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表内和表外不良贷款(什么叫不良贷款出表)

表内和表外不良贷款(什么叫不良贷款出表)

贷款知识 零壹财经 原创

七大指标对比:有的银行业绩塌房,有的“很行”,下面是零壹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表内和表外不良贷款

来源 | 零壹智库

作者 | 苏越

随着 “中报季”收官,上市银行2023年半年报也已披露完毕。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合计录得营收2.95万亿元,同比下降3.43%;净利润1.09万亿元,同比增长3.4%。整体营收拐头向下,净利增长继续放缓。

在社会回归常态化运行的同时,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金融与经济唇齿相依,银行经营也呈现一些指标上的波动。

零壹智库对42家上市银行的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净息差、资产规模、拨备覆盖率、不良率、科技投入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一些主要的结论如下:

1、窄息差趋势及财富管理承压影响下,上市银行营收及盈利增长普遍放缓,甚至为负,城农商行整体相对较好,特别是立足于经济景气度较高的优质城农商行依然增长强劲。

2、营收指标上,9家银行达到千亿元以上,其中中国银行绝对规模及增速靠前,海外资产收益率提升抵消了国内净息差的侵蚀;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回升至55%以上,使其整体营收仅下滑0.35%。

3、净利润指标上,4家银行达到千亿元以上。平安银行排名向上更替 ;招商银行中间收入短期承压,生息资产规模拉动利润增长;浦发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3.32%,已连续下降三年,整体业绩堪忧。

4、净息差指标上,最高为常熟银行,最低为交通银行。仅有江阴银行、青岛银行2家银行净息差同比上升,但较2022年期末边际下降幅度放缓 。基本面较好的区域性银行降幅相对收窄。

5、资产规模指标上,上市银行普遍扩表,国有大行和优质区域性银行增速靠前,成都银行跻身万亿级队列,长沙银行即将成为A股第八家万亿级城商行。 苏州银行超越青岛银行,西安银行同比增长近20%。

6、资产质量指标上,拨备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有27家银行较上年同期上升;不良率下行,有16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渝农商行营收下滑情况下实现净利的较大增长,主要得益于拨备反哺。

7、科技投入上,只有七分之一的银行披露资金及人员情况,其中兴业银行科技投入达到33.27亿元,同比增加44.4%。在大模型向金融领域快速渗透的背景下,9家上市银行在中报中表明了大模型探索战略。

营业收入:城农商行增速领跑,股份行悉数下滑

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总营收2.95万亿元,同比下降3.43%,环比增长5.54%。近年来,上市银行营收增长普遍放缓,2022年是个特例,因为前一年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

分类型来看,城商行营收增速始终相对较高,上半年较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至4.31%;国有行、农商行营收同比增速也下降至2.26%、3.79%,股份行同比已呈负值。

图1:A股上市银行营收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上半年,9家银行营收达到1000亿元以上,除六大国有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排名前二,均超过4000亿元,但同比出现下滑,幅度分别为-2.23%,-0.59%;其次是农业银行,营收较去年同期小幅增长0.83%至3657.58亿元。

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营收增速一骑绝尘,高达8.88%。据中行中报,上半年其非利息收入增长22.09%,是推动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主要营收来源净利息收入增速仅为4.75%。

非利息收入中,其他非利息收入388.39亿元,同比增长53.21%,主要是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长较快。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比较特殊,海外分行相对较多,受欧美等经济体因高通胀纷纷大幅加息的影响,海外资产收益率水涨船高,大大抵消了国内净息差的侵蚀。

股份行营收增幅悉数为负,其中招商银行营收为1784.6亿元,远高于其他银行,表现也最为稳健,同比仅下降0.35%。作为“零售之王”,招行二季度零售贷款增量超过920亿元,创阶段性新高;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回升至55%以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息差承压和财富管理下滑的影响。相对而言,浦发银行营收继续下滑,同比减少7.52%。

城商行中,江苏银行以388.43亿元排名第一,其次为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长沙银行的营收增长最快,为12.12%,其次是成都银行、江苏银行和齐鲁银行,增速均超过10%;而郑州银行营收同比大降8.52%。

从绝对营收排名看,2家城商行的位次发生更替:重庆银行超过郑州银行,无锡银行超过张家港行

农商行中,营收规模最大的渝农商行同比下降3.03%;常熟银行营收同比增长12.36%,居上市银行之首。

表1:42家A股上市银行2023H1营收排行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净利润: 分化明显,城农商行整体上保持双位数增长

