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等:十月信贷社融季节性回落,逆周期政策须加力显效,下面是中新经纬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金融贷款增幅回落
中新经纬11月11日电 题:十月信贷社融季节性回落,逆周期政策须加力显效
作者 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张丽云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11月10日,央行公布了10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10月,M2同比增长11.8%,上月为12.1%。新增人民币贷款6152亿元,上月新增2.4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9079亿元,上月新增3.53万亿元。
基数效应和内生融资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下,10月新增信贷和社融呈现回落。
结构上,企业中长期贷款仍为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票据冲量行为再现,居民端缩量明显;表内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是10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信托和委托贷款形成正向贡献。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疫情反复扰动生产消费下,市场主体预期仍弱,叠加季节性效应,宽信用进程有所放缓。前期多项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对信用形成一定拉动,但后续更重要的仍是尽快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资金淤积和空转,提升金融运行效率。
在内需仍偏弱和外需加快回落下,逆周期政策须进一步加力显效,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信用修复扩张,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M2增速环比小幅回落
10月M2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一方面,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和加快推动下,对公信贷投放和非标融资维持一定景气度,有助于拉动M2增速;另一方面,在缴税大月以及5000亿元专项债发行等因素影响下,10月财政存款增加1.14万亿元,对基础货币形成回笼效应,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10月M2增速环比小幅回落。
10月M1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环比提升0.3个百分点至6%。10月疫情反复,导致当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降幅较9月扩大,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也有所放缓,疫情影响下货币贮藏性需求进一步提升,货币活化速度下滑。
新增信贷超季节性回落,总量和结构均相对偏弱
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受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同比少增2110亿元。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8个百分点。1—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70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
10月为信贷小月,前期稳增长和稳信贷政策继续加快落地,基建和制造业领域中长期贷款对10月信贷形成一定支撑。但在近期疫情反复对生产消费形成较大扰动、房地产业延续低迷、9月信贷大幅冲量造成一定“透支”以及基数效应影响下,10月新增信贷超季节性回落。
图1:各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及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表1:2022年10月新增贷款规模与结构(亿元)
10月信贷结构相对偏弱,整体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信贷结构延续今年以来的分化态势,企业中长期贷款在政策推动下仍维持一定景气度,而居民端整体低迷,缩量明显;二是信贷供需矛盾下,银行票据冲量的意愿再次加大;三是受疫情扰动等影响,企业和居民端短贷均为负增,市场主体内生融资需求仍较弱。
图2:各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结构(亿元)
对公中长期贷款维持一定景气度,对新增信贷形成拉动,票据冲量行为再现。10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26亿元,同比增加1525亿元。其中,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4623亿元,同比增加2433亿元,对公中长期贷款仍为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10月票据融资新增1905亿元,同比增加745亿元,票据冲量行为再现。对公短期贷款新增-1843亿元,同比减少1555亿元,10月PMI产需两端走弱,叠加贷款利率大幅下行下银行在季初月份通过对公短贷冲量的意愿不强,该项目最终录得负值。
在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盘活以及剩余部分基建资本金投放带动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融资继续跟进;同时9月末起各大行加快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10月银行负债端继续新增1543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均带动对公中长期贷款维持较高景气度。
但10月以来,多地疫情反复,对生产和消费形成较大扰动,企业增资扩产意愿不足。10月官方制造业PMI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至49.2%,再次降至荣枯线以下,制造业动能指标(制造业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为0.1,低于上月的2.5,为6月以来最低水平,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经济修复动能有所衰减。
内生融资需求仍弱下,10月下旬以来票据利率出现大幅下探迹象,1M国股转贴利率持续下行至0.65%,在零售贷款出现大幅缩量的情况下,大行等收票意愿加大,票据冲量行为再现。10月票据融资增加1905亿元,同比增幅自8月以来再次转正。
10月13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同时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后续在政策引导支持下,对公中长期贷款仍有一定支撑。
居民贷款整体疲弱,疫情反复叠加信心不足,居民中长贷同比明显缩量。10月住户贷款减少180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8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表现弱于季节性。10月多地疫情反复,消费类信用活动景气度低迷,非制造业PMI服务活动分项数值继续录得荣枯线之下,带动居民短贷走低。居民中长贷增加332亿元,同比减少3889亿元。地产销售旺季不旺,叠加今年以来按揭早偿率持续提升,使得居民中长贷同比继续维持少增。
