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并被利用的?揭开贷款中介背后的黑灰产业链,下面是环球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平安贷款销售好做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甚至骚扰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的信息究竟是怎样泄露的,又是怎样到了不法分子手里的呢?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一系列贷款中介黑色链条案,比较完整地揭开了个人信息从被泄露到被利用的过程。
上海市有不少消费者近期经常能接到号称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通话中,对方能非常精准地讲出你的姓名、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隐私信息。前期对骚扰电话的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我们发觉目前在贷款中介行业,骚扰电话问题比较突出,我们非常想知道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什么会流入到这些商家手中。
执法人员对贷款中介行业的多家公司初步调查后,首先锁定了一家贷款中介进行突击执法检查,当场在这家公司负责人的手机和工作电脑中发现大量购买来的消费者个人信息。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这个公司的负责人以2888块钱的价格购买了4万多条消费者个人信息。购买的信息当中包含消费者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一些非常隐私的信息。
2800多块钱买了4万多条消费者个人信息,约合每条信息几分钱,它却包含了消费者的诸多隐私,关乎消费者的个人安全。然而这家贷款中介公司购买海量个人信息后,就像“一鱼三吃”一样,对消费者进行多维度轰炸式骚扰。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第一种是通过人工拨打骚扰电话的方式。第二种是通过AI群呼语音系统向消费者拨打骚扰电话。一个AI群呼账号每天可以向消费者拨打3000到3500个左右骚扰电话。第三种是通过短信群发平台向消费者发送骚扰短信。一个群发平台账号可以向消费者每天发送22万条的骚扰短信,而且价格极其便宜,花了8400块钱,核算到每条骚扰短信的成本也就三四分钱。
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这家贷款中介非法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三种方式中,通过AI群呼语音系统骚扰消费者的方式,引起了他们重点关注。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虽然听到的是女孩子的声音,实际上是一个机器人,而非真人,使用了事先录制好的语音模板进行群呼拨打。其中话术是以中国平安贷款中心的名义,经过后期的了解,和中国平安也没有任何关联。
记者注意到,这家贷款中介使用的“AI语音群呼系统”,不论消费者如何回答,它都能对答如流,力求多角度窥探消费者需求,诱导消费者通过中介办理贷款。
采访中记者在这套AI语音群呼系统的后台看到,系统拨打时间上午从10点半到12点,下午从2点至6点。这套事先录制好、成体系的语音话术,只要消费者不挂断电话,即便最初表示拒绝或是没兴趣,AI语音系统会根据相应的关键词,自动推进语音片段,诱导消费者继续沟通和对话。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如果消费者直接提到了贷款的金额,系统就会直接将消费者定义为A类,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如果消费者给出了拒绝、否定或者不要贷款的态度,系统会自动地推下一条语音来进一步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消费者只要提到了金额两个字或者其他的设定好的关键词语,系统会走找到事先设定好的语音模板,进一步会咨询消费者名下是否有房,是否办理过保险。总而言之,这套语音话术针对各种情况都有一个预判。
记者还注意到,这套AI语音系统根据消费者的通话时长、对话轮次,以及和AI系统沟通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自动对消费者进行A—F六个级别的所谓“评级”。随后,根据评级结果,再采取人工拨打电话的方式,进一步骚扰消费者,诱导消费者贷款。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拨打的时间在十秒钟以内,对话轮次在两轮以内,包括可能有一些厌烦情绪,那么系统会定义成F级,也就是非意向客户。如果拨打的时间在一分钟到两分钟,对话轮次六到七轮,在对话的内容中有一些贷款的需求,系统就会评为A级,判定为最高意向的客户。系统会根据统计的信息,在ABC三个主要类别里边进行人工回访。
执法人员在调查中还发现,AI语音群呼系统给消费者打电话,往往都冒充不同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个人贷款部门工作人员。
一位80多岁的消费者,接听电话中虽然一再表示自己耳聋,听力不佳,但由于没有挂断电话,AI语音系统就一直在探寻他的资金需求,推销贷款业务。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从后台数据来看,这通电话的拨打时长是1分14秒,对话的轮次为10次。系统根据上述的情况,将此客户归为A类,也就是极具贷款意向的客户。
这也就是说,在接听了AI语音系统打来的骚扰电话以后,因为通话时长够长,对话轮次够多,这位已经80多岁退休的消费者被AI判定为极具贷款意向的客户,随后他还可能接到贷款中介打来的人工骚扰电话。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四级主办 杨智勇:一套AI语音系统可以理解成一个大的手机,拨打电话的费用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每分钟只要一毛四,一天如果拨打3471个电话,费用只需要37.3元,比养一个话务员的成本低太多了。中介实际上购买了3个AI座席,根据我们前期的了解,一个座席每天可以最大拨打3500通电话,有3个就可以一天打10000通。
执法人员初步调查发现,一家贷款中介公司只要购买AI语音群呼系统和多个座席账号,就可以自动批量地给消费者拨打骚扰电话。
