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金融有哪些贷款产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21世纪经济报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普惠金融包括哪些贷款1
宜信普惠金融贷款产品包括:宜人贷,宜车贷,宜学贷,宜信普惠农商贷,这些无抵押贷款产品申请都需要借款人提前申请办理。
【拓展资料】
具体介绍如下:
1.宜人贷
宜人贷是宜信公司2012年推出的个人对个人P2P咨询服务平台,为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和有理财需求的出借人搭建了一个轻松、便捷、安全、透明的网络互动平台。
2.宜车贷
为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提供相关信用咨询、车辆评估、抵押借款方案、协议管理、回款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借款人以自有车辆为抵押物通过宜车贷服务从出借人处获得出借资金。期限灵活,费率合理。
3.宜学贷
“宜学贷”是专为面向教育培训机构和个人推出的普惠金融咨询服务,为学生及学生家庭提供信用借款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资金压力,获得教育培训机会。
“宜学贷”填补了国家助学贷款以外的市场空白,无论是学历教育、IT培训、语言培训或是艺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宜信普惠均可以根据教育培训机构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宜学贷”解决方案,使学生可以轻松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来完成学业。
4.宜信普惠农商贷
宜信普惠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知名的借款咨询服务专业机构,公司致力于为城市及农村高成长性人群,即小微企业主、工薪阶层、大学生和农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2018年10月,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比2017年增加23亿元,增长29.85%。
普惠金融包括哪些贷款2
大数金融为合作的银行机构设计了多种个人贷款产品,据了解发放最多的是一款叫大数时贷的信用贷款产品,额度5-7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还款周期2-3年,主要针对微型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白领等人士。此外针对特定经营场景的小微企业主还有税务贷、发票贷、物流贷等经营性贷款产品,通过大数金融也可以申请抵押类贷款,额度相对更高,总之品种和选择还是很多的
普惠金融包括哪些贷款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赵宇心 北京报道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因此,一年一度财报季,绿色金融相关数据也备受关注。
近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4月1日,已有23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了2021年年报,共16家银行公布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贷款等绿色金融相关数据情况。
其中,12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增幅达到了30%以上;两家银行绿色债券规模突破千亿。此外,6家国有大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16643.94亿元,占碳减排贷款总额的76.38%,占总额七成以上。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2021年,绿色金融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蓬勃发展。此前,央行公布,2021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
但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金融人士认为,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当前距离“双碳”目标所需的融资体量尚有不少的差距,预计2022年监管部门将继续完善绿色信贷监管指导框架,通过MPA考核、绿色金融评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深入挖掘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
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在转型金融、ESG标准及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非常值得期待。预计监管将加强对绿色金融创新的监管协调,建立绿色金融分析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绿色金融资金运用监督,有效防范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等将成为绿色金融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四大行绿色信贷破万亿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投资,有机构预测未来30年投资可能高达500万亿元,其中大部分需要银行信贷支持,对银行绿色信贷需求巨大。
此前,央行公布,2021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银保监会公布,截至2021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5.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10.6%。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六大国有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共86792.07亿元,占据绿色贷款“半壁江山”。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绿色信贷余额突破万亿。而工商银行是国内唯一一家绿色贷款破2万亿大关的银行。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介绍,近两年,邮储银行内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办公指标纳入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了一些项目的优惠政策,同时推进差异化的经济资本计量,调动分支机构拓展绿色信贷投放领域和优质客户。总体来看,成效非常明显,特别是该行绿色贷款不良率保持在0.11%这一较低水平,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收获了自身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内绿色贷款余额当中,21家主要银行的占比为95%,其中六大行的占比又过半,均反映出目前我国绿色贷款市场“头部集中”的特点。这一现象并不奇怪,首先,大型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的资产比重就比较高,截至2022年2月,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全行业的39.7%;其次,绿色信贷往往对应一定的融资成本优惠,大型银行相比于中小银行而言,负债端成本更低,更适合进行绿色信贷的投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1年末,有12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增幅达到了30%以上。