9月底多项房地产刺激政策集中出台,包括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房利率下限、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定向购房退税优惠等,以降低购房成本、稳定市场预期。10月以来多地跟进落实相关举措,据中指院统计,当前已有超20城下调首套商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包括武汉、天津等二线城市,超百城下调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但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10月地产销售旺季不旺,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显现。10月,百城新房价格、二手房价格调整压力不减,市场活跃度仍显不足,据中指初步数据统计,重点100城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约10%,同比降幅仍在两成左右;企业推盘力度减弱,重点50城新批上市面积环比下降近三成。
短期看,房地产市场的恢复节奏仍将取决于宏观基本面的修复程度、疫情防控效果和政策端优化力度等因素。11月8日,北京通州区台湖、马驹桥两地楼市政策调整,不再执行“双限”,一线城市房地产政策出现边际松动;同时,政策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和交易商协会为民营房企债券融资进一步开闸放水(“第二支箭”)等,有利于购房者置业情绪逐步修复。未来预计仍有更多维度的地产政策出台,推动地产结束当下状态,走向正常化修复,也有助于居民端贷款企稳回暖。
新增社融较大幅度回落,人民币信贷和政府债券形成主要拖累
10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9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097亿元。月末社融存量34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表内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是10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信托和委托贷款仍为重要支撑。
表2:2022年10月新增社融及结构(亿元)
专项债发行较多,但国债到期量大,政府债净融资同比降幅较大。10月政府债券净融资2791亿元,同比少3376亿元。在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加快盘活下,10月专项债发行较多,但国债到期量较大,叠加专项债发行节奏错位影响,全月政府债净融资额同比降幅较大,对社融形成明显拖累。Wind数据显示,10月地方政府债净融资4444亿元,环比上月大幅提升5158亿元;国债净融资529亿元,环比上月大幅下降5151亿元。
新增委托贷款继续有支撑,新增信托贷款大幅少减,对新增社融持续正贡献。10月委托贷款增加470亿元,同比多增643亿元,这与10月进出口银行落地第二批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吻合。近三个月委托贷款新增规模较大,主要得益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的拉动,在央行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PSL补充资金来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可能加量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可能继续通过委托贷款等形式形成表外信用扩张。信托贷款减少61亿元,同比少减1000亿元,10月信托贷款维持压降,但压降速度明显缓于去年同期。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157亿元,同比多减1271亿元,映射了10月的票据零利率行情,机构冲票行为对存量票据形成消耗。
企业债券融资表现稳定,城投债应为净融资主力。10月企业债券融资新增2325亿元,环比增加1449亿元,同比小幅增加64亿元,扭转连续四个月以来的同比少增态势。Wind数据显示,10月企业债券(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发行1.04万亿元,净融资1144亿元,环比9月增加1750亿元,同比多增619亿元,净融资由负转正。结构上,地产债净融资额有所回落,发行仍以国企为主;城投债仍为净融资主力,较上月增加600多亿元。考虑到当前地产企业在债务逾期、评级下调等负面因素影响下通过发债融资仍存在一定阻碍,11月8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消息称,将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规模2500亿元,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房企融资环境的改善,将推动企业债融资继续修复。
逆周期政策须加力显效提振内生需求
目前,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对零售贷款冲击较强,居民端的信用扩张意愿受到较大挤压,按揭早偿率较高,这一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缓解。在内需偏弱、外需回落下,中长期需要稳经济政策进一步发力和消费持续修复。
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下一步,在做好疫情科学精准防控之下,逆周期调节政策仍须进一步加力,着力扩投资、促消费、降成本,特别是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稳定回暖,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提升实体经济活跃度,延续宽信用进程。
前期稳信贷政策工具将继续推进,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须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快企业提款节奏,避免资金淤积和空转,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信贷增速
经济修复预期升温叠加政策发力,1月信贷喜迎“开门红”。
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98万亿,同比少增1959亿。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月末高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月末高3个百分点。
1月信贷开门红虽然如期而至,但新增贷款规模近5万亿依然超出不少机构的预测分析,表现亮眼。业内专家表示,这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支持一季度经济较快回升。预计后续宽信用效应将在一季度持续体现,这也将对后续经济加快复苏提供关键动力。不过,房地产低迷仍旧制约宽信用效应充分体现,接下来房地产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加码。
企业中长期贷款起到主要拉动作用
“在早春效应下,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靠前发力,叠加各项稳信贷政策工具的驱动,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实现‘开门红’,将有效助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主体活力。”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
