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金融必须做到普惠性 不能忽略小微企和中低收入阶层需求,下面是RDCY人大重阳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普惠性贷款占小微贷款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本文转自11月10日网易财经智库。
60s要点速读:
1、金融必须要做到普惠性,缺乏普惠性的金融很难说它是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如果只是在为富人、大企业服务,忽略了小微企业的需求、忽略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财富管理需求,你说这个金融是不是现代金融?我不认为,这仍然是一个传统金融。
2、我们不能够把重点放在存量财富的分配上,存量财富经不起折腾,光分配不行,我们要想办法让增量财富源源不断创造出来。所以如何优化、深化财富的创造机制我认为变得非常重要。
3、只富裕的国家还不是现代化的国家,还有很多其他的衡量指标:包括法治水平、人均的预期寿命、教育的平等程度、创新的能力、生态环境以及国际影响力等。
正文: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的作用》。
01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一般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特征和普遍规律,首先它是现代化,所以内涵里有一般人们认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当然更具有中国特色。在我的理解中,首先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当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当然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至少是一个高收入的国家,我想这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关于什么是高收入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门槛标准是什么,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大体上一般认为人均GDP或者GNI(国内总收入)超过12500美元,一般认为这个是踏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这个标准不是我定的,是世界银行在2020年底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里确立的。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我认为它还是有权威性,这是一个基本的指标。
除经济指标以外,光富裕的国家肯定还不是发达国家,也不是现代化的国家,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世界上超过这样一个人均GNI标准的国家很多很多,中东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超过了这个标准,但是并没有认定它是一个发达国家或者是现代化国家。还有很多其他指标,包括法治水平、人均的预期寿命、教育的平等程度以及创新的能力、生态环境、国际影响力等,这些都构成了发达国家或现代化的社会性指标。后来世界银行弄了一个“人类发展指数”,把这些因素都做了一个权重的衡量,超过0.75一般都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是从0到1,越接近1越发达,这36个国家好像都超过0.75,甚至超过0.8。我想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指标都包含其内。同时我们又是中国式的,一定有中国的特点。
如同中国在走市场经济道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珍惜现在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基本精髓、基本原理、基本规则,这些都是要遵守的。同时我们又有中国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市场经济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它是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探索形态,一种形态在中国的实践。当然中国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新的特点。比如在中国,地方政府的作用就很重要,在整个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过去40多年来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像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这么大的作用,承上启下,中央的政策、中央的规划具体落实,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你会发现地方政府是特殊的经济主体,有自己的经济目标,甚至在一个时期以后还会暗暗比赛,看谁的增长速度快、谁的财政收入增加得快。虽然有一个时期人家说把这个称做“GDP主义”,但实际上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很贫穷,急于摆脱贫穷,所以每个地方都要发展经济,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虽然可能对环境有所破坏,但是可以表明地方政府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起了独特的作用,这是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所不具有的经济职能。很多东西到了中国来会变成中国的东西,有中国的特色。市场经济是如此,现代化也是如此,刚才我说我们肯定是要体现现代化的一般内涵,要符合一般的标准,大家公认的标准,这是必须要达到的,同时我们又赋予它新的内涵。其中有一条大家非常关注,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个提法非常新颖,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的特征。
所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中我们要做一个全方位的理解,要认真解读它。把内涵理清楚了,目标就清楚,我们就可以采取很多有效的措施。这是我所说的第一个内容,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02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规范,对专家、学者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实现它是一个很大的事。从今天开始到未来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做大量的创新。在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注意什么,这非常重要。
