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里发了两条关于买了某品牌蛋糕后吃出黑毛和指甲状异物的新闻,引起了关注。对此,商家的回应是“黑发是刷毛”“不会是指甲,可能是蓬松的”。真相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调查。
然而,在微博上,一项由网友发起的民意调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如果在食物中吃到异物,你会选择维权吗?”调查结果显示,13%的网友选择“不行,太麻烦了”;25%的网友选择“要看情况,就算问题不大。”可见,放弃维权和“忍”的消费者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其消费纠纷涉及的纠纷金额并不大。如果通过常规的解决机制来处理,他们维权的人力、金钱、时间成本可能远远高于他们消费时所付出的成本。面对解决纠纷可能付出的高昂代价,很多消费者往往选择放弃维权,“忍”下去。
由于小额消费可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快速妥善地解决小额消费纠纷,不仅是保护消费者个体利益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以低成本的方式妥善解决纠纷,这是不言而喻的共识。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能优质高效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能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呢?
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我们能不能更主动一点,而不是等着消费者“忍”呢?毕竟,企业自律不仅仅体现在平时对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认识上,还包括自行解决消费纠纷的能力。因此,应充分挖掘企业在解决消费纠纷中的作用。比如,引导企业进一步畅通受理消费者投诉的渠道,探索自主解决消费纠纷的机制,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良性协商和沟通,使解决大部分小规模消费纠纷更加现实。
消费者协会在消费纠纷解决中扮演着消费者“父母”的角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组织的职责,不仅包括受理消费者的投诉,还包括对投诉进行调查和调解,支持受害消费者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提起诉讼。但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支持消费者集团诉讼主要适用于侵害众多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营者不接受消费者组织调解,或者调解后消费纠纷无法解决的案件。实践中,部分经营者在得知消委会或其他消费者组织准备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后,考虑到应诉成本、失信者“黑名单”等因素,主动接受调解,积极履行退款或赔偿义务。
当然,进一步完善消费者集团诉讼制度,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需要司法机关和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同时为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组织依法履行职责、收集证据信息提供必要的支持。
除上述渠道外,消费者还可以在发生消费纠纷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我国民事诉讼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试行期为3个月。但是,三个月的试用期与小额诉讼当事人对公平和效率的心理预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简易程序的基础上,人民法院还积极推进民事速裁程序改革。小额消费纠纷是否也可以纳入速裁程序,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预期,值得进一步探讨。
遇到消费小纠纷需要“忍”吗?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不让消费者做“沉默的羔羊”,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维权环境的优化,增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信心。也许这是当务之急。(检察日报石)据
来源:检察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额消费是否值得维护,小额消费纠纷法庭":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266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