2023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归母净利润,下同)合计1.09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放缓。整体而言,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长8.94%,其中国有行3.09%、股份行2.51%、城商行11.23%、农商行14.33%,城农商行依然保持双位数增长。

图2: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与营收排名一致,上半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净利润位居前四名,也是仅有的净利润规模达到千亿元的上市银行,其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同比增长均超过3% 。

招商银行位列股份行净利润第一,为757.52亿元,同比增长9.12%,高于国有行中的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结合前文,招商银行营收下滑,但净利有较大增长,主要是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拉动,信用减值损失下降,同时下调拨备所致。

江苏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大涨27.2%,居于城商行第一位。渝农商行位列农商行净利润第一名,为69.86亿元,同比增长9.52%,在营收下滑3.03%的同时,实现净利的较大增长,主要是因为计提减值损失同比下降49.02%,反哺了利润。

沪农商行净利润也接近60亿元,同比大增18.47%。江苏银行、沪农商行营收及净利分别在城、农商行一二位,且均呈现体量大、增长快的特点。

净利润增速方面,江苏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等优质城农商行领先,同比增长均达20%以上。

平安银行增长约15%,净利润排名上超过了上年度排行在前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 综合前文,上半年平安银行营收下降3.71%,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信用减值损失收窄约17%。

贵阳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郑州银行和浦发银行五家净利润增速垫底,均呈同比下跌态势。浦发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23.32%,营收下降7.53%,延续其过去两年的营收、净利双降趋势,基本面持续恶化。

从盈利能力指标来看,浦发银行上半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3.73%,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净息差(NIM)为1.56%,较上年同期下降0.28个百分点,远低于人民银行审慎经营规范的净息差1.8%。同时,上半年该行生息资产为78065.05亿元,同比增长3.7%,但净息差下降幅度更多,以至于净利润同比大降23.32%。

表2:42家A股上市银行2023H1净利润排行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息差:窄息差生存,边际下降幅度放缓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净息差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业净息差正在趋势性收窄。在让利实体经济政策、资产端利率承压、负债端存款利率抬升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下,2023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至 1.74%,但已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银行净息差评分标准的满分水平(1.80%)。

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相较第一季度基本持平,相对去年同期边际下降幅度放缓。2023年8月,央行明确“商业银行应保持合理息差和利润”,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价格要可持续,过去三年逆周期调节下的银行让利阶段或已结束,市场有净息差维稳和回升期望。

图3:A股上市银行净息差对比(%)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2家净息差上升,其中江阴银行上升0.01个百分点至2.20%,青岛银行上升0.09个百分点至1.85%。

江阴银行息差企稳回升,主要得益于规模的增长以及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上半年,其贷款规模较年初增长87.92 亿元,同时从资产和负债两端进行驱动降本增效,计息负债成本率2.08%,同比下降10个基点。

青岛银行持续调整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结构,贷款和投资占比提高,应付债券占比下降,对冲了资产收益率下行、存款成本走高的影响,实现净息差的稳中回升。

从绝对数据上看,常熟银行、平安银行、长沙银行期末净息差最高,分别为3%、2.55%和2.34%,成都银行、常熟银行、杭州银行等基本面较好的区域性银行降幅相对收窄。

邮储银行是净息差最高的国有大行,为2.14%,且在国有行中降幅最小;贵阳银行是净息差最高的城商行,为2.28%,但结合前文可知其营收净利表现出“双降”态势。

厦门银行、交通银行在两年的半年报中净息差排名最低,本期末分别为1.34%、1.31%。

表3:42家A股上市银行2023H1净息差排行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资产规模:成都银行跻身万亿级 ,国有大行和优质区域性银行增速靠前

息差下行背景下,规模扩张是银行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中信证券在研报中称,以量补价表现更好、资产质量优异是农商行、城商行盈利表现优于其他类型银行的主要原因。

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均实现了资产的同比增长,国有大行中除交通银行外增幅均超过10%。11家银行增速较高,达到15%以上,分别为瑞丰银行25.0%、西安银行19.8%、农行银行17.3%、苏农银行17.0%、齐鲁银行16.5%、南京银行16.2%、宁波银行16.1%、常熟银行15.6%、浙商银行15.5%、成都银行15%。

作为浙江省首家上市农商行,瑞丰银行区位优势突出,2023年上半年存款同比增长26.3%至1451亿元,贷款同比增长19.8%至1118亿元,在充裕的资本支持下,规模保持快速扩张。