随后,执法人员顺藤摸瓜,对开发和销售这个AI语音群呼系统的平台进行摸排调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从我们这次现场检查中发现,这家AI群呼系统软件公司的客户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有1200多个账号购买了这套AI群呼系统。
据了解,开发和销售这款AI语音群呼系统的是一家网络信息科技公司,在执法检查现场,执法人员找到了大量购买这款系统的相关账户和话费充值记录。
记者通过执法记录仪看到,这家公司的电脑中存有多家不同银行关于金融贷款等内容的话术模板。相关负责人承认,他们的AI语音平台,可以根据贷款中介公司等买家客户的需求,定制语音话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AI平台销往全国的1200多个账号中,有一些买家是上海的贷款中介。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应急指挥处副处长 王振龙:我们对这家AI智能呼叫平台进行调查时,发现上海有三十几家贷款中介公司也曾经购买、使用了这个AI智能呼叫平台。我们深入检查,看看这三十几家公司有没有涉嫌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执法人员对购买这款AI语音系统的上海贷款中介公司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多家贷款中介涉嫌非法购买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记者注意到,贷款中介公司非法购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有的约合一两分钱一条,有的则约合七八十块钱一条。据了解,这些信息的价格和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隐私内容和精准度等方面密切相关。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首先是通过了AI群呼系统初筛的信息,都是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其次这个信息当中包含的要素比较多,有客户的姓名、电话、年收入等等精准信息,还有这些消费者对贷款金额的需求,甚至倾向于向哪家银行贷款等等非常精准的信息。
那么,这些涉及消费者隐私、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和安全的大量个人信息,贷款中介公司是从哪儿得到的呢?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十四支队副支队长 陈欢欢:这些贷款中介公司主要是通过出售个人信息的黄牛购买个人信息。比如花了7500块钱买了5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据黄牛讲,这些个人信息都出自南银法巴消金App的5000个注册用户;还有以3900元的价格买了3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出自太享贷App的注册用户个人信息;还有花3000元的价格买了2000条消费者个人信息,出自一款名叫360借条App的注册用户信息。
据了解,贷款中介非法获得大量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后,首先会把这些信息以文件的形式,上传到AI语音群呼系统的后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贷款中介公司的办公地点往往比较扎堆,这次查获的5家涉案贷款中介都位于浦东的同一栋写字楼内。
记者查看相关执法记录仪时注意到,这些贷款中介公司内随处可见“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等商业宣传用语,这些和很多消费者接到的骚扰电话内容和短信内容非常相似。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一些贷款中介公司的墙上还悬挂巨大横幅,赫然写着“恭喜公司上月放款突破6000万”等字样。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总队长 韦浩:我们挖出了一条贷款中介后面的黑灰产业链。上游公司钻研话术模板,开发AI语音群呼系统,为贷款中介提供定制服务。下游的贷款中介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信息,利用外呼的人工AI语音,冒充信贷部门诱导贷款。
据了解,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部门持续在全市开展两轮“清链”行动,出动450多名执法人员,对全市的贷款中介进行集中执法,结果发现,有48家贷款中介涉及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冒用银行名义开展贷款业务,这些行为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另据了解,按相关法律规定,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买卖个人信息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公司或个人,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做进一步处理。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 总队长 韦浩:“清链”行动是今年民生领域铁拳行动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集中整治,解决老百姓比较头疼的贷款中介电话骚扰问题,清除这条黑灰产业链,给贷款中介行业敲响警钟,警示他们必须合法依规经营。
(总台记者 张芸 闫洪)
中国平安应届生工资待遇
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在最新业绩发布会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提到 “我们的员工太辛苦,他们的工作环境还要改善,他们的福利还远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那么2018年银行业整体的薪酬情况如何呢?
