借款人是一个意思嘛
鲁法案例【2023】525
原告持有被告出具的“借条”并以民间借贷提起诉讼,却被法院驳回诉讼请求,这是怎么回事?
案情简介
原告赵某承揽了某社区住宅楼工程,并将涉案工程转包给案外人金某,金某又分包部分工程给被告陈某。后来金某不知去向,经协商约定,由陈某继续施工,赵某据实结算并支付工程款。后被告陈某的配偶王某分两次在原告赵某处支款10000元、30000元,并在赵某书写的“今借某工地”字样的借条上签字捺印。2022年12月,根据手中持有的两张借条,赵某诉至法院,请求判决陈某及其配偶王某偿还借款。
法院审理
法院依法审理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为原、被告是否存在借款合意。根据查明的工程分包事实,原、被告之间存在承揽法律关系,双方约定工程款据实支付,且在分包工程量查证中,原告无法证实存在超付工程款行为。另查明,“借条”均系原告自行书写,并存在多处修改,法院认定被告王某支取涉案40000元并出具债权凭证的行为,并非民间借贷行为引起。因此,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赵某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根据《民法典》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据此,能否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民间借贷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债权凭证的种类和性质,以及债权凭证是否足以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借贷合意、出借款项是否已实际交付等方面事实。
在出借人能够提供真实完整的借款凭证情况下,一般应先推定其与借款人之间达成了借款合同关系的合意。然而,在被告予以否认存在借款合意情况下,特别是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双方之间的款项往来系基于其他法律关系时,法院应针对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借贷合意进一步予以审查,避免过于看重债权凭证而忽视了对其他法律关系引起的款项往来事实的审查。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原告以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为依据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依据基础法律关系提出抗辩或者反诉,并提供证据证明债权纠纷非民间借贷行为引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查明的案件事实,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
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或者清算达成的债权债务协议,不适用前款规定。
编写:黄应赛
转自:兰陵法院
来源: 山东高法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实际用款人不是贷款人(贷款人和借款人是一个意思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53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