招商银行从2022年末后,总资产规模持续突破了10万亿元,达到10.7万亿元,为股份行第一名。兴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幅也超过2位数,按此情况,三季度末将进入十万级俱乐部。

7家上市城商行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其中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超过3万亿元,南京银行跨过2万亿,成都银行进入万亿俱乐部。苏州银行超越青岛银行,西安银行同比增长近20%。

渝农商行总资产规模为1.4万亿元,为农商行第一名,同比增长9.31% 。 作为A股仅有两家万亿级农商行之一,渝农商行在重庆地区的广阔覆盖和领先的市场份额,赋予其优于同业的展业基础,规模增长稳健。

表4:42家A股上市银行2023H1总资产排行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05 资产质量:拨备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不良率下行

拨备计提是业绩增长的一大驱动力。202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上升,保持较高水平,为314.95%,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较高,同比分别提升10、5个百分点。

图4:A股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对比(%)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2023年上半年,有27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较上年同期上升,齐鲁银行上升幅度最高,增长39.1个百分点至302.06%;宁波银行降幅最高,下降32.81个百分点至488.96%。

有7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了500%,分别为杭州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其中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和成都银行较2022年同期大幅上升。

招商银行2022年拨备覆盖率为447.63%,位居股份行第一;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381.28%,居国有大行之首。

表5:42家A股上市银行2023H1拨备覆盖率排行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202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为1.17%,季度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其中国有行、股份行、股份行、城商行平均不良率均缓慢下降。

图5:A股上市银行不良率对比(%)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有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成都银行、常熟银行和杭州银行三家城商行及农商行的不良率最低,分别为0.72%、0.75%和0.76%,同比分别下跌0.11、0.05和0.03个百分点。

常熟银行、杭州银行、无锡银行三家江浙区域性银行在拨备覆盖率及不良率的排名中均处于前五名内。

这三家银行依托于深耕区域、网点下沉以及当地股东等优势,坚持以中小企业客户和小微客户为战略定位,上半年基本面向好。得益于民富程度高、企业偿债能力强、地方财政实力较强,以及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江浙地区银行业资产质量优异。

邮储银行本期的不良率为0.81%,为最低的国有大行,总排名第7;招商银行为不良率最低的股份行,为0.95%,排名第13位。

不良率在1.5%以上的有5家银行,郑州银行、青农商行的不良率最高,分别为1.87%、1.93%,且同比不良率上升。

表6:42家A股上市银行2023H1不良率排行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06

科技投入:兴业银行大增44.4% ,九家银行明确大模型探索

在42家上市银行中,仅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及郑州银行、重庆银行披露了信息科技投入数据。

其中,招商银行相关投入52.06亿元,同比减少2.87%;光大银行科技投入20.43亿元,同比减少4.44%;中信银行科技投入人员为4847人,占总人员的比重为8.5%,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超过4%;重庆银行科技投入人员160人;郑州银行科技投入人员287人。

近几年来,兴业银行科技投入节节攀升,2022年同比增长29.62%至82.51亿元。2023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继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科技投入达到33.27亿元,同比增加44.4% ;科技人才超6800人,科技人员占比达12.14%,较上年末提升0.27个百分点。

2023年2月,兴业银行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建设数据中心,预算约人民币68.80亿元,以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布局架构,为其发展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提供算力支撑。

2023年8月,兴业银行在福州滨海新城建设金融科技产业园,预算约32.58亿元,以储备中长期发展所需科技资源,提升科技综合竞争实力。

“大模型”是银行中报的科技关键词。银行业数字化基础好、高度依赖数据和技术,是大模型落地的高潜场景。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浙商银行等9家银行在半年报中明确提及,正在探索大模型应用。

表7:上市银行2023H1财报中关于大模型的表述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零壹智库

招行已打造了一支近300人的人工智能团队,全行累计立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3494个,累计上线项目2687个,报告期内新增立项252个,新增上线项目237个。招商银行在银浦江金融科技论坛上表示,未来将在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统一管理和共享prompt等方式,结合以往累积的AI资产,构建通用大模型平台。

今年3月,工商银行基于昇腾AI发布了首个金融行业通用模型。在发布会上,工行宣布该模型已应用在客户服务、风险防控、运营管理领域。比如,工行应用该模型支撑智能客服接听客户来电;再比如,利用金融大模型,对工业工程融资项目建设进行进度监测。

同一月份,农业银行推出金融行业首个自主创新的金融AI大模型应用ChatABC。据悉,ChatABC重点着眼于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内容生成能力以及安全问答能力,对于大模型精调、提示工程、知识增强、检索增强、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等大模型相关新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综合应用。

End.