第一,现代化很重要的一点,首先你是一个高收入国家,是个富裕国家,这是基本前提。我们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让财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刚才我说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内涵,其中有一个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首先要是一个富裕国家,如果它连国家都不是一个富裕国家,不是高收入国家,实现共同富裕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首先要想办法要让新增的财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这是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够把重点、焦点放在存量财富的分配上,存量财富经不起折腾,光分那个不行,我们要想办法让增量财富源源不断创造出来。所以如何优化、深化财富的创造机制我认为变得非常重要。
当然,什么样的制度可以让财富源源不断创造出来?那就是市场经济,那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和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40多年时间表明,我们走了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所以我们全面实现了小康,正在迈向发达国家,正在迈向现代化,我们必须在未来根据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困难来深化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我认为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共识和常识,因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是分工,分工基础上的平等交易,透明的市场、公允的价格进行分工和交易,效率就创造出来了,财富就创造出来了,小而全的社会、大而全的社会都创造不了很多财富,封闭的社会更创造不了财富,所以分工也包括国际分工,基于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实现比较,这样财富才会源源不断创造出来,我们必须要深化财富的创造机制。
第二,我们必须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大家都知道,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当然是最重要的,后来也形成第三次分配,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面还有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它的功能就是激励,要让财富创造出来,让每个人有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够有未来再分配的财富基础。再分配当然是公平,公平非常重要,我们要让社会的低收入阶层、贫困家庭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方式,要让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同时要为社会、为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家庭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这也是再分配的重要内涵。再分配不仅仅是一个转移支付,不仅仅是一个补贴、救济的问题,这个当然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要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包括教育、医疗等,也包括我们的环境、空气、水,这些都是公共产品,都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中属于再分配的比较宽的内涵。同时还有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道德的感召,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些富起来的人们觉得社会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自然会反馈给社会。我想这个就是叫规划收入分配制度,也非常重要,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防止贫富差距的过度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即使按照官方的统计0.47,应该是一个偏高的,贫富差距有点大的基尼系数。所以为什么还是要采取政策要缩小贫富差距,我认为非常重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第三,除了分配以外,还有财富的积累。过去中国老百姓财富的积累、很多研究表明中国居民的资产结构67%在房地产上,这是不正常的,我认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可能很多方面指的是这个,因为剩余收入变成存量财富有几条途径,第一条途径就是把钱存入银行,把消费扣除之后剩余部分存入银行作为居民储蓄存款,这是中国最传统的财富积累的方式。第二种比这个先进一点,就是购买证券化金融资产,流动性好,风险也比较大,是风险在更高层次平衡的一类资产,这也是未来金融变革的基本趋势。第三就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或者发现中国一个时期以来城镇化过程非常快,所以有些人就在那个时候买了大量的房子,老百姓买了大量的房子,我不认为这是我们财富积累的正常机制,这是难以持续的。第四类就是让人们去创业,剩余的收入再借一点、再贷一点、再投一点,人们去创业。我认为创业这种财富积累方式应该大大提倡。
所以细细想来人们的财富就是这四种财富,至于极其个别人买点字画古董,那是另类投资,不具备普遍意义。财富的积累就是指不要把太多的资产全部放在房地产上,不能让房地产消费品的属性金融化,我们过去是把它金融化,作为金融资产在交易,这会使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巨大。所以我想我们规范财富积累的机制主要是三个,第一是居民储蓄存款,是正当的,因为很多人还是厌恶风险,他要安全。第二是买证券化金融资产,这符合现代金融投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改变中国的金融机构,完善中国金融的功能;第三是创业,更应该提倡。
我就在想,这就是如何去实现它,你把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分配、财富的积累,有了财富的积累才能回到财富的创造,因为资本的积累是财富创造的前提,没有一个财富的积累机制,财富的创造是很困难的,我们要让它良性循环起来,这可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这个指标上看要做的事。至于其他社会性指标,有更多要做的事。我们未来面临的任务更加艰难、路更长,我们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裕的程度我认为比社会的进展要快,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相比较我认为要慢一些,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不仅仅是成为经济上的发达国家,一定还包括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这是更加复杂和艰难的。