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实现“开门红”。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1月是信贷增长的“大月”,贷款增长往往较快,但往年增量一般维持在2—4万亿,而今年1月增量近5万亿,超出预期。
具体而言,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对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企业部门信贷贡献了当月信贷95.5%的增长,其中中长期贡献了71.4%。短期新增1.51万亿元,中长期新增3.5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5000亿元与1.4万亿元。去年末各大银行向房企累计提供了约5万亿元的授信额度,支持房地产市场加快恢复;今年1月信贷额度更新后,银行放款速度加快,房企信贷成为推动中长期信贷扩张的主力之一。
董希淼也指出,人民币贷款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我国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宏观经济正在整体性转好,企业信心和预期加快恢复,融资需求增强;二是季节性因素推动,银行年初项目储备充分,信贷额度较为充足,通过“早投放”实现“早收益”;三是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推动贷款加快投放、尽早投放。而随着贷款规模再创新高,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推高了M2增速。
不过,“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依然存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1月居民新增贷款疲弱,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收缩幅度扩大,反映出1月楼市销售低迷;同时,居民短期贷款同比继续少增,反映1月居民消费支出继续偏弱。但1月居民短期信贷增长,同比收缩幅度有所收窄,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呈现逐步企稳迹象。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发现,“考虑到春节假期对居民消费和个体经营活动的影响较大,因此,为消除春节错期影响,我们与去年春节所在的2月比较,今年1月居民短贷大幅多增3252亿,这与疫后消费、经营活力回升相一致。”
新增信贷是新增社融压舱石
初步统计,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环比季节性多增约4.67万亿。
“主要拖累项是企业和政府债券融资、表外票据融资。”王青称。
具体来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93万亿元,同比多增730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31亿元,同比多减1162亿元;委托贷款增加584亿元,同比多增15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2亿元,同比少减61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963亿元,同比少增177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486亿元,同比少435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同比少188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64亿元,同比少4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1月起央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并由此对社融中的“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贷款核销”数据进行调整。
“1月这三类机构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量仅57亿,对新增社融规模影响不大,贷款核销因此多增30亿,也属很低水平。因此整体上看这次调整对新增社融的影响很小。”王青分析。
周茂华认为,新增信贷是新增社融压舱石。由于经济活动回暖,国内财政、货币继续偏积极,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国内企业信用环境改善,企业债券融资改善,政府债券发行适度增加,社融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M2增速高位上扬
1月,M2-M1增速差缩小,宽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应有所改善。专家预计,接下来宽信用效应有望进一步释放,M2-M1的增速会逐步收敛。
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狭义货币(M1)余额6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
周茂华认为,1月M2同比增速较上个月走高,主要是国内结构性工具持续发力,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银行积极放贷力争早锁定收益。M1同比增长加快,反映企业短期交易活动活跃度有所增强,企业对经济复苏信心在回暖。
王青表示,在上年同期增速基数抬高、今年1月财政存款同比多增背景下,M2同比加速主要源于当月贷款投放规模大幅多增,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也在加快,这有效提振了存款派生,推动M2增速高位上行,创下近7年以来新高。
“当前M2增速处于高位,背后的原因还包括上年财政大规模退税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这显示货币、财政政策共同发力作用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一旦宽货币向宽信用渠道打通,其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应将充分体现。”王青称。
整体看,在经济修复预期改善带动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明显上升,政策面鼓励银行靠前投放信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月信贷出现“开门红”。
对于后续政策走向,王运金认为,随着人民银行各项宽信用政策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会逐步回升,投资加速扩张,消费进一步恢复,经济增长预期将得到较大改善。
王青认为,在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修复支撑下,2月信贷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势头。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政策面或将多方面发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金融贷款增幅回落(信贷增速)":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783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