转载、合作、交流请留言,数据与商业合作:13261990570(微信同号)客服微信:lycj002

什么叫不良贷款出表

近日,42家A股上市银行2023年上半年“成绩单”披露完毕。

整体来看,上半年增长承压的情况仍然存在,银行净利润增速整体放缓,15家银行较去年同期出现营收负增长,各类银行业绩增速分化较大。超九成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但资产质量方面表现良好,近八成银行不良率较去年年底下降,整体经营保持稳健。

专家指出,银行营收增速下降、息差减少、不良压力增加的现象短期内不会改变,不良率可能还会迎来反弹。2023年上半年是风险充分暴露的时期,宏观经济也会寻求新的平衡,并在2023年下半年趋稳,有望在2024年出现明显复苏迹象。

15家银行营收负增长

从2023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指标来看,42家上市银行基本延续了此前2022年报中的业绩排名。

六家国有大行依然稳居第一梯队。其中,工商银行以4474.94亿元的营业收入领跑,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紧随其后,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02.55亿元、3657.58亿元和3192.07亿元。在营收排名中,素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商银行仍然是唯一一家跻身前五的股份制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784.60亿元。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以1769.76亿元和1371.55亿元排在营收第六、第七位。在股份行中,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营业收入也突破千亿元,分别为1110.47亿元和1061.74亿元。

然而,结合去年同期营收状况来看,银行增长承压的情况仍然存在。今年上半年,仅有五家银行实现两位数营收增速,均为地方性银行,其中以常熟银行12.36%的增幅最大。在42家上市银行中,共15家出现营收负增长的情况,其中10家为国有行或股份行,分化较为明显。

半年报数据统计显示(同期数据以经重述后数值为准),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较去年同期出现-2.3%和-0.59%的微降。9家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是唯一一家实现营收正增长的银行,同比增速为4.68%。北京银行、上海银行、贵阳银行、郑州银行和渝农商行营收同比降幅分别为-1.56%、-5.66%、-3.12%、-8.52%和-3.03%。

“不同类型银行业绩分化,主要是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在让利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主力军和领头雁的作用,相对于去年年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净息差分别收窄26.4BP(基点)和19.2BP,远高于城商行9.7BP的收窄幅度,净息差收窄加上金融资产收益同比下降,直接影响净利润和营收表现。”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在归母净利润方面,前五名的位次与营业收入排名相同,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37.44亿元、1673.44亿元、1332.34亿元、1200.95亿元和757.5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36%、3.5%、0.78%和9.12%。

地方性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亮眼,共有六家增幅超过20%,分别为江苏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其中,江苏银行表现最为强劲,以27.2%的增速位列第一,另外还有两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达25%以上,分别为杭州银行(26.29%)和成都银行(25.10%)。

此外,5家银行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负增长,分别为浦发银行、郑州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贵阳银行,降幅分别为23.32%、19.14%、4.92%、3.49%和2.29%。对于营收和净利“双降”,浦发银行在半年报中指出,主要是“受资产重定价、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

民盟上海市委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游春指出,地方银行扎根于当地,对于地方的业务耕耘更深,更能发挥地缘优势,且银行体量较小,净利增速高是很正常的。“另外,当前银行的营收、净利出现负增长其实是正常的现象。”游春谈到,“一方面因为当前经济正处于下行周期,从资产端来说,银行的贷款不像之前经济景气时那么容易放出去,而负债端又在不停吸收存款,增长承压就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也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周期有关,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内,国家产业发展的相关大项目也较少一些,国有大行的大客户也会较少一些。”

“大中型银行营收下降,主要受部分银行净利润下滑带动,也就是净利息收入下降与手续费收入放缓拖累明显。净息差收窄,主要是近年来部分居民增加防御储蓄,部分存款定期化推升负债成本。同时,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市场波动,金融资产收益水平有所下降等影响。”周茂华表示。

超九成银行净息差收窄

受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净息差持续收窄给银行带来的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据半年报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中,仅江阴银行和青岛银行净息差较去年同期略有回升,分别为2.20%和1.85%,其余40家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其中,常熟银行净息差最高,为3%,较去年同期下降9个基点。交通银行净息差最低,为1.31%,同比下降22个基点。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3年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机构类情况表(季度)》显示,今年二季度,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值分别为1.67%、1.81%、1.63%和1.89%。据中报数据,共有17家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平均标准。此外,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银行净息差的“扣分标准”为1.8%,六家国有大行中仅有邮储银行达到这一标准线,为2.08%。