03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金融的作用
金融的作用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是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新增的财富要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我们整个经济的发展要有可持续性。中国经济要进入现代化,我们必须要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所以基于科技进步的产业迭代是未来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的先导力量,如果说我只靠传统产业,靠资源性企业就可以把中国带入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可是从新的科技、新的技术到新的产业的转化,这其中是非常困难的,不要以为它天生很快就可以完成,因为这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方面它没有既成的需求、没有既成的市场,另一方面会受到传统产业的打压、阻挠,所以新技术变成新产业其中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超出了单个资本的承受能力,更超过了单个创业者的承受能力,社会需要一种机制来帮助他分散从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化过程中的风险,要把风险分散,同时要进行有效的配置,这样就需要金融进行创新和结构性调整。
如果金融没有创新、没有结构性变革,只是传统金融占主导地位,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变的速度效率会非常低。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什么大幅度超越了日本,实际上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和日本经济的竞争力差不多,后来大幅度超越了。一个很重要的是金融的作用,所以硅谷的成功与其说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成功,不如说是金融创新的成功,没有金融创新的结果就没有硅谷,大家只看到高科技,没看到金融在其中所起的黏合剂的作用、起着分散风险的作用。所以我们的金融当然面临一个重大的改革,我们如果停止于传统企业占主导的金融模式,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金融很难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金融必须承担起重大的责任,推动科技进步、科技升级和产业迭代,所以各种金融创新出来了,无论是基于脱媒力量的金融创新,还是基于科技进步的金融创新,各种资本业态、金融业态出来了,这种创新最后的结果是金融的结构性变革,金融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金融的功能非常的完整复合,不是单一的金融功能,同时金融的业态是多样的,所以金融结构的多元性和金融业态的多样性是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这也是推动金融转型的重要力量。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结构不转型、不改革,金融业态不多样完成不了这个事,因为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很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代表未来的实体经济,这非常重要。
所以金融的使命不在于复制历史,不在于关注今天,而在于关注未来。如果金融只是复制传统、复制历史,这个金融是没有进展,这个国家也没有进展,这个国家的金融也没有进展,如果金融的转型是关注未来,那产业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它的竞争力在于科技性企业,不在于其他,这需要金融来助力。所以各种知名业态出来了,从风险投资开始,从天使、VC/PE也好,各种私募、并购等统统出来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所以我想这是金融在推动中国金融现代化过程中通过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起的作用。再加上服务于实体经济,不仅是要完成融资的需求,融资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可以资本业态的,可以负债的,可以多种方式,它还有一个需求是不能忘掉的,就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社会对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需求,它需要有一些它能够与它的风险偏好相适应的资产类型,需要进行组合。你不要天天指望它赚了钱就把钱存到银行,作为居民储蓄存款,很多人越来越不这么干了,很多人希望组合资产,需要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风险收益率,这对他变的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创造一系列的带有风险的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的背后是承载性、是高收益率。所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也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内涵。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还有一个基本元素就是金融的现代化,如果金融是传统的,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我觉得恐怕不完整。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中国金融的现代化,中国金融的现代化也有很多指标,比如功能的多样性,比如说融资、跨期资源配置,还有财富管理、便捷支付、很好的激励功能,以及很正向的信息引导等,这些都是金融的功能。我们的金融体系必须要很好地在这些功能方面完善起来。第二,金融必须要做到普惠性,这一个缺乏普惠性的金融很难说它是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如果只是在为富人、大企业服务,忽略了小微企业的需求、忽略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财富管理需求,你说这个金融到是个现代金融?我不认为,这仍然是一个传统金融。要做到这些,我们的金融要进行改革,改革无非是三点:
