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末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72万亿元,连续1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下面是中国网直播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中小企业贷款评分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7月14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
摄影:中国网 杨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请问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有什么样的进展?谢谢。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刘国强:
我来回答,谢谢提问。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做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市场和制度建设,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和方式,引导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98亿元,增长速度为20.4%,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9%,同比下降39个基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27亿元,增速为25.1%,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0%,同比下降39个基点。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进一步丰富金融工具,发展金融市场,健全配套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有以下几个重点方向:
一是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更大力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重点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机制,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
二是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在债券市场方面,进一步丰富债券产品,加强市场培育,扩大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股权融资市场方面,规范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作用,拓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资本供给。
三是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推动有关部门创新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业务模式,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丰富科技保险产品供给,分担分散创新创业风险。
四是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常态化对接,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稳妥有序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改革相关试点工作。
五是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债券信用评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市场化约束,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积累风险隐患。谢谢。
小微企业贷款五级分类矩阵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达4700多万家,民营经济对国家的税收贡献占比超过50%、就业贡献占比超过80%;在脱贫攻坚战中,12.7万家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帮万村”行动,惠及18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11万多家民营企业捐款170多亿元,捐物价值近120亿元……
5年来,全国工商联引领各级工商联及其所属商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政治建会、团结立会、服务兴会、改革强会的总要求,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促进“两个健康”履行职责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今年11月4日,以“学习二十大精神,促进‘两个健康’”为主题的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推广试点工作交流会在全国工商联机关举行。
这次会议正是全国工商联组织引导各级工商联和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凝聚思想、智慧与行动,促进“两个健康”工作不断发展的缩影。
5年来,全国工商联探索建立全方位、全要素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机制,引导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连续举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开展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企业赋能行动,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专精特新发展;成立全国工商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培育民营企业标准“领跑者”,评选商会团体标准“领先者”;助力中小企业保生存谋发展,形成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服务矩阵……
同时,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全国工商联联合相关部门共同举办四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连续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5年来,全国工商联团结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增强理想信念,坚定发展信心,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举办民营经济发展史、工商联发展史、老一辈企业家现身说法等特色教育活动;同时,各级工商联发挥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开展教育培训800多期。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达到100%,各级工商联所属商会有1.5万多家已单独成立党组织或加入联合党组织。
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完善谈心谈话、思想交流机制,定期开展思想状况调研;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等活动;加强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工作等。
成风化人,久久为功。
越来越多民营经济人士顺应时代要求,牢记“国之大者”,自觉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融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
2021年7月16日,全国工商联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全面启动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一字之变,折射出全国工商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引导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贡献民企力量的担当作为。
5年来,全国工商联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在脱贫攻坚阶段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12.7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产业投入1105.9亿元,公益投入168.64亿元,安置就业90.04万人,技能培训130.55万人;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多地举办民营企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活动,累计促成合作项目4700多个,合同金额达3.36万亿元;
——指导民营企业参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引导民营企业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并推动工商联国际合作工作迈上新台阶……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工商联迅速建立防疫物资对接等机制,有效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抗击疫情;与教育部共同开展“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广泛发动民营企业稳岗保就业;连续多年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强化正向激励导向。
在全国工商联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主动融入时代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创业就业、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勇担重任、各显其能。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作实效
5年来,全国工商联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所属商会改革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能。
——深化工商联及所属商会改革,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
2020年5月,全国工商联成立直属商会综合党委,推动商会党建破题。同时,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培育发展新商会,推动20个省份异地商会归口工商联管理,并以培育中国特色一流商会为示范,推动商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夯实基层基础,注重优化体制机制。
全国工商联改进会领导基层联系点工作,建立机关干部“进企业进商会”常态化机制,全面开展联系调研,大力推进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干部管理等方面创新,持续提升工商联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影响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党建工作,强化作风建设。
首次召开全国工商联人才工作会议,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年轻干部锻炼培养;实行党建“六好”工作机制,深化政治机关建设;出台工商联系统践行亲清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等。
新时代展现新风貌,新征程焕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商联要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把民营经济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努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站在新起点,全国工商联正以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开创促进“两个健康”工作新局面、绘就工商联事业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建新功、再续辉煌。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范思翔)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1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小企业贷款评分表(小微企业贷款五级分类矩阵)":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965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