游春指出,多数银行净息差下降和经济周期性因素密切相关,少数银行的增长则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联。“净息差下降是主流趋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信贷业务需求不强,贷款利率下行,但银行负债端利率具有一定的刚性,净息差自然就会收窄。这种情形下,如果银行净息差还能增长,说明本身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比较高、风控能力比较强,能够精准地识别客户风险,获取风险溢价。”

在当前净息差不断收窄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扩大非息收入来源,对于改善银行经营状态意义重大。从半年报数据来看,非息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南京银行,为43.94%。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39.93%和38.92%。从整体来看,国有大行非息收入占比水平较为中规中矩。“大行的体量非常大,所以尽管非息收入占比较低,绝对值还是比较高的,比例低并不能说明做得不好。”游春指出。

“非息收入多来自服务创新。从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中银行业的表现来看,非息业务的(隐藏)风险比利息业务的风险要大得多。另一方面,中国监管部门对银行的非息收入监管严格,而且主要监管力量集中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大型银行,因此,大型银行在非息收入上的创新相对难度更大。”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分析说,“在经济低谷期侧重于利息收入,正是大型银行稳健经营平稳度过经济低谷的底气。相反,中小银行相对缺乏客户基础优势,抗经济周期的能力较弱,就更需要在非息收入方面做出突破。”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非息业务创新不足,行业竞争同质化,非息收入对银行利润贡献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国内非息收入业务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周茂华指出,“未来为应对市场化改革深化、利息收入下降、市场激烈竞争,满足市场高质量金融服务和产品需求等,银行需要提升财富资管等中间业务创新和研发能力,合理加大资源配置。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33家银行不良率降低

从资产质量方面来看,42家上市银行中,有33家银行不良率较2022年12月底降低,拨备覆盖率整体保持在高位。其中,成都银行不良率最低,为0.72%,常熟银行以0.75%的不良率紧随其后,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的不良率均为0.76%,并列第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二季度数据显示,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率指标为1.62%。从半年报数据来看,仅青农银行、郑州银行、华夏银行和兰州银行不良率高于该统计值,不良率分别为1.93%、1.87%、1.72%和1.70%。国金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戚星在研报中指出,银行业资产质量继续向好,42家上市银行2023年上半年末平均不良率为1.17%,较一季度末下降1个基点。

“从近期披露的部分上市银行半年报情况看,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收窄,银行净利润增速整体放缓,但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下降且整体维持低位。其中,超七成银行不良率是下降的。”周茂华分析道,“整体看,上半年在净息差明显收窄情况下,银行继续保持盈利,难能可贵,结合资产质量良好表现,银行经营保持稳健。”

此外,《国际金融报》记者在统计数据时发现,今年上半年,在31家给出房地产领域不良率数值的银行中,有17家银行在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下滑甚至余额减少的同时,该领域不良率上升1至2个百分点。对此,游春告诉记者,现在银行都在收紧房地产领域的贷款,为了损失最小化,能够收回的就尽可能早的收回,剩下一部分收不回或是短期无法回款的,自然就变成不良贷款,这样一来房地产贷款总额下降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率自然也会上升。

李楠表示,在房地产行业低谷期,各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自然会大幅度上升,这是监管部门可以提前预见的。因此,监管部门很早就颁布了“三道红线”给房地产贷款降温。“随着现在一系列降杠杆、去风险的政策出台,银行离开过度依赖房地产的状态,才是银行应有的正常经营模式。”李楠分析道,“今年下半年,导致营收增速下降的经济周期因素没有改变,导致息差减少的政策性因素也没有改变,导致不良率压力增加的房地产不景气也不会改变,因此,2023年与2022年相比,银行营收增速下降、息差减少、不良压力增加的现象不会改变。”

游春认为,从整体来看,整个银行业不良率之后可能还会有略微增长。因为部分银行贷款的风险还未暴露,不良率可能还会有新一轮反弹。下半年营收不一定会下降,但净利润可能不会有太大增长,净息差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我们不必恐慌。”李楠最后补充道,“2023年上半年是风险充分暴露的时期,宏观经济也会寻求新的平衡,并在2023年下半年趋稳。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业绩的影响会有至少半年以上的延迟,随着各地各类稳经济促增长措施的出台,宏观经济有望在2024年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并体现在银行业的各类指标中。”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表内和表外不良贷款(什么叫不良贷款出表)":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8998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