1、推动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完成综合金融结构转型,我们的金融结构太老了,其中金融资产结构变的非常重要,我倒不太关注金融机构的分布,我关注金融的功能结构,你是什么机构没关系,但是你的功能要转型,传统商业银行的功能当然是存款、贷款等,这是它的传统业务,但现代商业银行会有新的功能,财富管理,如果不理解这条,还处在传统的利差阶段实际上就没有竞争力,因为它的定价会很低。为什么我们的商业银行在中国市场上定价如此之低,3-4倍市盈率,0.5倍左右的市净率,全世界最低,虽然美国也有少量的公司的市净率低于1,但是它在0.8、0.9,多数还在1以上,我们基本上全部在1以下,这表示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迫在眉睫。最重要的是它的功能转型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个非常重要,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它服务面的扩展,这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涵,拉长它的服务链条。所以市场化改革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任务,因为市场的功能也多样。
2、科技水平要大幅度提高。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金融的发展就会走老路,会步发达国家之后尘,想赶上它很难。我们靠脱媒、靠市场力量,人家已经走了很多年了,但是科技对中国金融提供了一种新的动能,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对中国金融的作用。因为它最本质的是改变了信用甄别机制,金融的本质是在于信用。我说防范风险就是看它有没有信用甄别,当我知道它的信用甄别的时候它是没有风险的,可是有一些传统的手段、技术解决不了新风险的产生,比如说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为什么在中国已经几乎全军覆没,是因为它没有解决它的信用甄别问题,所以它用传统的信用甄别方式解决线上的业务必死无疑,所以技术对金融业进步非常重要。
3、开放和国际化。一个封闭的金融肯定不会说它是一个现代金融,肯定不是金融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所以金融的现代化一定是个开放的金融,一定是个国际化的金融,所以中国金融的开放、国际化是未来重要的任务。这当中两个支点: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可持续交易的改革,这个不完成不知道怎么国际化,这一关一定要过,世界上前十大经济体只有中国没有完成;第二是中国市场对外开放,我们比例才只有4.5%,很低的,美国18.5%,伦敦市场超过30%,达到40%,中国是4.5%,所以我们市场是半封闭、半开放的市场。未来的中国开放和国际化变的非常重要,如果市场化改革、科技水平提高加上开放和国际化,这就是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中国金融的现代化,这样的金融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范勇在中部省份某市经营一家保洁服务公司,公司主做道路、楼宇、银行办公场所的保洁工作。
他的公司全职员工几人,外部人员数名,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由于经营过程中需要频繁垫资,范勇通过银行等渠道频繁申请贷款,甚至出现一段时间内申请次数过多导致被拒的情况。
他又在数字银行App申请贷款,只需身份证、银行卡和人脸识别即可通过审核,贷款金额10万元,随借随还。范勇表示传统银行贷款周期比较长,需要一个半月时间,但是金额大。
范勇的资金需求情况在小微企业中较为普遍。1月9日,微众银行·We研究出品、财新智库提供研究支持,由微众银行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发起的《普之已广,惠之精准——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普惠金融需求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申请银行机构或互联网平台贷款的样本小型市场主体(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统称为小型市场主体)大都获得了贷款,“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由于小型市场经营主体资金有“短小频急”需求,而且根据经营特点有自身的资金需求周期。调研和访谈中的样本主体均表现出对于贷款可“随借随还”的强烈偏好。
疫情三年,小型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如何?他们的经营状况不仅意味着经营者本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还关乎众多就业岗位,甚至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资产质量和业务机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经营状况逐年下降
《报告》调研于 2022 年 9 月中旬开始,10 月中旬结束, 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733 个,其中小型企业 370 户, 微型企业 861 户,个体工商户 1502 户,占比分别为 13.5%、31.5% 和 55.0%。
调研样本分别来自广东、 江苏、山东、河南、浙江、湖南、湖北、陕西、上海、 北京和重庆11个省(直辖市),这些省市多位于经济活跃度高、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出于地区平衡性的考虑,部分中西部地区省市也有所涉及。调研样本行业分布也尽量匹配国民经济中小型市场主体在行业中的分布,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是此次调研尤其关注的行业。
调研数据显示,所有存续3年以上的样本经营主体对2019年、2020年和2022年经营状况评分均值分别为7.51分、6.58分、6.17分,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较 2019年下降了0.93分,在此基础上,2022年又下降了0.41分。
“我们了解到的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最近几年的经营里面受到的共同压力有三个方面。”微众银行We研究负责人孙雯向经济观察网表示,首先是疫情防控带来的短期停业等,对他们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其次是市场的不景气;再次是工资、原材料、租金等成本高起,这三个方面对于它们的经营影响都超过了40%以上。
小型市场主体经营困难,还款能力减弱,已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数据上有所体现。
截至2022年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18%,远高于商业银行总体1.82%的不良率。多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疫情反复冲击下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减弱,不良资产规模在攀升,金融机构相应的处置压力有所增加。从大中型银行发行的小微企业不良债权ABS数据看,无论是发行笔数还是发行规模,2022年都远超过2021年。2022年共发行11单,发行规模为25.25亿,超上年发行规模2倍以上。2021年小微不良ABS发行仅为5单,发行规模6.79亿。2022年通过ABS处置小微不良贷款规模约113亿元,较2021年同比大幅上升206%。
中债资信认为,小微不良资产ABS相较往年明显增加,说明随着小微资产规模的增长,不良逐渐暴露,金融机构相应的处置压力有所增加。
融资难有所缓解
小型市场经营主体虽面临经营困难,盈利能力、还款能力减弱等困境,仍表现出足够的韧性。