截至目前,3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19家完成2018年年报披露,其中包括5家国有大行和6家股份行,以及4家城商行和4家农商行。19家银行中,有相关可比数据的共14家。
在不少上市银行业绩回暖、“提质增效”的情况下,不少银行的员工薪酬也有所提升。不过受金融科技应用及银行业零售转型的影响,结构调整的“减员”依旧是银行业相对确定的趋势,尤其是对人员冗余的大行而言。
各大银行平均薪酬方面:
招商银行(58.5万元)、平安银行(52.8万元)、宁波银行(48.4万元)暂居前三,工农中建四家大行位居后四位,暂时垫底;
平均薪酬增幅超过10%的共有3家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农业银行。其中,招商银行薪酬增幅接近18%,暂居增幅榜第一,平安银行位居第二,增幅超16%。
或许有人说,平均数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看到“人均”二字就觉得自己进了“假银行”。事实确实是这样,由于所在区域不同、所在部门和条线不同、职务级别不同,加上自身KPI考核的完成程度不一致,“平均数”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每一位银行员工薪酬现状。
不过,在银行报表并没有区分前面所说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平均数”的波动变化总能说明一些问题。先对14家银行的数据做几个重点标注:
1几乎所有银行的总薪酬支出都在增长
14家银行2018年员工薪酬支出总计达6228.5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4家银行总薪酬支出增长超过10%,招商银行总薪酬支出位居增速首位,同比增长21%。
2国有大行集体减员,其他银行普遍在加人
14家银行里有6家银行去年出现减员现象。其中,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六家国有大行集体减员,员工总数合计减少2.8万人,中信银行业减少309人;其余7家银行则都在增加人力配置。
结构上看,国有大行由于电子渠道替代、柜员转岗营销、劳务派遣员工减少等原因带来的减员规模较大;而人员的增加则普遍出现在业务条线(尤其是零售业务)、信息科技等方面。
3人均薪酬普遍增长
14家银行中,只有中信银行2018年人均薪酬同比下滑,其余银行均实现增长。从人均薪酬水平来看,国有大行人均薪酬普遍在25万到32万之间,股份行则普遍高于40万。
4股份行人均创收高
不同银行的人均创收,也侧面反映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强度和员工业绩压力。14家银行里,只有浦发银行2018年人均创收出现轻微减少,其余银行均同比增长,这也与这些银行人均薪酬普遍增长的趋势相符。
从人均创收的绝对水平来看,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位列前三位,分别达348万元、338万元、312万元。
总薪酬支出集体增长
一家企业的全年员工总薪酬支出该怎么计算?记者采访了多位银行财务部门负责人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士,得出的结果是: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本期工资福利总额=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公式,计算得出的当期发放与计提的总额,是一家银行是较为合理且易理解的当期总薪酬支出。
因为是当期,涉及到薪酬发放时间的问题,这包括年终奖的发放和绩效奖金递延发放两大方面。
以一家银行的2018年总薪酬支出为例,包含的应该是2018年实际发放的工资奖金及2017年的年终奖,还有此前几年递延到2018年才实际发放的绩效奖金。而2018年的年终奖应该体现在2019年现金流量表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上,2018年薪酬的递延发放部分也体现在此后几年的报表上。
以此计算,从整体薪酬支出的变化情况来看,14家有可比数据的银行2018年总薪酬支出达6228.5亿元,同比增长6.7%。除中信银行去年总薪酬支出同比减少8%以外,其他13家银行总薪酬支出都在增加。
其中,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总薪酬支出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21.2%、17.1%和12.4%。作为农商行的无锡银行,去年总薪酬支出也实现10.3%的同比增速。