但多名金融机构人士认为目前绿色信贷余额远远不能满足“双碳”目标的需求,未来银行绿色信贷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绿色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来看,当前距离‘双碳’目标所需的融资体量尚有不少的差距,”明明认为,从绿色贷款余额增速来看,银行对于绿色发展的融资支持正在提速,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增速达到33%,远超全部贷款的余额增速。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胡妍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2021年国内主要银行绿色信贷增幅达30%以上,远远高于贷款总额10%左右的增速,但从15万亿的绝对量来看,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双碳”目标的需求,未来银行绿色信贷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绿色信贷的增速仍将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2021年以来,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贷款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惠及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绿化和绿色服务等众多行业,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整体来看,绿色信贷余额和占比保持合理增速,符合预期。由于在“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将创造长期的、巨量的资金需求,我国绿色信贷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此外,今年有3家银行绿色贷款增速抢眼:平安银行绿色贷款增速达204.6%,中信银行绿色贷款增速达140.75%,民生银行绿色贷款增速达103.76%。
在近期中信银行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副行长财务总监王康介绍,该行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000亿元,增速达到141%。同时积极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发行全市场首支碳综合主题公募债券基金25亿元。
六大行碳减排贷款占七成以上
2021年由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对新能源、工业生产制造等领域的绿色项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融资便利。碳减排支持工具被视为绿色金融领域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备受业内关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以来,截至目前共15家全国性金融机构通过官网公布了自身碳减排贷款情况:包括6家国有大行,3家政策性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
但各家银行统计的碳减排贷款数据的时间截点并不一致,部分银行的统计时间节点为2021年7-12月,部分银行的统计时间节点为第四季度,另一部分银行公布了截至2022年1月的贷款数据。
其中,6家国有大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16643.94亿元,占21家银行碳减排贷款总额的76.38%,占总额七成以上;3家政策性银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323.91亿元,占碳减排贷款总额14.87%;6家股份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190.66亿元,占碳减排贷款总额的8.75%。
预计今年碳排放贷款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政策?明明预计,2022年碳减排支持工具还有扩容的空间,首先是大型的城、农商行也可以纳入到工具的对象当中;其次是当前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除了上述领域外,绿色建筑等领域同样具备碳减排效益,若能纳入,同样对于碳减排贷款的投放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2021年来,包括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昆仑银行、日照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对“碳账户”体系进行了尝试,尝试搭建“个人碳账户”场景,面向个人用户推出了“碳账户”特色产品。
多家银行积极布局碳普惠、个人碳账户现阶段的意义在于什么?
“未来个人碳账户有可能和资金账户、信用账户一起,成为每个人都将拥有的账户项目。”胡妍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交行2021年9月份发行了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信用卡,该卡通过个人交易行为产生的大数据,核算各种低碳行为所减少的碳排放量,累计碳减排量可获积分和荣誉证书,引导个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未来,随着低碳生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个人碳普惠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积极布局个人碳普惠业务,不仅开拓新的盈利空间,也有利于逐渐积累个人碳排放的大数据,为建立健全个人碳账户打下数据基础,也有利于引导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胡妍斌说。
两家银行绿色债券承销规模破千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4月1日,共有8家银行公布了绿色债券相关数据情况,其中,2家银行突破千亿承销规模,1家银行突破千亿发行规模。具体来看,兴业银行在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 1454.56 亿元;工商银行2021 年内累计完成 67 只各类绿色债券的主承销工作,协助各类发行人募集资金 1401.30 亿元,主承销规模 636.37 亿元;中国银行承销境内、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1294亿元人民币、234亿美元。
明明认为,兴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绿色债券承销当中的表现,离不开它们在债券承销市场上的业务优势。他根据Wind数据分析认为,2021年兴业银行的债券承销规模排名股份行第一,中国银行的债券承销规模排名国有行第二,均处于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两家银行又各自有一些绿色债券方面的独到之处。
取得成绩的背后,有哪些经验和案例值得分享?“中国银行在绿色债券的发行、承销、投资方面均保持市场领先,得益于中国银行坚持在绿色债券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化经营优势拓展绿色债券业务。”汪惠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
在产品创新方面,2021年中行发行了全球首笔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再挂钩债券。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在银行间市场排名第一。
在业务国际化拓展方面,中国银行2021年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位居彭博“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资机构首位,在境外市场完成多笔绿色债券定价,用于支持亚非欧多地绿色项目。
“截至2021年末,我国人民币绿色债券仅约占国内债券市场总体存量规模的1%,绿色债券市场总体规模仍然较小,还需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产品,优化发行结构与投资者结构。”汪惠青说。
2022年还有哪些绿色金融政策可期?对此,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今年中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将围绕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提升环境信息披露、强化绿色金融激励机制、试点转型金融工具并从政策层面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更多与碳相关的金融产品,其中关于转型金融、ESG标准及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非常值得期待。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普惠金融包括哪些贷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49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