2019年以来,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仍明显上升。《报告》显示,相比于2019年,2022年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占比提高了29.2%,2022年有资金需求的个体工商户占比也提高了10.4%。与此同样上升的还有市场主体资金需求的金额,2022年,全部样本小微企业平均资金需求为270.8万元,同比增长21.1%,样本个体工商户平均资金需求为47.4万元,同比增长4.5%。
相比小型市场经营主体的“想贷”,能否“贷到”更值得关注。
“想贷,是有资金需求。敢贷,也就是敢于向机构提交贷款申请。”微众银行We研究研究员陈玉婷称,有贷意愿的样本小型市场主体中,67.3%的受访者在2022年在银行机构或互联网平台上申请贷款,其中小微企业敢贷比例更高,达到76.1%,而个体工商户相对保守,也达到50.1%。
“目前我国小型市场主体‘融资难’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报告》显示,申请贷款的受访者中超过92%成功获得了银行或互联网平台贷款。其中,63.1%的样本小微企业成功核出全部额度,31.7%核出部分额度,样本个体工商户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8.3%和28.9%。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收集的众多贷款产品中,线上申请、无抵押担保贷款是主流。小型市场主体成功获得的贷款中,75%左右(76.3%的小微企业和74%的个体工商户)通过线上申请。在全部贷款产品中,79.4%是无抵押担保贷款,其中,数字银行和互联网平台渠道无抵押贷款比例分别为96.5%和92.3%。
“不同渠道的贷款有其自身特色,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报告》显示,选择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者对于利率较为敏感,超过半数的受访者(65.0%的小微企业和63.6%的个体工商户)将“利率低”列为重要因素。数字银行的用户则对于“随借随还”的需求较高,分别有58.0%的样本小微企业和56.3%的样本个体工商户支持随借随还和自主支付是其选择相应贷款产品的原因,与“操作简单方便”大致相当。同样是“操作简单方便”和“全流程线上申请”,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对于“无需抵押质押的纯信用贷款”青睐有加。
为何无抵押贷款广受样本小型市场主体欢迎?
“受访者对于房产抵押较为谨慎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抵押房产对应的评估价值往往很高,可以获得融资额度通常远大于经营用款,企业主觉得不必要。另一方面对于有多个股东的小型企业,任何一个股东均不愿意以个人房产抵押给公司担保。”《报告》建议,贷款产品的设计者应明确自身客群定位和偏好,关注“随借随还”“无抵押担保”类的产品设计。普惠金融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如何设计出既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又能更好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是问题的关键。
中小银行无抵押担保贷款一定程度上推高小型市场主体贷款的平均利率。受访者各类贷款总平均年利率为7.94%。这远高于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5.35%的利率。
互联网银行提供全流程线上贷款,随借随还,无抵押,无交际,为客户省去了较高的资金闲置成本和交易成本。没有金融科技,做不成普惠金融服务。普对应海量用户,离开科技助力,不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服务如此大规模的客群;惠则要惠及用户,把产品价格和服务费用降下来,这需要金融机构降低获客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金成本等,也离不开金融科技的降本增效作用。
政策平稳性和可预期性
疫情期间,政府相关部门陆续推出包括税费减免、延缴社保、房租减免、政府现金补贴、贷款还款递延和低息无息贷款在内的各项纾困扶持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报告》调研结果显示,上述纾困扶政策总体上在小微企业的落实情况要优于个体工商户。其中,税费减免落实效果较好,惠及了32.0%的样本小微企业和11.5%的样本个体工商户;其次为延缴社保和房租减免,而房租减免政策的满意度较低,30.1%的样本小微企业和16.0%的样本个体工商户表示该政策效果不理想,这或与部分房产是私人或私营企业所有,并未为租客提供免租优惠有关。
《报告》发现大部分小型市场主体对国家各类的帮扶政策、普惠政策等没有充分了解。政府、金融机构、其他组织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使得小型市场主体逐步形成资金规划意识,则可以大大降低银企矛盾、供需裂痕。
“在眼下我们所处的经济周期中开始对小微经营主体业主群体进行金融能力培训,实为亡羊补牢,旨在为这个经济核心群体树立在更长的各类经济、金融和政策周期中以成熟的金融资源配置技巧成功生存下来的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表示,金融服务提供商只有将自身的战略发展视角代入到小微业主的全周期业务发展视角,在短期商业利益和长期客户基础之间寻求有效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金融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间共生共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前,监管部门已开始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小微企业。
“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截至去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
“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加力支持小微市场主体恢复发展。”2023年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要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做好对基建投资、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增强政策平稳性和可预期性,有助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经营策略。”《报告》认为,近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内外部不利因素增多,叠加2020年以来的疫情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提出挑战。稳定的预期对于经营主体的日常经营尤为重要,预期之外的变化更易打乱经营节奏。另外建议政府继续鼓励小型市场主体持续提升线上化经营能力,拓展多元收入渠道。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普惠性贷款占小微贷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394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