这也是银行总薪酬支出连续第二年出现普遍增长。这或许也说明,经历此前数年银行员工向非银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甚至出走其余产业的“离职潮”后,传统银行也更愿意多出一些人力成本,留住并吸引更多人才。
国有大行继续减员
再看14家银行员工人数变动情况,总体的变化情况是:除国有大行、中信银行外,其余银行都在增加人力配置。如果把H股上市的邮储银行计入在内,六家国有大行合计减员2.8万人。
其中,农行、建行员工人数减少较多,分别达1.36万人、0.75万人。工行、交行、中行、邮储银行去年也分别减员3752人、1371人、1014人、742人。
以农行为例,去年该行柜面人员减少约1.76万人,管理人员减少近4700人。从在岗员工学历构成变化来看,去年该行专科以下学历员工减少4.5万人。
三类岗位易被减掉,三类人才增员最多
这也可以了解银行“减员”减的主要是哪些岗位:
一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岗位。
譬如大堂经理、柜员、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这些岗位有可能是正式员工,也有可能是派遣员工。总体来看,这些岗位员工薪资水平不高,而且对KPI考核的完成情况要求比较高;随着电子渠道替代率的不断上升和客户偏好的转变,银行也裁撤了低效益网点,并推进将原来大而全的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目前来看,银行网点的转型不一定是直接采取裁员的形式,而是推动传统的柜面结算人员转岗客户服务和营销。但这种方式也势必造成部分转岗员工难以适应角色的变化,进而被动或主动离职。
二是出于提质增效、缩短管理半径的考虑,银行选择减少部分管理岗位、运营人员的数量。据记者了解,浦发银行就分别在2017年、2018年分别减少1000名、2000名运营人员。
三是学历不占优势的员工。譬如农行去年专科以下学历员工就减少了4.5万人,建行专科以下学历员工也减少了2768人。
人员的增加则普遍出现在业务条线(尤其是零售业务)、信息科技、风险合规人员等三方面。
就数量规模而言,14家银行中平安、招行两家股份行人员增加最多,分别为2124人、2060人,宁波银行作为城商行,全年母公司员工也增加了近1500人。
从结构上可以发现,这三家增员规模较大的银行中,去年增量普遍集中在业务条线。以招行为例,“零售之王”选择继续加大零售金融员工数量,条线员工合计增加1650人,相当于全行员工增量的80%,零售金融员工占比也突破40%,达41%。
平安银行业务人员去年也增加1973人,占全行员工增量的93%;宁波银行零售金融、公司金融去年分别增加719名、563名员工,合计占全行员工增量的86%。
此外,不少银行还在增加风险合规人员、信息科技人员的配置。以浦发银行为例,该行去年员工人数增加1429人,其中技术人员增加801人,其余增量全部集中于该行主要子公司的人员增长。宁波银行去年风险合规人员、IT人员也分别增加130人、113人。
日前举行的交行年度业绩会上,交行行长任德奇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一是信息科技投入在全行营收中的占比要从目前的5%左右逐步提升到10%以上,二是近期启动了金融科技人才万人计划,要将金融科技人才从目前的5%左右提升到10%以上。”
从新入职员工的学历、专业来看,商业银行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度也在增加。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透露,该行去年新招应届毕业生中,超过50%都是计算机、数学等理工科背景,而金融、经济、管理等“对口专业”背景毕业生在新员工中的占比变成了“一小半”。
招商银行董事长李建红也在该行投资者分析师见面会上透露,去年该行超过50%以上的引进人才是工科、科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以往单纯的金融类、文科类学生。
人均薪酬普遍增长
理清银行总薪酬支出和员工总数变化后,按照“总薪酬支出×2/(年初员工总数+年末员工总数)”的公式,就可以计算人均薪酬的变化,也可以尽量平滑年内员工人数变化带来的影响。
整体来看,14家银行中,除中信银行外,其余13家的人均薪酬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就有3家,分别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农业银行,增幅分别为17.8%、16.1%、11.4%。此外,建设银行、宁波银行、交通银行去年人均薪酬增幅比较高,分别为7.9%、7.7%、7.2%。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是在员工人数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人均薪酬的较快提升,人力成本投入可见一斑。
从人均薪酬水平来看,国有大行普遍在25万~30万元,其中更加市场化的交行大致在31.6万元;股份行中,多家高于44万元,招商银行(58.5万元)、平安银行(52.8万元)、浦发银行(45.4万元)暂居前三,光大银行人均薪酬则稍显逊色,去年仅为36.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银行,作为地方银行,该行去年人均薪酬高达48.4万元,而该行去年员工人数增幅(12.3%)也是14家银行里最高的,远高于其他银行。
当然,这里的人均薪酬并没有区分所在区域、条线、职务层级,所以是当分子还是当分母,感受自然不一样。
银行每个时期的经营导向也不一样,譬如一家原来做对公强的银行,现在要转做零售,就势必要减少对对公条线的资源投入,增加对零售条线的投入,这对条线的薪酬会有直接影响。
而在地区分布上,每家银行不同区域的业务规模、资产质量都有差异。近年沿海发达地区资产质量整体企稳,盈利水平提升,而环渤海及东北地区不良持续暴露,这将影响不同区域的薪酬差异。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所计算的人均薪酬,相当于工资条中的报税金额。“报税金额扣掉五险一金之后,留下计税金额,计税金额再减去个税,剩下的才是实际到工资卡里的可支配收入。”一家华南农商行财务部门负责人表示。
“以此计算,即使是40万的人均薪酬,在扣减五险一金和个税之后,剩余薪酬分摊到每个月和年终奖上,每个月实际收到大概2万;如果人均薪酬是22万,扣减分摊之后就更低了。”前述财务负责人称。
股份行人均创收最高
不同银行的人均创收,侧面反映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强度和业绩考核压力,不同的人均创收,也体现在不同档次的人均薪酬上。
从2018年的情况来看,人均薪酬增长较快的银行,人均创收增幅也毫不逊色。
整体来看,国有大行人均创收普遍在120万~190万左右。其中,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的交行,去年人均创收也在五大行中位居首位,达到227.6万元;而农行由于员工数量较大,人均创收只有125万元。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人均创收则普遍高于270万元,这也和股份行相对较高的人均薪酬相匹配。其中平安银行在“三减一增效”后,人均创收持续上升,去年人均创收就同比增长14%至348万元,暂列第一。招行以338万元的人均创收暂列第二。
此外,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人均创收也分别增长16.5%、14.1%,作为农商行的江阴银行去年人均创收则实现18% 的较快增长。
江阴银行、光大银行较快的人均创收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家银行去年营收增速较高。数据显示,两家银行去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7%、20%,位居14家银行前两位。农行人均创收的较快增长则得益于该行较大力度的减员。
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去年人均创收同比轻微减少,但仍达312万元,这主要是受该行营收增速较低影响。
百万用户都在看
罕见!社保基金计划减持交行!市值约93亿,因何减的是交行?从收益情况到破净减持,至少七大看点
与徐翔齐名,又一位知名游资被罚!曾号称棋坛股神,至此,宁波涨停敢死队"三剑客"已全军覆没
央行罕见强势"表态"!不姑息!致函公安查处"4月1日降准"造谣者,"给金融市场造谣者提个醒"
A股新现象!3天市值飙升3.7万亿,从信息杠杆、信誉杠杆到信仰杠杆,三大"另类杠杆"撬动大盘
凶猛!他们能撑起大半个港股成交!3月北向资金成交首破万亿,约六成港股交易额,快进快出如游资
券业大比拼!金融科技投入秀肌肉,两券商去年信息技术投入超10亿,有的人力投入超千人,看关键七指标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预期落后于改革现实,A股已反转,看好周期、消费和科技
疯狂的大麻!禁毒委打击无效,工业大麻股掀涨停潮,织麻袋的、炸麻花的、做天麻的竟也大涨!6家澄清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平安贷款销售好做吗(中国平安应届生工资待遇)":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08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